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學會支配你的金錢
- 奠定起動資本(影響你一生的成功勵志書)
- 邢春茹 王曉茵編著
- 7646字
- 2021-05-31 09:35:42
根據《婦女家庭月刊》所作的調查表明,我們70%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民意測驗協會主席蓋洛普·喬治指出,他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相信,只要他們的收入增加10%,就不會再有任何經濟困難。有很多例子的確是這樣,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預算專家愛爾茜·史塔普里頓夫人請教曾擔任紐約及全培爾兩地的華納梅克百貨公司的財政顧問多年。她曾以個人的智慧,幫助過那些被金錢拖累而煩惱不堪的人。她幫助過各種層次的人,從一年賺不到1000美元的行李員,至年薪10萬美元的公司經理。她這樣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多賺一點錢并不能解決他們的財政煩惱。”“在現實生活中,增加一些收入后,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幫助,只是徒然增加一些令人頭痛的開支而已。使多數人感覺煩惱的,”史塔普里頓夫人說,“并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錢!”
你可能對后面一句話不以為然,不過,在你再度表示輕蔑之前,請你搞清楚,她并沒有說“所有的人”,她說的是“多數人”,而不是針對你而言。她指的是你姊妹和表兄弟,他們是一大批人。
個人生活其實應該和一些公司一樣:花錢應該擬定一個計劃,然后根據那項計劃來進行。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這樣做。
黎翁·西蒙金發現人們在花錢時,常常會表現得意外盲目。他說,有位他所認識的會計員,在公司工作時,對數字精明得很,但等到他處理個人財務時,從不精打細算,從不考慮房租、電費以及所有各項“雜”費,遲早都要由這個薪水袋里抽出來付掉。然而這個人卻又非常明白,如果他所服務的那個公司以這種貪圖目前享受的方式來經營,那么公司破產只是遲早的事。
有件事不知你考慮過沒有:當牽涉到你的金錢時,你其實就是在經營自己的事業。而你如何處理你的金錢,實際上也確實是你“自家”的事,別人是無權干涉的。
但是,如何管理我們的金錢?如何進行預算和計劃?
現有11條規則,供你參考。
把事實記在紙上
立志做一名小說家的亞諾·班尼特50年前初到倫敦時很窮,生活壓力很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用途記錄下來。他的目的并不是想知道他的錢是怎么花掉,而只是做到心中有數。他十分欣賞這個方法,甚至在他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富翁,擁有一艘私人游艇之后,他的這一習慣仍然沒有改變。
石油巨擘約翰·洛克菲勒也有這樣習慣,他每天晚上禱告之前,總要把每便士的來龍去脈弄個一清二楚,才能安心入睡。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弄個本子來進行記錄,當然也不一定要記一輩子。預算專家建議我們,至少在最初一個月要把我們所花的每一分錢作準確的記錄,最好能連續作3個月的記錄。這樣,我們就能依據一個準確的記錄,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花錢,哪些地方需要節省,從而作出自己的預算。
現在你清楚自己的錢究竟花到了什么地方,也許1000人當中只能找到一個象你這樣的人。史塔普里頓夫人告訴我,通常,當人們花費幾小時的時間把事實和數字忠實地記錄在紙上后,他們會難以置信地大叫:“我的錢竟然是這樣花掉的!”你會不會這樣呢?可能也是的!
擬出一個真正適合你的預算
史塔普里頓夫人指出:假設有兩個家庭比鄰而居,他們住同樣的房子,收入同樣多,孩子也同樣多,但他們的預算需要卻是截然不同的。為什么?因為人們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預算必須按照各人的需要而擬定。
預算的意義,并非是要把花錢的樂趣從生活中通通抹煞掉。它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們免于憂慮和物質生活的安全。史塔普里頓夫人說:“依照預算生活的人,比較快樂!”
你應該怎樣進行具體措施呢?首先,如前所述,你必須把所有的開支列出一張表來,然后要求指導。另外,你還可以致函華盛頓的美國農業部,索取這一類的通俗讀物。在一些大城市的主要銀行還有專職的專家顧問,他們很樂于幫助你擬定家庭預算并解決急需解決的財務問題。
研究理財預算類的小冊子中,我見過的最好的一本名叫《家庭金錢管理》,由“家庭財務公司”發行。順便告訴你,這家公司出版了一整套的此類圖書,討論諸如房租、食物、衣服、健康、家庭裝飾和其他各項問題。你可以向該公司索取。我已細看過這些書,非常好。
學習如何聰明地花錢
我想告訴你的是一種使你的金錢達到最高價值的方法。所有大公司都設有專門的采購人員,他們的職責就是設法替公司買到最合理的東西。身為你個人產業的主人,你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不要因你的收入增加而頭痛
史塔普里頓夫人說,她最頭痛的就是被請去為年薪5000美元的家庭擬定預算。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年薪5000美元,似乎是大多數美國家庭的目標。他們要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才能達到這一標準。而當這一目標一旦實現,他們就認為已經成功,于是就開始瘋狂開銷——在郊區買棟房子,他們認為和租房子花的錢一樣多,再買部車子,買許多新家具以及許多新衣服。等他們意識到什么時,他們已進入赤字階段了。于是,他們的高收入并沒有使他們更快樂,反而使他們更不快樂,因為他們的收入不足以支付瘋狂的開銷。
這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更高的生活享受。
但從長遠方面來看,到底是強迫自己在預算之內生活,還是讓債主逼債上門,催賬單催得你精神緊張,這兩種方式哪一種能使人更幸福一點呢?
如果你必須借貸,設法爭取銀行貸款
如果你覺得借到一筆資金,就可以創業,那你就太幼稚了,因為你就是有了一些資金,也未必會創業成功。據我所知,那些毫無商業經驗的青年人靠借來的錢做生意而最后能成功的實屬鳳毛麟角。
一個青年人,如果沒有把握就去創業,沒有不遇到經濟困難的。但是,假如他確實有相當能力和充分的成功把握,創業的實踐就使他在別人面前樹立了信用,那么即便他靠借來的本錢創業,依然可以獲得別人的信任。
對于有志于創業的人來說,首先必須掌握所要從事的業務范圍的詳細情況;其次,還要有挑選錄用合格雇員的眼力。假如這兩點做不到,你所經營的事業就會大打折扣。挑選員工是一項異常重要的工作,如果員工的素質不高,那么即便你做事很忠誠,待人很誠懇,當你向別人開口借錢以作為你的創業資本時,其他人也會毫不猶豫地一口回絕。
在你創業之初,最好不要心存太大的奢望,開始并不一定非要多大的規模,只要你確實是一個杰出的、能干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經營后,事業自然會發展起來。假如你能做到這一點,即使資本是借來的,也沒有多大關系。
比徹在教育他兒子時這樣說:“你得象逃避惡魔一樣避免借債。”青年人要快下決心,不論你怎樣急需金錢,最好不要向別人借債。
富蘭克林那“貧窮的查理”里有句話說得好:“借錢等于自投苦惱的羅網。”法庭上每天那無數的民事糾紛案都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但是,什么事都不是絕對的,也有一種例外:當一個人由于意外事件而陷入困境時,當天災人禍從天而降時,往往任何人都難以靠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就是那些如日中天的事業也難免遇到意外的困難和阻力,到了那時,不論你怎么小心謹慎,無論你的決策如何正確,無論你怎樣痛恨向人借錢,為了渡過難關,你都必須硬著頭皮去向銀行貸款。即使到了那時,也要牢記一條原則:“借得慢,還得快。”
這一原則在生意上的放賬和借款中同樣適用,事實上放賬和借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你在兩個方面都必須能夠控制自己。
一個初涉社會、正沿著事業的健康道路前進的青年人,首先要注意的是,應該在自己的才能、意愿、目標之間建立適當的平衡。千萬避免因為野心太大,眼光太高,便走上舉債經營的道路。有一句話應該永遠記住,那就是“盡可能地不要借債”。
一些年輕人由于粗心大意,經常因為借貸不立契約或不立書面的憑據而發生許多有損名譽的糾紛,使他們的前途受到不利的影響,事業遭受打擊,身心也受到極大的摧殘。
有無數本來大有前途的年輕人由于借債而遭到了意外的失敗。這些青年剛入社會時,或許還沒有染上借債這種惡習;他們原先或許非常看重名譽,也從不喜歡到處去借錢來揮霍,那時他們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但后來由于一點小小的用途無意中開啟了借債的先例后,他們便漸漸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有一個驚人的現象:每年死于債務糾紛的人,比因戰爭而死的人多出數十倍以上。現代的20個天才人物中,居然有7個人因舉債而丟掉了性命,他們其中包括一個小說家、一個學者、兩個法學家、兩位政界名人和一個演講天才。
一貫為人敬仰的美國名人史蒂芬遜,做人特別小心謹慎,可是他在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時,還戰戰兢兢地希望自己不要陷入借債的漩渦中去。
史蒂芬遜說:“我們對他人應該熱愛和忠誠,平時應當量入為出。對于自己的家庭,應當保持快樂的氣氛。對朋友,必須竭力避免仇恨,當然也決不可忍受喪失自尊的屈辱。假如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最好的辦法是避開他們——這是通向理想生活的捷徑。”
紐維爾·希里斯博士也說:“你要使自己過上一種安穩的生活,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名譽,必須要遵守一條規律:那就是賺得多花得少。”在這個危機四伏:處處荊棘的現代社會,好象沒有什么比這件事更令人應該慎重對待。
那些喜歡向別人借債的年輕人的悲劇在于他們看不到借債背后所隱藏的危險。假如他們明白萬一不能還清債務的嚴重后果:包括喪失人格、迫不得已的撒謊、可能的營私舞弊、為逃避債務而東躲西藏等等窘況,他們一定會后悔莫及,寢食難安。而當他們一旦弄清戴上了債務的手銬無法掙扎的情形,他們一定會喊起來:“寧可餓死也不做債務的奴隸。”
欠債是最令人難堪的事情。只有那些因債務纏身、時刻受著債主的追逼與壓迫、因債務而吃盡苦頭的人,才了解負債者的苦惱。債務會把一個人的體力、氣魄、人格、精神、志趣、雄姿消磨得一干二凈;同時,債務對人精神的壓力,能毀滅一個人一生的希望。
投保醫藥、火災以及緊急開銷的保險
生活中常常會有各種意外、不幸以及一些不可意料的緊急事件發生,而這些意外都有小額的保險可供投保,我當然不是要你從澡盆滑倒致染上德國麻疹樣樣投上保險。但我鄭重建議,你不妨為自己投一些主要的意外險,否則,萬一有了麻煩,花錢事小,還會給你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其實這些保險的費用都不貴。
比如說,有位婦人因為辦了醫藥保險,去年她因病住了10天院,出院后,僅僅收到了8美元的賬單。
不要讓保險公司以現金將你的人壽保險付給你的受益人
假若你投保人壽是為了讓人受益,那么我奉勸你,決不要讓保險公司一次性把現鈔付給你的家人。
手握許多現鈔的新寡婦會怎么樣呢?紐約市人壽保險研究所婦女組主任馬利翁·艾伯利告訴我,她在全美國各地的婦女俱樂部演講,指出不讓寡婦領取人壽保險金,而改為領取終生收入的好處。她舉例說,一位收到兩千美元人壽保險金的寡婦,把錢取出來給兒子開創汽車零件事業。結果事業失敗了,保險金蕩然無存,她自己窮困潦倒。
她還提到另外一位寡婦,被一位油腔滑調的房地產經紀人所誘,把她的大部分人壽保險金拿來購買一些“保證在一年之內增值一倍”的空地。可幾年之后,她卻只拿回最初投資的十分之一。
她又提到另外一位寡婦,在領取了15000美元人壽保險金的12個月以后,就已身無分文。她又不得不向婦女兒童福利基金會申請補助款撫養她的兒子。這樣的悲劇遍地都是。
“25000美元在婦女手中,平均不到7年就會全部花光。”這是《紐約時報》經濟編輯施維業·波特在《婦女家庭月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
《星期六晚郵》在其多年前的一篇社論中也說:“眾所周知,由于婦女多半未受商業訓練,又無銀行替她拿主意,所以她很可能在一些謀利的掮客向她進行游說之后,就貿然把她丈夫的人壽保險金拿去購買不穩定的股票。很多律師和銀行家都能舉出類似的例子:節儉的丈夫多年省吃儉用存的終生存款,只因為他的寡婦或孤兒相信花言巧語的騙子的話,頃刻之間就不名一文了。”
假若你想使你的妻子兒女在你死后過上好日子,你可以向偉大的金融專家J·P·摩根學習。他把遺產分贈給16位受益人,其中有12位婦人,他留給她們的全是有價證券,使她們每月都有固定收入。
如果要買保險,推薦你讀兩本非常有益的小冊子——《如何買保險》和《買自己的保險》。這兩本書在市場已難買到,但可以在公立圖書館借到。
教導子女養成對金錢負責的態度
《你的生活》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令人終生難忘。作者史蒂拉·威斯頓·吐特從銀行里取得一本特別儲金簿,交給她9歲大的女兒。每當小女兒得到零用錢時,就將零用錢“存進”那本儲金簿中,母親則自任銀行。然后,每當她須使用一毛錢或一分錢時,就從賬簿中“提出”,把余款結存詳細記錄下來。通過儲金簿,小女孩不僅養成了對金錢的責任感,還獲得了記賬的知識和樂趣。
這個辦法真不錯。假若你的兒子或女兒正在讀中學,而你也希望他們正確地處理金錢,鄭重向你推薦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這本書叫《處理你的金錢?——對十幾歲學生如何用錢,有很精辟實際的見解,而且從理論到實際無所不包。同時該書也提及如何準備預算,幫助他們念完大學。如果你有一位讀中學的兒子,你該讓他認真閱讀此書,然后再讓他幫我擬定一份如何節省開支的家庭預算。
如果你是家庭主婦,也許可在家中賺一點外快
有時會發生這種情況:即你已經擬好并執行了你的預算,卻仍然無法彌補開支,那么你可以選擇下述兩種方法中的其中之一:你或者咒罵、發愁、擔心、抱怨,或者你想辦法賺一點額外的錢。怎么做呢?賺錢當然要找人們最需要而目前市場又沒有的東西。家住紐約杰克森山莊的娜莉·史皮爾夫人,就是這么做的。在1932年,她的丈夫已去世,兩個兒子都已結婚。有一天,她到一家餐館的蘇打水柜臺買冰淇淋,發現柜臺也兼賣水果餅,可那水果餅做得非常差勁。她問掌柜的愿不愿向她買一些真正的家制水果餅。掌柜向她訂了兩塊水果餅。
史皮爾夫人說:“我的手藝也不錯,但我家在佐治亞州時,一直請有女傭,我親手烘制餅干的次數大概只有十多次而已。在那位掌柜的向我預訂兩個水果餅之后,我向一位鄰居請教了制蘋果餅的方法。結果,那家餐廳的顧客對我最初的兩塊水果餅——一塊蘋果,一塊檸檬——贊不絕口。餐廳第二天預訂了5塊,后來,數量逐漸增大,而且其他餐館也陸續來向我訂貨。結果在短短的兩年之內,我的訂單已增加每年5000塊。我是單獨一人在我自己的小廚房內完成全部工作的,我一年收入已高達10000美元,這其中除了材料費,我沒多花一毛錢。”
史皮爾夫人的訂單越來越多,后來她不得不搬出廚房,租下一間店鋪,雇了兩個女孩幫忙。在世界大戰期間,人們排長隊等著購買她的水果餅、蛋餅、卷餅……
“這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史皮爾夫人說,“我一天在店里工作12至14小時,但我從不覺得厭倦,因為對我來說,那根本不算是工作。那是生活中一種奇異的享受。我只是盡我的能力來使人們更加快樂,我太過忙碌,無暇憂愁或寂寞。這份工作彌補了我母親及我丈夫去世留給我的悲傷,使我生活得無比充實和愉悅。”
“其他烹調技術高明的家庭主婦,是否也可以在閑暇時間以同樣的方式,在一個10000人以上的小城市里賺錢呢?”
史皮爾夫人回答說:“可以——她們當然可以這樣做。”
娥拉·史令達夫人的經歷與史皮爾夫人相似。她住在一個30000人口的小鎮——伊利諾伊州梅梧市。她的事業是以一毛錢價值的原料開始的。當時,她的丈夫生病了,她必須賺點錢補貼家用。可是,她只不過是一名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沒有資金的家庭主婦。怎么辦呢?她從一顆蛋中取出蛋清加上一些糖,在廚房里做了一些餅干;然后她帶著自己的勞動成果站在學校附近,將餅干賣給正放學回家的學童,一塊餅干一分錢。
“明天多帶點錢來,”她說,“我每天都會帶著餅干在這兒。”第一周,她就賺了4,15美元。她的工作為自己帶來了生活情趣,同時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她開始充實起來。
娥拉·史令達夫人從伊州梅梧市的小試身手中,嘗到了甜頭,她決定向外擴展——找個代理人在繁華的芝加哥出售她的家制餅干。她羞怯而害怕地和一位在街頭賣花生的意大利人接洽。他聳聳肩膀,說他的顧客要的是花生,不是餅干。她給他一塊樣品。請他試試自己的產品,他蠻喜歡的,于是開始出售她的餅干,第一天就為她賺了2,15美元。4年后,她在芝加哥開了第一家商店,店面只8英尺寬。她晚上做餅,白天出售。
這位以前相當膽小的家庭主婦,從她廚房的爐子上開始創業,現在已擁有19家店鋪,而且18家都設在芝加哥最熱鬧的魯普區。
娜莉·史皮爾和娥拉·史令達不為金錢而煩惱,反而采取積極的做法,她們以最簡陋的方式,從廚房出發——沒有租金,沒有廣告費,沒有薪水——在這種幾乎沒有任何費用的情況下,她們成功地擺脫了財務煩惱,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觀察你的四周,你將會發現許多尚未達到飽和的行業。例如,如果你自己是一名高級廚師,你可以在你的廚房內簡單地開一個烹飪培訓班,培養一些年輕廚師,這也是賺錢之道。說不定上門求教的學生會絡繹不絕。
教給你利用業余時間賺錢的書籍很多,你可到公立圖書館借閱。不管男女,工作機會都是很多的。但我必須給你一個忠告:除非你天生有推銷的才能,否則不要嘗試去挨家挨戶推銷。能夠在這一行中成功的人極少。
永遠不要賭博
很多人想從賭馬或玩吃角子的機器上贏錢,這種人是非常悲哀的。一個擁有多架這種“單手土匪”機器并依靠他們為生的人曾在私下里表示,對于那些企圖打敗他的早已設計好用來騙他們錢的機器的人,更多的是輕視,卻沒有絲毫同情。
詹姆斯是美國一名最佳的賭馬老手。他說,根據他對賽馬所具備的所有認識,沒有人能從賭賽馬中賺到錢。然而,每年卻有無數的傻子,在賽馬中賭下60億美金。這筆錢是美國在1910年全國總債務的6倍。
這位賽馬老手同時還說,如果他想毀滅他的敵人,再也沒有比說服這位敵人去賭賽馬更好的方法了。能不能根據賽馬的內幕情報去下注,其結果會如何?他回答說:“照這種方式來賭賽馬,可以把整個美國造幣廠輸掉。”
當然,如果有些人天生就有這種愛好,你不妨學聰明一點。先讓我們找出我們勝算的幾率到底有多少?如何來找呢?有一本叫《如何計出勝算》的書,作者為奧斯華·賈柯比——橋牌及撲克的權威、最高級的統計專家,也是保險公司的統計顧問。該書共250頁,它可以告訴你在賭賽馬、輪盤、骰子、吃角子老虎機、撲克、橋牌、梭哈以及股票市場時,勝算有多少。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告訴你,在其他各種活動中你得勝的機會有多少,全有數學根據,十分有用。此書的本意并非要教你如何賭博。作者只是想把普通方式的賭博中你失敗的比例坦白地告訴你;當你獲知這些失敗的比例之后,你將會同情那些易于受騙的人,他們把辛苦賺來的錢丟在了畫餅充饑的賭博上。
如果我們無法改善我們的經濟情況,不妨寬恕自己
假若我們竭盡全力也無法改變我們的經濟狀況,那么,我們可以改變心理態度。其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財務煩惱。我們可能因為經濟情況比瓊斯家差而煩惱;但瓊斯家可能因為比不上李茲家而煩惱;而李茲家又因為跟不上范德家而生悶氣。
就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也有經濟窘迫的時候。林肯和華盛頓就任總統時因無錢上路,只好向別人借貸。
如果我們得不到我們所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學會原諒自己,要放豁達一點。
根據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的說法,哲學的精華就是:“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外來事物的依賴。”
羅馬政治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么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
我們應該明白,即使我們擁有了整個世界,一天也只能吃三頓飯,睡一張床。而這種享受,一個泥水匠也能輕易獲得,很可能他比大富豪吃得更香,睡得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