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
- 張榮臣 蔣成會主編
- 3075字
- 2021-05-21 15:12:19
一、蘇區精神的基本內涵
2011年11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
一是堅定信念。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寫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學預言中國革命“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他說:“全國布滿了干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薄啊腔鹆窃脑挘菚r局發展的適當的描寫?!薄斑@個‘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時期,毫無疑義地是不遠了?!泵珴蓶|這一英明論斷,不僅提出了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核心思想,而且揭示了中國革命勝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對于蘇區人民乃至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堅定信念,經受各種曲折與考驗,從土地革命戰爭走向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毛澤東的這一論斷提出后不到兩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就在瑞金成立,這恰好應驗了毛澤東這一論斷的英明與正確。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支軍隊的精神支柱。蘇區時期,革命先輩們對毛澤東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論斷堅信不疑,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他們無論是面對敵人的屠刀,還是面對紛飛的炮火,無論斗爭環境多么惡劣,多么艱苦,他們都不會被敵人的洶洶氣勢所壓倒,不被艱難險阻所嚇倒,而是堅定革命立場,堅信革命必勝,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一定能夠實現。
二是求真務實。在中央蘇區,毛澤東早在1929年6月,針對黨和紅軍初創時期出現的重大原則問題爭論和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在給林彪的信中就明確提出“思想路線”這一科學概念。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更加鮮明地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辈⑻岢隽恕肮伯a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毛澤東說:“怎樣糾正這種本本主義?只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彼麛喽ǎ骸半x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那么,它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931年4月2日,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一、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二、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泵珴蓶|所提出“思想路線”的基本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形成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本人一貫重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在中央蘇區,他親自做了《尋烏調查》《興國調查》《東塘等處調查》《木口村調查》《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等大量農村調查。除了自己親自動手做調查研究之外,毛澤東還要求蘇區干部和紅軍官兵注重調查研究,親自為紅軍政治機關和政治工作人員制定了詳細的社會調查大綱,親自動手設計各種調查表格,交代調查中準確填寫的注意事項。毛澤東非常善于運用調查所得材料進行理論分析、研究,從中得出指導中國革命的正確結論;善于根據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情況,調整黨和紅軍的工作目標、計劃和戰略部署,引導黨和紅軍不斷戰勝困難去爭取勝利。中國共產黨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方針、政策,中央蘇區紅軍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正確戰略方針和戰術,蘇區黨和政權建設、經濟文化建設等正確的方針政策,都是毛澤東通過調查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并不斷總結蘇區干部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而制定出來的。在毛澤東的倡導和影響下,從1929年到1932年春,中央蘇區紅軍和地方各級黨政干部,興起了調查研究熱潮。
三是一心為民。毛澤東在第二次全蘇大會上諄諄告誡蘇區干部:“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他說:“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斗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傊磺腥罕姷膶嶋H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备骷壧K維埃干部正是這樣做的。他們領導蘇區軍民建立和保衛紅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發展工農業生產,發展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實行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提高了生產水平,改善了人民生活。這些都是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他們還牢記毛主席的教導,努力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四是清正廉潔。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率先垂范,為蘇區的廉政建設做出了光輝的榜樣。劉少奇、陳云、項英、鄧小平、張聞天、博古、彭德懷、鄧穎超、李富春、曾山、張鼎丞、鄧子恢等領導同志,無不帶頭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他們清正廉潔的許多故事,至今在老蘇區人民當中傳頌。蘇區干部不貪不占,連薪餉報酬也沒有,公家只給他們發伙食費,個人零用錢全靠每月分給大家的伙食費尾子。1934年春,為了克服困難,節約經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和中央土地部副部長胡海等高級領導干部,帶頭不要公家發伙食費,自己從家中背米到機關吃。在他們的帶動下,家住蘇區的本地干部,都自覺地回家帶米帶菜吃?!疤K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這首山歌唱的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五是艱苦奮斗。蘇區時期,處于戰爭年代,加上國民黨經濟封鎖,物質生活異常艱苦。那時因嚴重缺糧,蘇區人民以紅薯、青菜充饑,節約糧食支援前線。布匹匱乏,衣著緊張,寒冬臘月,很多人身穿單衣。沒有鹽吃,只好吃硝鹽。所謂“硝鹽”,就是將老墻土、地腳泥弄到水里溶解成液體,過濾澄清后倒在鍋頭里熬煮所得到的結晶體。這種“硝鹽”,又苦又澀,難以下咽,吃多了容易得皮膚病。長時間吃不到肉食品,菜碗里看不到油花,更是常有之事。在瑞金工作的中央機關后方工作人員,成立了“節約總會”。大家每天只吃兩餐飯,節約一餐口糧支援前線。當時有句很響亮的口號“節約每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蘇區堅持游擊斗爭的同志,斗爭環境和斗爭生活更為艱苦。但是艱苦難不倒共產黨人,難不倒蘇區軍民。不管多么艱苦,蘇區軍民的革命意志不僅摧不垮,反而磨煉得更加堅強,時時保持著高昂的斗志和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六是爭創一流。表現最突出的是興國、瑞金縣蘇區干部、黨員。他們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奮力拼搏,在擴大紅軍、支援前線、慰勞紅軍、優待紅軍家屬、推銷公債、糧食動員、合作社運動、節約運動、生產運動和教育工作等10個方面,都成為蘇區的模范,成為蘇區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的典型。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表揚說:“興國的同志們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們稱贊他們為模范工作者。同樣,贛東北的同志們也有很好的創造,他們同樣是模范工作者?!泵珴蓶|還題寫了“模范興國”四個字,贈送給興國的同志們,以資鼓勵。
七是無私奉獻。由于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換得了蘇區群眾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擁護蘇維埃,無私地將一切奉獻給革命,奉獻給蘇維埃。蘇區人民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但是,蘇區人民為了革命,為了蘇維埃事業,毫不遲疑地承擔了這一切,真是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雙鞋,全都獻給了紅軍,獻給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