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心氣,備戰下一場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有的為了追求夢想,追逐名利,竟然落得患得患失、疲于奔命的下場。此刻最需要的是鍛煉心智、調整身心,擁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這樣才可蕩滌世俗的一切煩惱,才能讓心沉靜下來,獲得物我兩忘的超脫情懷。
寵辱不驚是年輕人做人的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貶,有譽有毀,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無足為奇。古人有云: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不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寵時不輕狂,受人侮辱時忌激憤。做人穩得住心氣,沉住氣才能成大器。
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凡有所成就者無不具有“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種極為寶貴的品格。
魏晉人物陶淵明之所以被譽為豁達風流之士,就在于其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因如此,他才可以用平和寧靜的心態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而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皇帝武則天。這個曾經叱詫風云,創造歷史,并最終站在歷史至高點的女人,甘愿死后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后人評說。雖一字不著,卻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還有那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先生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種達觀的態度也值得后人敬佩。
“寵”和“辱”關系人格和尊嚴,也表現了個人良好的自控能力,它是衡量年輕人能否沉住氣的標尺。
相傳古代,有一個叫百忍的僧人名聲極佳。寺院附近有個女孩未婚而生產,女孩的父親追問她新生兒的父親是誰,女孩無奈,說是百忍。人們震驚了,狠狠地斥責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百忍輕輕一笑收下了孩子。許多年后,女孩良心發現,告訴父親那個小孩的父親是另一位青年。大家這才知道錯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道歉并接回孩子,百忍還是粲然一笑!
百忍不愧于他的僧號,對于誤解和贊揚都以一笑對之,這種坦然和寵辱不驚的氣度是每個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應該學習的。在現實生活中,年輕人如果能夠面對高低起落,時刻保持沉穩平和的心態,那他必然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能夠穩住心氣,是做人有深度的基本表現,也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必備的一種素質。
“二戰”后,以色列建國,有人建議愛因斯坦做國家總統。總統,一個多么誘人的職位!在這熙熙皆為利來、攘攘皆為利往的滾滾紅塵中,有多少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然而,愛因斯坦卻拒絕了,那是智者平靜如水的拒絕。今天,當我們想到他在科學上的巨大建樹時,就會首先想到這位科學巨人面對鑲滿寶石的王冠輕輕搖動的一只手。
像愛因斯坦一樣的淡泊名利,沉穩專注,如今的年輕人有幾人能夠做到?見過一些得勢之人,那種得意忘形令人吃驚,何苦?人生在世,寵辱誰都免不了,無論是位高權重者還是凡夫俗子,無論是富可敵國還是家徒四壁,都得在寵辱之間展開自己的人生畫卷。能順其自然地看待寵辱問題,做到寵辱不驚,才叫從容。一個人憑著自己的努力踏實、聰明才智獲得了應得的榮譽或愛戴時,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莫飄飄然。
寵辱不驚,是我們對待這個復雜世界的一種人生態度、一種處事方式。須知“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榮譽終將過去。寵辱不驚,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大覺悟,有了這種心境,人就能夠活得從容了。
年輕人在危機面前,依然泰然自若,視危機為挑戰;在流言蜚語面前,能夠坦然無愧,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在困難挫折面前,尤能愈挫愈勇。這樣的人,才能夠保持自己的氣節、穩住自己的心氣,在寵辱不驚中,活出高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