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生活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 向子凡編著
- 1287字
- 2021-06-29 18:18:37
總是扮演“老好人”,你不累嗎
“老好人”是人們對一類人人格的贊許,這類人對別人總是有求必應,哪怕自己會因此感到痛苦,他們也不會拒絕。對此,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認為,為人友善是應該的,不過在能力不足或自己繁忙時懂得拒絕也是必要的。在他看來,那些不懂拒絕、表面上看似樂于助人的老好人,其實內心掩藏著很多的心理問題。巴巴內爾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寫道:這類人的病理狀態名為“看管人性格紊亂”或“友善病”。他們之所以表現得樂于助人,很可能是因為天生存在著人格問題,如自卑心理或孤獨心理;他們在童年時期可能存在心理陰影,比如,父母嚴格的教育,使得他們從小養成了聽話、乖順的性格。
他們不好意思拒絕,往往是為了獲得對方的肯定,以及取悅別人,然而,這樣的心態并不健康,實際上存在著心理缺陷。在他們的認知里,一旦拒絕了對方,就會讓對方不高興,他們自身也會產生沮喪、自責或愧疚等消極情緒,然后就陷入這樣的情緒中無法自拔。這樣的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思維,畢竟總想取悅他人的心態是不對的。思想會促使自己為取悅于人的習慣找理由,從而讓這些習慣根深蒂固,如養成付出的習慣、不懂拒絕的習慣。
在美國,有一個叫“好人綜合征”的說法,所謂的好人,是指那些對別人十分親切友善、十分好說話、有求必應、想方設法幫助別人、從來不考慮自己,并以此為榮的人。對這些所謂的“好人”而言,當好人不但是一種習慣或行為方式,更是一種與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際關系。老好人所做的都是對別人有利、討別人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收到了別人頒發的“好人卡”。實際上,其他人接受好人的樂于助人,都有意無意地帶著自私的目的,而老好人卻樂在其中,甚至很少覺得這樣做有什么問題。
1.“老好人”是一種行為偏差
老好人的為人處世,不僅是一種心理偏差,也是一種行為偏差,表面上看他們已經贏得了周圍人的喜歡,但實際上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已經出現了交際危機。通常情況下,他們有可能是平庸的人,平時工作非常努力,但因為總是答應其他人的請求,所以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使得他們并沒有多少時間來管理自己的事情。他們之所以不拒絕別人,是希望能夠獲得他人的肯定以及贊賞。這樣的人通常家庭或家庭關系可能有欠缺,童年得不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關愛,這使他們更渴望關系疏遠者對自己的肯定,不惜為此付出自己的百倍努力。甚至也有人對家人態度很惡劣,對外人卻很好。
2.缺少健康界限
老好人的為人處世并非其一個人的事,往往會弄得身邊人也很困擾,甚至給他們一種跟著受罪的感覺,而好人的親疏之分還會給家人帶來傷害。對此,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符合情理的正常行為,必須保持健康的心理定式。也就是說,每一位個體的人都生活在某種身體、感情和思想的健康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幫助他判斷和決定誰可以接納,并接納到什么程度,為誰可以付出什么,并付出到什么程度。
3.有時候會帶來壞情緒
有時候,老好人的思想意識會給人帶來負面感情。比如,朋友需要你幫助,或者要求你周末陪她逛街,如果你做不到,就會感到內疚;而者是領導需要你在工作時間做一些煩瑣的事情,當你做不到時,則可能感覺到的并非內疚,而是擔心領導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