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揮麈錄
  • (宋)王明清撰 田松青校點
  • 5947字
  • 2021-11-19 10:30:51

揮麈前錄卷之二

21 祖宗朝重先代陵寢,每下詔申樵采之禁,至于再三。置守冢戶,委逐處長吏及本縣令佐常切檢校,罷任有無廢闕,書于歷子。太昊葬宛丘,在陳州。炎帝葬長沙,在潭州。黃帝葬橋山,在上郡,今坊州界。高陽葬臨河縣故城東。高辛葬濮陽頓丘城南臺陰城,唐堯葬城陽穀林,今鄆州界。舜葬零陵郡九疑山,今永州界。女媧葬華州界。夏禹葬會稽山,今越州會稽縣。商湯葬寶鼎縣。周文王、武王并葬京兆府咸陽縣界。漢高祖葬長陵,在耀州安北。后漢世祖葬原陵,在洛陽縣界。唐高祖葬獻陵,在耀州三原縣東。太宗葬昭陵,在醴泉縣北九5山。以上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戶,每歲春秋祠,御書名祝板,祭以太牢。諸處舊有祠廟者,亦別祭饗。商中宗帝太戊葬內黃縣東南陽,武丁葬西華縣北。周成王、康王皆葬畢,在咸陽縣界。漢文帝葬霸陵,在長安東南。宣帝葬杜陵,在長安南。魏武帝葬高陵,在鄴縣西。晉武帝葬峻陽陵,在洛陽。后周太祖、文帝葬成陵,在耀州富平縣。隋高祖、文帝葬太陵,在武功縣。以上十帝,置三戶,歲一饗以太牢。秦始皇帝葬昭應縣。漢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在長安東北。武帝葬茂陵,在長安西。后漢明帝葬顯節(jié)陵,章帝葬敬陵,并在洛陽東南。魏文帝葬首陽陵,在偃師縣。后魏孝文帝葬永寧陵,在富平縣。唐明皇泰陵、憲宗景陵俱在奉天縣。肅宗建陵,葬醴泉縣。宣宗正陵,在云泉縣。朱梁太祖葬興極陵,在伊闕縣。后唐莊宗,葬伊陵,在新安縣。明宗葬徽陵,在洛陽東北。石晉高祖葬顯陵,在壽安縣。以上十五帝,各置守陵兩戶,三年一祭,以太牢。凡祭祀,皆令長吏行禮。所用太牢,以羊代之。陵戶并以陵近小戶充除,二稅外,免諸雜差徭。周桓王葬澠池縣東北。靈王葬河南縣柏亭西周山上。景王葬洛陽城中西北隅。前漢元帝葬渭陵,在長安縣。成帝葬延陵,在咸陽縣。哀帝葬義陵,在扶風。平帝葬康陵,在長安縣北。后漢和帝葬慎陵,塋中庚地。安帝葬恭陵,在長安西北。順帝葬順陵,沖帝葬懷陵,并在洛陽西。質帝葬靜陵,桓帝葬宣陵,并在洛陽東。靈帝葬文陵,在洛陽西北。獻帝葬禪陵,在渭城北。魏明帝葬高平陵,在河清縣。高貴鄉(xiāng)公葬洛陽瀍、澗之濱,陳留王葬王原陵,在鄴西。晉惠帝葬太陽陵,在洛陽。魏文帝葬富平縣東南。東魏孝靜帝葬鄴。唐高宗乾陵,睿宗橋陵,穆宗光陵,僖宗靖陵,并葬奉天縣。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順宗豐陵,文宗章陵,懿宗簡陵,并葬富平縣。德宗崇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并葬三原縣。昭宗和陵,葬河南緱氏縣。梁末帝葬伊闕縣。后唐□□□□□□□□□□□□□□□□□末帝□□□□□□□(原文此處為□)葬明宗陵內。以上三十八帝,常禁樵采。此乾德四年十月詔也,著于甲令。其后又詔:曾經(jīng)開發(fā)者,重制禮衣常服棺槨,重葬焉。東晉以降,六朝陵寢多在金陵、丹陽之間,皆可考識,而制書不載者,當時江左未平故耳。先子嘗纂《歷代陵名》,自漢高帝建名以來,雖后妃、追崇、僭霸,無有遺者,今行于世。

22 國朝百官致仕:庶僚守本官,以合遷一官回授;任子、侍從,仍轉一官;宰執(zhí)換東宮官。熙寧初,歐陽文忠公始以太子少師帶觀文殿學士致仕,示特恩也。故謝表云:“道愧師儒,乃忝春宮之峻秩;身居畎畝,猶兼書殿之隆名。”自是以為例。

23 國朝侍從以上,自有寄祿官,如左右正言、二史、給諫、吏禮部郎中之類是也。若庶僚曾經(jīng)飾擢,至于雜流,甄敘悉皆有別。一見刺字,便知涇渭。元豐官制既行,混而為一,故王荊公有“流品不分”之語。

24 舊制:如侍從致仕、轉官、遺表贈四官,皆自其合遷官上加之。今則寄祿官至升朝轉贈,僅止員郎而已。

25 蒲傳正在翰林,因入對,神宗曰:“學士職清地近,非它官比,而官儀未寵,自今宜加佩魚。”遂著為令。見于《神宗實錄》。東坡先生《謝入翰林表》曰:“玉堂賜篆,仰淳化之彌文;寶帶重金,佩元豐之新渥。”中書舍人系紅鞓犀帶,自葉少蘊始,見姚令威《叢語》,而石林自記卻不及。舊假服色,不佩魚,崇寧末,王照尚書詳定敕令啟請,許之,自是為例。仍許入銜,具載詔書。其后以除敕中不載,多不署“魚袋”二字。

26 國朝凡登從班,無在外閑居者。有罪則落職。歸班亦奉朝請,或黜守偏州,甚者乃分司安置,不然則告老掛冠。熙寧間,始置在外宮觀,本王荊公意,以處異論者。而荊公首以觀使閑居鐘山者八年。

27 官制后,惟光祿大夫及中散、朝議二大夫分左右,增磨勘而已,初非以科第也。元祐間,范忠宣當國,始帶左右,紹圣初罷去。事見常希古奏疏。大觀二年,又置中奉、奉直二大夫,徹中散、朝議左右字。紹興初,樞密院編修官楊愿啟請,再分左右。自是以出身為重。

28 前宰相為樞密使者,宋元憲、富鄭公、文潞公、陳秀公。宣和二年,鄭華原以故相領院事。紹興七年,秦師垣亦以前揆拜樞密使,未幾復登庸。近歲張魏公亦然。李邦直、許沖元、曾令綽、韓師樸為二府,后皆再入為尚書,然不久復柄用。惟令綽竟止八座。

29 舊制:樞密使知樞密院,奏薦子弟,皆補班行。故富鄭公之子紹京、文潞公之子貽慶,皆為閣門祗候。元豐后方授文資。

30 神宗朝詔樞密院編修《經(jīng)武要略》,以都承旨張誠一提舉。誠一,武臣也,乞差編修官二員。時王正仲、胡完夫為館職,詔令兼之。是夕忽御批提舉改作管勾。詰朝,執(zhí)政啟上所以,上云:“已差館職編修,豈可令武臣提舉?”而樞密院編修自此始也。

31 樞密院舊皆武臣,如都承旨亦然。國初二曹俱嘗為之。熙寧中,王荊公怒李評,罷去,命曾令綽為都承旨,自是方文武互用矣。

32 仁宗以大中祥符七年由慶國公出閣。隆興初,湯特進封慶國公,明清嘗以故事啟之,遂上章辭不敢受,改封榮國公。王將明、白蒙亨宣和間皆封慶公而不辭,豈一時忘之耶?

33 政和中,詔天下州縣官皆帶提舉,管勾學事。時姚麟以節(jié)度使守蔡州,建言乞免系階,朝廷許之。靖康初除去。紹興中復增,但改庶官為主管。時孟信安仁仲來帥會稽。先人寓居,孟氏與家門契分甚厚,仁仲以兄事先人,入境語先人云:“忠厚與秦會之雖為僚婿,而每懷疑心。今省謁櫕宮,先入朝然后開府,從兄求一不傷時忌對札。”先人舉此,仁仲大喜,為援麟舊請草牘以上,奏入即可。尋又降旨。自此武臣帥守,并免入銜,行之至今。

34 國朝范魯公、王文獻、魏宣懿仁浦秉鈞史館、昭文、集賢,三相俱全。太宗初即位,薛文惠居正、沈恭惠、盧大戎多遜,真宗咸平二年,李文靖、向文簡敏中、呂文穆蒙正,仁宗至和二年,劉文忠、文潞公彥博、富韓公,元祐初,司馬溫公為左仆射,文潞公平章軍國重事,呂正獻平章軍國事,皆三相也。至三年,溫公薨,文、呂二公在位,而呂汲公大防、范忠宣純仁為左右仆射,殆四相,然不久也。

35 本朝宰相兼公師者,范魯公、王文獻、趙韓王、薛文惠、王文貞、丁晉公、馮文懿、王文公、呂文靖、韓忠獻、曾宣靖、富韓公、文潞公、呂正獻、蔡師垣、秦師垣、陳魯公而已。余皆罷政后方拜。近日惟張魏公自外以少傅再拜右揆。

36 本朝三入相者,趙韓王、呂文穆、文靖、張鄧公、文潞公。蔡元長雖四入而不克有終。

37 國朝自外拜相者,文潞公、韓康公、章子厚。近年陳魯公亦曠典也。

38 元符末,曾文肅自知樞拜相,公弟文昭為翰林,鎖宿禁中,面對喻旨草麻,文昭力辭。上云:“弟草兄麻,太平美事。禁中已檢見韓絳故事矣,不須辭。”文昭始拜命。蓋熙寧初,韓康公入相,實持國當制。國朝以來,兩家而已。《金坡遺事》載錢希白為文僖草麻,雖云儀同鈞衡,實未嘗秉政也。是時,母氏年九歲,偶至東府門外觀閱,歸告文肅云:“翁翁明日相矣。適見快行家宣叔翁入內甚急,以是逆料。”已而果然。

39 國朝宰相享耆壽者:宋惠安八十,張鄧公八十六,陳文惠八十二,富文公八十一,杜祁公八十,宋元獻七十九,李文定七十七,曾宣靖八十,龐穎公七十六,蘇丞相八十二。文潞公雖至九十四而薨貶秩中。蔡師垣亦八十,晚節(jié)拘籍南遷,殂于中路,不得全有富貴考終。

40 本朝名公多厄于六十六。韓忠獻、歐陽文忠、王荊公、蘇翰林,而秦師垣復獲預其數(shù)。呂正惠、呂文穆亦然。

41 本朝宰相登庸年少者,常山《春明退朝錄》備見之,然無逾近歲范覺民丞相,廷告日方三十一,但壽止三十七。其后張魏公入相,亦未四十,且太夫人康健;罷相之后,遷謫居外幾二十年,后雖入,竟不拜元宰。

42 國朝身為宰相,壽考康寧,再見其子入政府者,惟曾宣靖一人而已。

43 呂文穆相太宗。猶子文靖參真宗政事,相仁宗。文靖子惠穆為英宗副樞,為神宗樞使;次子正獻為神宗知樞,相哲宗。正獻孫舜徒為太上皇右丞。相繼執(zhí)七朝政,真盛事也。

44 本朝一家為宰執(zhí)者,呂氏最盛,既列于前矣。父子兄弟者:韓忠憲,子康公、黃門、莊敏。范文正仲淹,子忠宣純仁、左轄純禮。石元懿熙載,子文定中立。呂參政余慶,弟正惠。陳參政,子恭公執(zhí)中。曹武惠,子武穆。任安惠中師,弟康懿中正。張參政,孫左轄。王惠獻化基,子安簡舉正。陳文忠堯叟,弟文惠堯佐。王文獻,孫康靖貽永。章文獻得象,從孫壯恪、丞相。王樞密博文,子忠簡。吳正肅,弟正惠。曾宣靖公亮,子樞密孝寬。韓魏公,子文定忠彥、曾孫樞密肖胃。胡文恭宿,侄左丞宗愈。張榮僖,曾孫忠文叔夜。梁懿肅,孫中書子美。蔡忠懷,子樞密。林文節(jié),從子中書。蔡太師,子樞密。鄧樞密洵武,弟左轄洵仁。近日如錢參政端禮之于文僖,史簽書才、從子丞相,亦一家。而洪右相、樞密為伯仲,數(shù)十年未嘗見也。王文公安石、弟左轄安禮,富韓公、孫知樞直柔

45 韓循之奉常治之妻魯國太夫人文氏,潞公之孫,魏公之孫婦,儀公之冢婦,呂惠穆之外孫,魯簡肅之外曾孫,呂文靖之曾外孫。身見其子肖胃為樞密,婿鄭億年為資政殿大學士,儀同執(zhí)政。他子與孫,俱被飾擢。壽隃八秩,婦人中罕有,唐張延賞、苗夫人可儷之也。

46 錢武肅自唐乾寧中盡有二浙之地,享國五世。至忠懿王以版圖來歸,改封鄧國王,子弟皆換節(jié)旄。其后第十四子文僖惟演以文章進仕昭陵為樞密使。文僖子次對,次對子景臻尚秦魯公主,位至少保,生子伯誠,亦至少師,它子悉建節(jié)。伯誠子處和端禮,今參知政事。忠懿兄廢王之子希白。希白子修懿明逸、子飛彥遠兄弟,對掌內外制;父子又中大科。子飛子穆元祐中入禁林。穆子遜叔伯言至樞密直學士。他位顯庸尚多。雖間有以肺腑進,然富貴文物,三百年相續(xù),前代所未見也。

47 晏元獻夫人王氏,國初勛臣超之女,樞密使德用之妹也。元獻婿,富鄭公也。鄭公婿馮文簡。文簡孫婿蔡彥清、朱圣予。圣予女適滕子濟。俱為執(zhí)政。元獻有古硯一,奇甚,王氏舊物也。諸女相授,號傳婿硯,今藏滕氏。朱之孫女適洪景嚴,近又登二府,亦盛事也。又有古犀帶一,亦元獻舊物,今亦藏滕氏,明清嘗于子濟子珙處見之。

48 本朝居政府在具慶下者,王文獻、盧大戎、包孝肅、張文孝、吳長文、吳正肅、呂吉父、章子后、安厚卿、馮彥為、曾令綽、王彥霖、李士美、王將明、蔡居安、林彥振、王元忠。

49 本朝狀元登庸者,呂文穆、李文定、王文正、宋元憲。故詩人有云:“皇朝四十三龍首,身到黃扉止四人。”王文安覽之不悅。后數(shù)十年,李士美、何文縝亦以廷魁至鼎席。

50 唐朝世掌絲綸,以為美談。而本朝以來,兄弟居禁林者:竇可象、弟望之。宋元憲、景文。王荊公、和父。韓康公、持國。蘇翰林、子由。曾文肅、文昭。蔡元長、元度。鄧子裳、子文。張康伯、賓老。宇文仲達、叔通。父子則李文正、昌武。晁文元、文莊。梁翰林、懿肅。蔡文忠、仲遠延慶。錢希白、子飛。蘇儀甫、子容。一家則張尚書、唐公、邃明。范蜀公、子功、淳父、元長,而淳父、元長又父子也。錢氏又有純老、穆父焉。葉道卿、少蘊。而蔡君謨之于元長兄弟,亦一族也。外制則前人俱嘗掌之,惟曾南豐與文昭、文肅兄弟三人焉。孔經(jīng)父、常父,劉邍父、贛父,與從子少馮又對掌內外制也。近日于洪忠宣父子間再見之。

51 雍孝聞,蜀士之秀也。元符末,有聲太學,學者推重之。崇寧初,省試奏名第一。前此屢上封事剴切,九重固已默識其名。至是,殿策中力詆二蔡及時政未便者,徽宗大怒,減死竄海外。宣和末,上思其忠,親批云:“雍孝聞昨上書致罹刑辟,忠誠可嘉。特開落過犯,授修武郎閣門宣贊舍人。”命攽而孝聞死矣。于是錄其子子純?yōu)橛疫x。紹興初,從張魏公入蜀,魏公令屬趙喆軍中。喆誅,子純坐編管。既死,魏公憐之,復致其子安行一官。紹興間,以告訐流嶺外,不知所終。三世俱以罪廢,與前所紀諸家不侔,然亦不幸也。

52 唐朝崔、盧、李、鄭及城南韋、杜二家,蟬聯(lián)珪組,世為顯著。至本朝絕無聞人。自祖宗以來,故家以真定韓氏為首,忠憲公家也。忠憲諸子,名連糸字,康公兄弟也。生宗字。宗生子,名從玉字。玉生子,從日字。日生元字。元生子,從水字,居京師,廷有桐木,都人以桐樹目之,以別“相韓”焉。“相韓”則魏公家也。魏公生儀公兄弟,名連彥字。彥生子,名從口字。口生子,從胄字。胄之子,名連三畫,或謂魏公之命,以其名琦字析焉。東萊呂氏,文穆家也。文穆諸子,文靖兄弟也,名連簡字。簡字生公字,公字生希字,希字生問字,問字生中字,中字生大字,大字生祖字。河內向氏,文簡公家也。文簡諸子,名連傳字。傳字生子,從糸字。糸字生,從宗字,欽圣憲肅兄弟也。宗字生子字,子字生水字,水字生土字,土字生公字。兩浙錢氏,文僖兄弟名連惟字。惟字生日字,日字生景字,景字生心字,心字生之字,在長主孫則連端字,賜名也。曹武惠諸子,名連玉字。玉字生人字,慈圣光獻昆季也。人字生言字,言字生日字,日字生水字,水字生糸字。高武烈諸子連遵字,遵字生士字,宣仁圣烈兄弟也。士字生公字,公字生世字,世字生之字。晁文元諸子名連宗字,文莊兄弟也。宗字生仲字,仲字生端字,端字生之字,之字生公字,公字生子字。李文定本甄城人,既徙京師,都人呼為“濮州李家”。李文和居永寧坊,有園亭之勝,筑高樓臨道邊,呼為“看樓李家”。李邯鄲宅并念佛橋,以橋名目之。陳文惠居近金水門,以門名目之。王文貞手植三槐于廷,都人以“三槐”表之。王文正本北海人,以“青州王氏”別之。王景彝居太子巷,以巷名目之。王審琦太師九子,以“九院”呼之。張榮僖以位顯名,以“侍中家”目之。賈文元居廂后,宋宣獻居宣明坊,亦以巷名目之。宋元獻兄弟,安陸人,以“安州”表。以上數(shù)家,派源既繁,名不盡連矣。在江南則兩曾氏,宣靖與南豐是也。曾文清兄弟亦以儒學顯,又二族矣。三蘇氏:太簡、儀父、明允。兩范氏:蜀公與文正是也。若莆田之蔡,白沙之蕭,毗陵之胡,會稽之石,番陽之陳,新安之汪,吳興之沈,龍泉州之鮑,皆為今之望族。而都城專以戚里名家又數(shù)家,不能悉數(shù)也。

53 建州浦城,最為僻邑,而四甲族皆本縣人。楊氏則起于文莊,章氏則肇自郇公,蓋練夫人、孫夫人陰德,世多傳焉。黃氏本于子思,陳氏本于秀公。軒裳極盛,今仕途所至有之。

54 浦城章氏,盡有諸元。子平為廷試魁,而表民望之制科第一,子厚開封府元,正夫鎖廳元,正夫子綡為國學元,子厚子為省元,次子為別試元。其后自閩徙居吳中,族屬既殷,簪裳益茂,至今放榜,必有居上列者。章氏自有登科題名石刻在建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市| 西峡县| 卓尼县| 诸城市| 新宁县| 习水县| 平度市| 綦江县| 南安市| 怀仁县| 沅陵县| 固始县| 河东区| 县级市| 石门县| 武威市| 新安县| 晋州市| 巴塘县| 安乡县| 高陵县| 华安县| 平凉市| 句容市| 盐池县| 博罗县| 广水市| 吴忠市| 长寿区| 香格里拉县| 来宾市| 平凉市| 鹿泉市| 阳原县| 大连市| 高淳县| 鄂尔多斯市| 金阳县| 江安县| 淳化县|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