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世界太浮躁, 而是你的心太吵
- 李志
- 1686字
- 2021-06-02 15:37:58
心靈的成長需要寂寞與之為伴
我們都知道,人的成長是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和獨立的過程,真正的自我會伴隨著身體的成長而一同成長。有句話說得好,成長是痛苦的,越長大越孤單,因為成長需要我們從稚嫩的自我中不斷剝離。孩童時代,在父母長輩的庇佑之下,我們完全依賴于家人,不必為衣食住行擔憂,我們的自我意識處于懵懂狀態,我們可以放聲地哭、放聲地笑,沒有過多的顧慮,更不必掩飾和偽裝。因而,童年成了我們生命中最自然、最純真的年代,童年的經歷成了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我們沉浸其中,享受生命的美好,沒有什么快樂能夠代替童年的歡笑。然而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與家人、長輩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們發現,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我們。于是我們逐漸學會了隱藏喜怒哀樂,發現自己開始孤單起來。再到我們可以獨當一面時,我們發現,自己學會了自我保護,同時也更感到了寂寞與孤獨。
可以說,孤獨是成長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產物。然而,一些人卻不愿正視這一點,于是,他們寧愿加入到一些狐朋狗友中,甚至用酒精、迷幻藥來麻醉自己,盡管如此,他們依然感到空虛。
事實上,只要我們能坦然面對成長的苦惱,學會享受一個人的寂寞,并在寂寞中反省自我,那么,你會發現,寂寞還能幫助我們做到自我審視和反思,進而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先來看看富蘭克林的故事。
富蘭克林并不是出身官宦之家,他小的時候家境很貧窮,他只在學校讀了一年書就不得不出去工作。但童年的艱辛并沒有磨滅他的理想和意志,反而激勵他更加努力。最終,他成功了,他成為了美國人心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實,富蘭克林并不是天才,除了刻苦勤奮外,他是不是還有什么成功的秘訣呢?在富蘭克林的身上,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那就是經常獨處、反省自己。正是這種品質,促使他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缺點,不斷改進,從而成為了一個擁有很多美德的人,最終走向了成功。
每天晚上,富蘭克林都會問自己:“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義的事情?”
他檢討自己的缺點,發現自己有13種嚴重的缺點,而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喜歡與人爭論、浪費時間、總被小事擾亂心緒。他通過深刻的自我檢討認識到:如果要成功,就一定要下決心改造自己。
于是,他設計了一個表格,表格的一邊寫下自己所有的缺點,另一邊則寫上那些美好的品質,如儉樸、勤奮、清潔、謙虛等。他每天對照表格檢查,反省自己的得與失,立志改掉缺點,養成那些美德。這樣持續了幾年,他終于成功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讓自己安靜下來,學會在寂寞中反省,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它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不足、長處,甚至找到人生的目標。
蘋果CEO喬布斯曾經說過:“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不得不承認,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強調個性與追求自我,然而,不少人又是一群害怕寂寞與孤獨的群居動物,他們常常會因為孤單、寂寞而去糾纏別人,似乎只有和他人相處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實際上,這不僅會影響他人的生活,還會損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為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獨立的空間,不希望打擾。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學習和生活,總是馬不停蹄地奔跑,我們似乎很少靜下心來,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但你是否反思自己:立身于塵世中太久,你是否經常有種孤獨、寂寞、窒息的感覺?你知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樣的生活?你的心是否曾經被一些自私自利的狹隘思想籠罩過?你是否已經變得人云亦云?為此,處于鬧市中的我們,都要做到經常安靜下來,給自己一段寂寞的時間,這樣,你才能做到獨立思考。要做到這點,就需要養成在獨處和寂寞中傾聽內心聲音的良好習慣。你一個人待著時,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對于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讓內心清靜下來的絕好方法,是一種美好的體驗,固然寂寞,卻有利于我們靈魂的生長。
總之,心靈的成長需要與寂寞為伴,它能帶給我們理性、自主和超越。學會與寂寞同行,我們的心才不會迷失,我們也能避免原地踏步,更能找到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