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率是管理的目標
不可否認,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進步包括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之一,就是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而作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都知道管理是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而這里的預期目標,從本質上說就是提高效率。在管理的過程中,無論是制訂、執行、檢查還是改進,其最終的目的也是提高效率,提升企業的利益空間。也就是說,管理是企業經營永恒的主題,效率是管理的第一要素。
事實上,管理和效率一直都是以孿生兄弟出現在管理者的字典里,管理和效率密不可分。管理理論的形成先后經過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現代管理理論和當代管理理論等階段。在每一個階段,管理大師們為應對當時的管理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各種理論都是以提高效率為終極目標的。
曾經有這樣一個“搬運生鐵塊試驗”:
1898年,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伯利恒鋼鐵公司進行了此項試驗,得出的結論是:管理的核心就是通過管理方法來提高效率。
在這個鋼鐵工廠里,有一批臨時工,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搬運原材料,每天搬運的鐵塊重量有12~13噸,每天的工資是1.15美元,這在當時也是標準工資。如果員工做得不好,那么,就有可能被開除,對于那些表現較好的工人,則有可能被選拔為車間等級工,工資也會相應提升。
后來,泰勒對這些工人的生產效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他開始觀察、研究這75名工人。他通過變化各種工作因素,來觀察他們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例如,有時工人彎腰搬運,有時又直腰搬運;后來他又觀察了工人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和其他的變量。
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試驗,他得出結論:只要把勞動時間和休息時間很好地搭配起來,并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可以使工人每天的工作量提高到47噸,同時工人并不會感到太疲勞。于是他挑選了一個叫施密特的工人來檢驗自己所得出的結論。他要求這個工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給他1.85美元的報酬。結果,施密特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噸,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資。于是其他工人也漸漸按照這種方法來搬運了。
這里,泰勒是怎么使每個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三倍的?這是因為他首先對這一問題產生了興趣,然后對搬運過程進行了分析,從而得出了結論,只要把勞動時間和休息時間很好地配置起來,并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就能提高工人的效率。于是,他幫助工人改進操作方法,最終使每個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3倍。
其實,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看管理,比如,從效率的角度來看,那么,管理就是一個投入收益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管理者先根據計劃和決策,將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都投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當然,也包括服務,然后經過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的相互作用和創造,產生出一定的收益。
不難理解,企業效率的實現一般來自于兩個方面,即收益和投入。簡單地說,我們可以用公式表達:效率=收益/投入。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投入不變,那么,收益越高,效率就越高;反過來,如果企業的投入,也就是企業的勞動、原材料和管理費用等相對減少,那么,企業的收益也會增加。如果達不到這一點,那么,企業只能通過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加利潤,而此時,效率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效率的提高,實際上就是相對投入的降低。因此,相對投入的減少成為組織最為關心的問題。
任何一種管理理論或技術革命,無一例外是為了達到相對投入減少的目的。相對投入的減少有兩種途徑:一是在一定的投入下收益的增加;二是在一定收益上投入的減少。而收益的增加,歸根結底,也就是為了減少相對投入,或者說降低成本。
那么,具體來說,我們該如何通過管理(減少相對投入)來提高效率呢?主要有兩個方面:
1.提高人的效率
實際上,管理工作做的就是人的工作,任何組織和企業,人都是生產力中最主要、最能動、最積極的因素。如果管理者能充分做好對人的管理工作,并調動人的積極性,那么,效率提高就順理成章了。
這里,管理者提高人的效率,并不是對員工實施放任自流的管理方法,如此,管理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要保證員工的積極性,管理者除了實施人性化管理外,還需要明確個人責任,通過建立工作制度和法規來保證。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組織有機而協調地運轉。
2.提高物的效率
物是相對于人而言的,從狹義上來說,它指的是管理中的物質生產資料。而實際上,它是指在管理系統中除人之外的那些作為管理對象的一切物質成分,包括資金、物資設備和物質設施等。
任何管理者都深知一個道理,企圖通過高消耗來為企業贏得發展機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也是不明智的管理方法。而反過來,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才是正確的途徑。科學地管理和合理地使用資源將會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