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化戰略:數字時代企業如何做好公關與內容營銷
- 靠譜的阿星(李星)
- 2438字
- 2021-05-19 18:11:15
1.2 為什么有的App叫媒體,有的自媒體叫媒體人
媒體數字化[8]從PC時代[9]就已經開啟,移動互聯網加劇了數字媒體的變化。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Web 1.0、Web 2.0、博客、微博、App、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等數字媒體的轉變過程。
從1999年至2009年,第一代互聯網創業者中搜狐是門戶模式的開創者,通過把不同網絡信息按照垂類的方式集合在一個門戶首頁,每一個垂類都設置版主和主編來整合本行業各地的信息,逐漸走通了門戶網站的商業模式。門戶網站的商業模式是網絡廣告,而廣告模式得以“跑通”的前提在于有一定規模的用戶流量,這迫使門戶網站必須做UGC[10]降低內容門檻以與傳統媒介進行競爭,由此推動了博客的出現,曾經一度有2億多網民開通博客。隨著大量網絡博主的出現,網絡內容呈現出專業化、細分化、垂直化趨勢,門戶按社會、娛樂、軍事、科技、財經、汽車、房產等垂直板塊來分類運營。媒體機構、企業在那時紛紛搭建了各自的企業官方網站并延續至今。
從2010年到2020年,是移動互聯網的“黃金十年”,以往個人計算機上網需要有線連網或在局域網內依靠筆記本電腦上網,用戶以大學生和“坐商”為主;而移動互聯網依靠4G及手機終端無線上網,終端設備的便捷性讓網民數量大增,全民普及,網絡數據的可溯源化和云存儲也推動了云計算業務的進步。近年來,一些移動互聯網創業熱潮和商業模式與移動互聯網媒介產品的成熟密不可分。App作為手機上的“客戶端”,如同PC上的網頁“站”那樣,已成為很多媒體機構的標配陣地。很多媒體都有App,比如界面、澎湃新聞、人民日報等,這些媒體也會入駐其他流量高的互聯網內容平臺,比如公眾號、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組成新媒體傳播矩陣,以將機構原創的內容分發至不同渠道。基本上,互聯網頭部流量平臺已成為各媒體傳播的主渠道,自帶平臺屬性與媒體屬性。
伴隨移動互聯網增量用戶的逐漸減少、流量瓶頸的出現,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物聯網、車聯網成為創新方向??梢灶A計,數字媒體將是“新基建”(5G、人工智能、云計算)搭建好之后的最早探路者,屆時隨著各媒介相互混合、重新組合創新,也將加深全社會各行業的數字化進程。因此,媒體化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領域。
隨著數字媒介的迅速發展,在互聯網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公司或自媒體,均入駐了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內容流量平臺,甚至有些傳統媒體還開發出了專門的App,這就使得“媒體”的概念變得模糊,其內涵更豐富了。筆者認為,“媒體”分為“狹義媒體”和“廣義媒體”,其判斷標準并不是看其是否使用了數字媒介進行傳播,本書給出的區分標準是判斷其是否擁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牌照。
“狹義媒體”是擁有一定新聞采訪和調查權限并可招募職業記者的專門新聞媒體單位,一般廣電報業等傳統媒體居多,有的傳統媒體積極轉型也開發出了相應的App,把產出內容搬運到線上,比如,人們在手機上下載并瀏覽“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新華社”“南方周末”“新京報”等App,大家更愿意相信這些“狹義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當然,還有一些轉型較為成功的傳統媒體成立了獨立運營的新媒體公司,這些新媒體公司獲得了相關的牌照資質,比如“界面”和“藍鯨”這兩個App背后的新媒體公司都隸屬于上海報業集團,盡管其運營模式與市面上的新媒體公司(比如虎嗅、36Kr、鈦媒體等)基本沒有區別,但從新聞資質和傳統媒體淵源上看,它們依然可以叫作“狹義媒體”。
廣義媒體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途徑的新媒體機構或品牌,大多數都依靠社會資本或媒體人創業項目,比如科技媒體圈內的36Kr、虎嗅、鈦媒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創業邦、投資界、億歐等App,以及財經圈的第一財經、雪球、格隆匯、老虎證券等App。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互聯網新媒體,都講究專業度,所以有無牌照在一些時政新聞題材的采訪和報道上會有細微差別,在互聯網評論和傳播方面,互聯網新媒體機構則相對開放。自媒體人相對媒體人來說,也有接地氣、有主見、平等溝通、懂粉絲、以興趣驅動內容創作等優點;在互聯網開放流量平臺上活躍的內容創作者和KOL也被稱為“(自)媒體(人)”,他們屬于廣義媒體在傳媒領域的延伸。
沿著“廣義媒體”的豐富業態,一些互聯網公司把網絡媒體屬性當作其業務運行的載體,在商業模式上也被投資機構和評論人士界定為“(互聯網)媒體”,比如易車網、懂車帝、汽車之家等也被業內人士稱為“汽車媒體”,活躍在其中的車評人也是媒體人;房產行業中的“搜房”在轉型做O2O[11]之后,其自營業務被叫作“房產交易媒體平臺”,一些專門收集房產交易信息的自媒體也被叫作“房產媒體人”。再如,在電影行業中,“豆瓣”“愛優騰”等也被片方當作宣發“媒體”;在母嬰行業中,“寶寶樹”“寶寶知道”等被叫作“母嬰媒體”,一些粉絲多的寶媽達人也轉型做自媒體業務。還有一些第三方測評機構或者咨詢機構,比如艾瑞、易觀、QuestMobile、TrustDate等也被稱為“數據調研媒體”;連一些工具類App(比如美圖秀秀、萬能Wi-Fi鑰匙等)為延長用戶使用時間而進行了內容社區的運營,也被與其合作的數字廣告平臺稱為“流量主”或媒體。筆者作為自由撰稿人,曾在科技媒體多次投稿,嘗試入駐新的自媒體開放平臺,比如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網易號、一點號、澎湃號等,因此也被稱為“自媒體”或“媒體人”。
這表明,在互聯網中,人們會把提供專業內容生產的人、展示機構或者提供行業交流的平臺稱為“媒體”。
媒體與互聯網的相似之處在于它不單是一個行業,還是無數行業和領域可以與之融合創新的社會引擎。
如今,媒體和自媒體的立身之本在于“持續的內容生產能力”,自媒體與媒體的區別是自媒體對內容進行把關、審編,能夠自負盈虧,也有很多自媒體是從媒體跳槽出來單干的,按媒體生產的模式經營工作室;而媒體和互聯網平臺采用多個自媒體工作室模式運轉原創內容,這符合互聯網平臺“媒體”混合化、吸納多組織參與的特點。當然,互聯網媒體化的開放發展也為企業打開了大門,很多互聯網上的新媒體機構都向企業、個人同時開放,如表1-1所示,這為企業媒體化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前提條件。
表1-1 支持企業入駐的“媒體”客戶端和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