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
- 張榮臣 蔣成會主編
- 2406字
- 2021-05-21 15:12:19
二、在新時代發揚蘇區精神
蘇區精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先輩領導創建、發展和保衛蘇區革命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西時強調:“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革命精神。這些偉大革命精神跨越時空、永不過時,是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
蘇區精神是我們黨在革命實踐中淬煉形成的偉大精神。1927年至1937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億萬勞苦大眾的民生幸福,與蘇區軍民一道,共同播撒了中國革命和政權建設的燎原火種,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蘇區精神是蘇區時期黨和人民軍隊全部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我們黨在波瀾壯闊的蘇區革命實踐中淬煉出來的偉大革命精神。蘇區精神是我們黨革命精神史上的重要一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和培育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這是一個偉大的精神寶庫,一個輝煌的精神鏈條。中央蘇區在中國革命史上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蘇區精神獨特的歷史作用。蘇區精神一往無前的革命氣概、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之與無產階級世界觀融為一體,形成獨具蘇區特色的嶄新思想品格和精神風貌,構成了我們黨革命精神史上的重要一環。蘇區精神是我們黨極富個性特征的寶貴財富。蘇區精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堅定信念是靈魂,求真務實是精髓,一心為民是本質,清正廉潔是品格,艱苦奮斗是要義,爭創一流是特質,無私奉獻是內核。這些內涵辯證統一,閃耀著中國共產黨人獨特而又鮮明的政治本色、價值坐標和精神特質。
歷史風云雖已遠去,蘇區精神歷久彌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無論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繼承先烈遺志,大力弘揚蘇區精神。”蘇區時期,是我們黨處于革命環境極為艱難、斗爭形勢非常險惡的時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和重兵“圍剿”,蘇區軍民懷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堅信中國革命必然勝利,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圍剿”,創造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逐步鞏固、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蘇區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武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在風雨如晦的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領導蘇區人民武裝奪取政權、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就是為了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爭取當家作主、過上美好生活,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偉大的蘇區精神,將其融入偉大的中國夢,譜寫中國夢的新篇章。
蘇區精神是推動改革創新的有力引擎。蘇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黨的建設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解決了在中國社會歷史條件下黨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逐步探索并開創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央蘇區的經驗啟示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今天,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力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沒有現成模式、現成經驗。我們唯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唯有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方面,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才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永葆國家發展動力。
蘇區精神是新時期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法寶。蘇區時期,黨和蘇維埃干部堅持密切聯系群眾,鑄就了血濃于水、魚水相依的黨群干群關系。1929年4月,毛澤東第一次到興國時就提出:“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如和尚念‘阿彌陀佛’那樣,隨時隨地都要念叨‘爭取群眾’,這是共產黨的護身法寶,是共產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法寶。丟掉這個法寶,革命就要失敗,共產黨就一事無成。”在第二次全蘇大會上毛澤東又諄諄告誡蘇區干部:“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么辦法呢?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毛澤東強調指出:“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我們是這樣做了么,廣大群眾就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無上光榮的旗幟。”當年,為使農民在經濟上翻身,頒布了土地法,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為解決蘇區內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創辦了勞動互助社和模范耕田隊;為提高群眾文化水平,創辦了列寧小學、夜校和識字班;為解決群眾吃水難的問題,毛澤東親自帶領導軍民在瑞金沙洲壩挖了一口水井。還有朱德等帶頭下田幫助農民插秧收稻、車水抗旱;周恩來、張聞天等帶頭參加勞動,為紅軍家屬種地、挑水。蘇區干部正是從一切細小的事情做起,處處關心群眾,注意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所以,蘇區群眾才發自內心地說:“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當時正是由于黨和蘇維埃政府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所以贏得了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因而能夠擁有戰勝強大敵人和各種困難的真正銅墻鐵壁。使革命的紅旗始終屹立不倒,高高飄揚。今天,經濟發展了,條件改善了,仍然要發揚蘇區時期的革命干勁和勤儉節約之風,秉承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更具針對性、富有說服力的群眾工作,不斷加深黨群干群的魚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