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批評會表揚培養自覺主動的好孩子
- 李萍編著
- 1602字
- 2021-06-04 14:55:05
全面客觀地了解孩子
英國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視,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弄錯第二次,等第三次再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家庭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擔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因此,父母首要的任務就是觀察并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整天與孩子在一起,卻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熟視無睹或者視而不見。大多數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業發展,為生活瑣事所累,他們很少有時間來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心中并沒有形成對孩子正確、全面的認識。其實,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缺乏一定的認識,那又何談教育呢?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給予肯定的回答:“當然了解!”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并且他們能夠說出自己孩子的一些特點。因為,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是孩子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人,所以,父母可以肯定地說“我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自己的看法是不夠全面的,有著很多偏差,以至于出現“察子失真”的現象。
小貼士
1.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天天與孩子在一起,難道對他還不夠了解嗎?其實,許多父母對孩子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通過細心的觀察,他們的了解并不細致,也不夠深入,對自己的孩子了解得并不深,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孩子。父母可以在下班后與孩子進行交談,建立信任關系,觀察孩子的情緒、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便充分全面地了解孩子。
2.切忌片面判斷孩子
有的父母在觀察孩子的行為時,他們總是以片面的想法來判斷孩子,對孩子的想法、行為以及做事判斷得都不夠準確。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某些方面很遲鈍,就認為孩子很“笨”;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唱歌不錯,就覺得應該讓他學習唱歌,父母這樣片面性的判斷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3.經常與孩子聊天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普遍存在著與孩子談話不足的問題。許多媽媽與孩子每天的談話都少于30分鐘,爸爸則更少;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看手機或者看電視。其實,父母養成與孩子談話的習慣非常重要。父母經常與孩子溝通,有利于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而父母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對孩子語言舉止的觀察,了解到孩子在這一成長階段表現出來的特點。
4.觀察孩子與同齡孩子的異同
除了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外,父母還要善于觀察與自己孩子同齡的孩子。同齡孩子的身體、智力、心理發展特點都是類似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最近比較沉默寡言,那么就說明他有心事了,或者顯得比較早熟。此外,父母還可以制造一些情景,如帶著孩子參加活動,帶著孩子造訪親友,這樣都可以觀察孩子與平時不同的表現,了解孩子的行為特點。
其實,孩子就在身邊,關鍵是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要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個表情,或者是一句語言,了解他的心理、情緒,全面了解孩子,把握孩子內心深處的東西,從而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促進他個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