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之王:超級品牌管理日志
- 彭雅青
- 1676字
- 2021-05-19 17:41:55
3月13日 戰略兵法之插位:“死磕”星巴克,驚魂“小藍杯”
插位就是直接插到他人前面去,快速占據市場領先者位置。
? 品牌案例
2018年5月15日,瑞幸咖啡試運營還不到半年,剛發布品牌戰略會還沒過一周時間,就以反壟斷的名義一紙訴狀把星巴克告上了法庭。
碰瓷——很多人如此嘲笑。
星巴克也淡然處之:“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
然而,2019年5月17日,瑞幸咖啡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并受到熱捧,被譽為“中國星巴克”。
從創立到IPO,瑞幸咖啡只花了17個月的時間,一舉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IPO公司。“瑞幸速度”震驚了業界。
但更震驚業界的是,2020年4月2日,瑞幸咖啡曝出20多億元的財務造假丑聞,2020年6月29日,瑞幸咖啡被納斯達克停牌。
“瑞幸速度”由此再創“奇跡”——從上市到退市,只用了13個月,市值從峰值的123億美元下跌到不到3.5億美元。
? 品牌分析
過山車般的“瑞幸速度”,正好從正、反兩個角度,全面詮釋了品牌插位戰略的“注意事項”。
一個初創品牌或市場弱勢品牌如何迅速超越對手,崛起為市場強者?
答案是:插位!
也就是直接插到前面的位置去。
品牌插位是通過打破市場原有的競爭排序,使后進品牌迅速成為行業領導品牌的策略方法。相對強調差異化的定位,插位更易推動品牌的跳躍式發展。
艾·里斯與杰克·特勞特在“二元定律”中曾指出,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演化為兩大品牌競爭的局面。
所以,最常用的品牌插位法,就是在顧客心智中瞄準這最高兩層——挑戰第一品牌,搶占第二品牌,甚至成為第一品牌。
具體而言,插位戰略的構建,有四個核心要素:對標、區隔、干擾和持續。
1. 對標
對標主要是對標第一品牌——在顧客的心智中與第一品牌對標起來,要么超越第一品牌,要么位居第二品牌。
對標的核心,是借助第一品牌的影響力,獲得“認知捆綁”——在消費者心智中直接捆綁插入一個新印象:我和第一品牌差不多,除了第一品牌,還可以選擇我。
雖然從零起步,瑞幸一開始就對標星巴克——
星巴克是“小白杯”,瑞幸是“小藍杯”;星巴克是“美人頭”,瑞幸是“美鹿頭”;星巴克的店開在哪里,瑞幸的店就跟著在旁邊開;星巴克說瑞幸在找它炒作,瑞幸說“中國的咖啡市場不能只有星巴克”……
2. 區隔
對標是為了捆綁,但不等于模仿——如果你和第一品牌一模一樣,消費者為什么選擇你?
所以,對標的同時,要迅速瞄準第一的弱點找到市場縫隙,建立區隔——我與第一品牌不一樣,我可以是更好的選擇。
瑞幸瞄準星巴克的“軟肋”,提出了建立區隔的幾大口號:
“好的咖啡其實不貴。”——一杯瑞幸咖啡的價格差不多是星巴克咖啡的半價,更便宜。
“你喝的是咖啡,不是咖啡館。”——主打外賣及“無限場景”,更便利。
“在瑞幸,89.6%都是回頭客。”——主打互聯網會員服務,更有口碑。
這樣的“小藍杯”,愛不愛?
3. 干擾
不斷對第一品牌進行干擾,制造一種“我即將超越第一品牌”的“信任狀”。
一是輿論干擾。從起訴星巴克,到揚言門店數要超越星巴克,再到鋪天蓋地的廣告,使得瑞幸借勢星巴克,贏得了巨大的輿論流量。
二是事實干擾。瑞幸通過資本運作和“燒錢游戲”,維持門店和會員數的高速增長。201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中國9年來首次出現利潤下滑,這更堅定了消費者對瑞幸的信任。
干擾的核心,并不是真的要馬上“干掉”第一品牌,而是首先占住第二品牌的位置。因為超越第一品牌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原來的第二品牌則很容易在這種干擾中被市場冷落。
4. 持續
持續對第一品牌進行對標、區隔和干擾。
持續的核心,在于保持充足的“糧草”。因為挑戰“第一”,很“值錢”,也很“差錢”。能否穩健地持續下去,是插位最終能否成功的關鍵。
到2019年底,瑞幸直營門店數已達到4500多家,號稱在中國已超越星巴克,是“國內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這種用虧損換來的“超越”當然還只是一個“干擾故事”,其目的是贏得資本市場的“持續輸血”。
可遺憾的是,瑞幸很快越過商業底線,并被打回了原形。
當年蒙牛成立時,在全國同行排名第1116位。后憑著對標伊利的插位戰略,迅速超越伊利崛起為行業第一。再后來,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其幸得柳傳志等多方現金馳救,才走出危機。
瑞幸會有走出危機的運氣嗎?
? 品牌感悟
挑戰“第一”,很“值錢”,也很“差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