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做孩子才愛學
- 云朵編著
- 1905字
- 2021-06-04 14:54:29
與孩子交流,別一味地嘮叨
我們發現,這段親子間的對話,毫無效果,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母親,大寶的媽媽在溝通技巧上還有待學習與提高:干巴巴的道理嘮叨個沒完沒了、講話的語氣咄咄逼人,這都會讓孩子覺得你很煩,自然不愿與你繼續交流。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孩子畢竟還小,需要我們家長的呵護,尤其是處于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時期,一不小心,孩子就可能學習成績下滑或者結交一些不良朋友等,因此,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相當敏感,總是擔心他們這個弄不好,那個弄不好的。其實作為父母應該相信孩子,給孩子獨立的空間。有的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父母不認同。其實只要不是原則上的錯誤,不如讓孩子自己去碰碰釘子。
其次,我們忽視的一點是,我們的孩子也是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重,他們也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因此,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的嘮叨。他們會覺得父母很啰唆!
父母本來應是孩子最愿意傾訴衷腸的對象,但不少父母往往把關心當成了嘮叨,甚至招來孩子的厭煩。雖然孩子也渴望傾訴、理解,但他們更需要父母采取正確的溝通方式,那么,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做呢?
1.少說話,善于察言觀色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關心不一定都要通過語言,我們不妨學會察言觀色,從一些小細節上發現孩子細微的變化。
另外,即使與孩子交流,我們也要對孩子的反應敏感些。當孩子對談話內容感興趣時,可將話題引向深入處,一旦發現孩子有厭煩情緒,就應立即停止,或轉移話題,以免前功盡棄。即使找到交流的話題,也應力求談話簡短有趣、目的明確,切忌啰唆,以免造成切入點選擇準確,但交流效果不佳的情況。
2.用“小紙條”代替你的嘮叨
溝通不一定是“用嘴說”,用小紙條也是不錯的方法。
3.關心孩子不一定非得詢問學習狀況
2007年《錢江晚報》曾經發表過一個有關調查,結論是:“在與孩子溝通的問題上,家長指導孩子學習的占70%,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績固然重要,但是成才應該是全方位的,只看重孩子的成績,極易產生負面的“蝴蝶效應”。任何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都要避免這一點。
為此,作為父母,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也要關注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如果你的兒子是個球迷,那么,你可以默默地幫孩子搜集一些信息,孩子在感激后自然愿意與你一起討論球技、賽事等;如果你的孩子愛唱歌,你可以在節假日為孩子買一張他喜歡的歌星的演唱會門票,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倍受感動,因為他的父母很貼心、明事理。
這種類型的交流是“潤物細無聲”的,它沒有居高臨下的威迫感,極具親和力,孩子也容易敞開心扉,接受與父母的交流。
當然,讓孩子敞開心扉,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遠不止這些。但總的原則是:一定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真正地關心他,并且是從心底里關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