- 知識付費社群:打造價值型文化生態圈
- 李燕 戴燕
- 1845字
- 2021-06-04 19:22:53
◆知識付費社群,中心是用戶
一、知識付費社群給用戶的感覺
知識付費社群給用戶的感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可操作感
用戶看到科學、完整的學習計劃、預告,將一個不熟悉領域的龐然大物量化成每天的具體任務,就能說明這件事的可操作感。如此,就能喚醒用戶心中“我也可以”“我能行”等聲音,將過去因懶惰造成的退步,變得更有勇氣。
2.成就感
用戶與講師一起參與到知識的總結中,就能體現這件事的成就感。無論是100天搞定英語聽力,還是7周學會時間管理,用戶每完成一個單位的學習任務,就能離成功更近一步。因為成就本身,早已量化。
3.安全感
用戶加入知識付費社群,學員進行討論與督促,就能說明這件事的安全感。大家都在學習,我不能落下;我學了,朋友、同學沒學,我自己就能偷偷地進步,或過得比別人有追求。
4.儀式感
用戶產生付費,付費產生心疼,就能說明這件事的儀式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投資是穩賺不賠的,那就是學習。因為學習是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選擇。
二、知識付費平臺的用戶增長方法
知識付費平臺用來增長用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方法有以下幾點。
1.打卡
打卡是一種最常見、通用、效果不錯的方法。有個閱讀社群平臺,發出了這樣的廣告語:“堅持打卡滿80天,價值200元實體書帶回家。”結果,很多人都開始打卡,因為只要堅持打卡學習,就能賺200元的書。如今,有些人對打卡有抵觸情緒,像學校需要早起跑步,不過多數人都覺得不錯。因為多數人的工作時間都是比較固定的,也容易養成打卡的習慣。
2.完成即有獎
完成即有獎這種方法很常見,即完成邀請好友的任務,可以免費聽×××小課。這種完成任務獲取獎勵的形式有多種,如免費聽課、贈送禮品,尤其是贈送各種電子書。最常見的是贈送禮品,但通常要邀請3~5個好友,分享給好友的產品必須保證質量。
3.團購與分銷
團購與分銷兩種方式也比較普遍,一個是給予優惠,另一個是給予獎勵。很多的平臺都會推出團購活動,如“三人團購即優惠100”。團購的方式一般是:首先,邀請好友;接著,支付很低的價格,就能獲取相應的產品。這里的價格通常只有十幾元甚至幾元,用戶不用想就能輕易地付費。分銷是長期綁定用戶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自己的邀請頁面,分享給好友購買,一方面可以給好友打個折,另一方面自己還能獲得一定的返利。如果邀請的好友比較多,就能賺到比較多的錢。
4.砍價
砍價這種方法人們一般都非常熟悉,某社交電商平臺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得心應手。有的平臺可以將價格砍到0元,但要邀請大量的好友。多數平臺都能將價格砍到9.9元、19.9元,并不需要邀請太多的好友,比較容易做到。
三、知識付費社群,知識變現的載體
在2016年前,知識傳播主要以文字和視頻為主;在2016年之后,以分答、喜馬拉雅FM等為首的音頻類產品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與文字、視頻共同構成了知識變現的三大載體。
1.文字類產品
文字類產品是最古老的知識傳播載體,也是最常見的知識傳播載體,多數知識變現的嘗試都是通過文字進行的。在知識生產領域,文字依然是絕對主流,不僅體現為傳統的文字資料,還體現為知乎、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都在使用文字進行輸出和互動。
文字類產品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也是有原因的,如知識吸收速率最高,雖然不一定效率最高;對知識生產者的語言和形象等要求,都很低;在內容中,可以嵌入其他媒體,如視頻和音頻等,能夠表達出復雜的邏輯和認知等。
文字類產品最大的問題在于容易復制,無法切實地對版權形成保護;內容不夠生動形象,只能傳遞知識,不會教會技能;對平臺來說,文字類知識平臺競爭異常激烈,創業非常不容易。
2.音頻類產品
音頻類產品的代表為分答及喜馬拉雅FM平臺中的付費音頻。音頻類產品通過音頻進行知識傳播,最大的優勢是伴隨性。用戶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和不同場景來收聽該類產品。音頻類產品感染力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適合在社交網絡中傳播,不僅能將個人IP立體化,也能將個人IP更有效地轉化為吸引力。
但音頻類產品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相較文字來說,它對知識生產者的要求更高,包括錄制音頻的技術手段;碎片化、便利性和傳播深層次的知識內容無法兼容。例如,音頻類產品如果要求讀者做筆記,就無法做到伴隨性;音頻內容無法控制內容閱讀速度,必須全部聽完,效率不高。
3.視頻類產品
視頻類產品包括固定視頻和知識性直播。固定視頻既有付費類短視頻,也有較為成熟的課程,如滬江網校、網易云課堂、騰訊課堂等。知識性直播,如猿輔導、YY教育、魚教魚樂等。視頻類產品是最接近傳統的授課模式,能夠產生良好的用戶體驗,內容豐富,客單價高,只不過對知識生產者的要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