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愛生活就要愛自己

史邁利·布蘭敦說:“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無可非議的。”

布蘭敦醫師的理論是正確的。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喜歡自己,并不是“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它僅僅是意味著“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把它列入了心理學的最新概念:“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成熟的人不會浪費時間比較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不會擔憂自己不像比爾·史密斯那樣有信心,或是像吉姆·瓊斯那么積極進取。他可能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表現,或覺察到自己的過錯和效率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是對的,他仍愿意繼續克服自己的弱點,向前奮進,而不是裹足不前。

成熟的人會適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適度地忍耐別人一樣。他不會因自己有缺點就痛不欲生。

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只是顯示出他們的陰暗和自我厭惡。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賈西教授,認為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面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據調查,目前全美國醫院里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有資料表明,這些病人大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

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并不是我要講的內容,我只是認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凡此種種,都容易使我們的精神產生疾病。我還堅信,由于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更使人們的精神無所依靠。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發人深省的著作《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中提到,現今有一種觀念極為流行,那就是:“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懷特博士還說,這個觀念是基于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制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動是否成功,則須看其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說到底,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具有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懷特博士的論點十分令人贊賞。我們很少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么主張。我們的行為通常受社交或經濟族群的影響,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與鄰居差不多。假如周遭環境與我們的個性有差異,有抵觸,我們就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就會感到失落和迷惑——就會虐待我們自己。

卡耐基成人訓練班上的一位女學員便曾碰到這種情形。她的先生是位成功的律師,有野心,做事積極,也相當獨裁。這對夫婦的社交圈子當然是以先生的朋友為主,也都是相同典型的人——都以聲望和取得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這位太太個性十分安靜、謙遜,這樣的生活環境常常使她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她所具有的品質美德,也常常被忽略、被藐視,因此她愈來愈對自己沒有信心,也為自己不能達到別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漸漸地,她變得不珍愛自己。

這位女學員能夠適應環境,但卻不能適應她自己。她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而期望能變成另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她不明白的是: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可以在生活中表現出來。這種作用必須按照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來,而不是模仿他人。什么時候明白了這點,她才會把失去的自我找回來。

她自我認同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同時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價值觀點,然后以此為依據開始生活。她也必須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不要常常批判自己、貶低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人,外在表現的癥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有益的,對自我要求進步極有必要。但若超過一定的限度,則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生活。

在卡耐基成人訓練班上,有位女學員在下課之后跑來找老師,抱怨自己的演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她向老師訴苦說:“當我站起來演講的時候,突然顯得很膽怯、很笨拙,而班上的其他學員似乎都顯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我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失去了勇氣,無法再講下去了。”

她還繼續分析自己的弱點,并說明得十分詳細。

等她講完之后,老師便告訴她原因的所在:“并不是你演講不好,而是你老想著自己的缺點,沒有把長處發揮出來。”

其實,并不是缺點使我們的演講、藝術作品或個人性格顯得失敗。莎士比亞的戲劇里有許多歷史和地理上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也有不少過度矯情的地方。但誰會去注意這些缺點呢?這些作品閃耀著不朽的光輝——是因為它們成就遠遠大于缺點,以至缺點都變得不重要了。我們愛我們的朋友,是因為他們的種種優點而不是缺點。

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身的好品質上。培養優點,克服弱點,如此才能不斷進步并自我實踐。當然,我們也要隨時改正錯誤,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

耶穌遇到身體或精神受折磨的人后,他不會先去查問為什么這些人會如此,也不會只給予簡單的同情說:“可憐的人哪,你的運氣真不好,環境處處與你做對。告訴我,你是如何落難的?”

耶穌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切入問題重點。他說:“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人們常因以前和現在所犯的種種過錯,加之自己心靈的罪惡感,而顯得自慚形穢。我們不應該尊敬或喜愛這樣的自己。為了讓自己跳出這樣的情境,我們必須忘記過去,輕裝上陣。

為了學習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出面對自己缺點的耐心。這并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水準,變得懶惰、糊涂或不再努力。這是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沒有人——包括我們自己——能永遠達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更是愚蠢荒唐的。

有一位女士是地地道道的完美主義者。她對每件事都力求精確,因此凡事不肯相信別人,而必須自己親自去做。她連做個小小的報告都要費去許多時間研究;至于演講,就更要準備得精疲力竭為止。她討厭不速之客去打擾她,每次請客都要事前計劃得盡善盡美——這一位女士費了這么大的苦心,終于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條,十分完美——一種冷酷的機械性的完美——沒有歡樂、自在或溫情。這樣的完美,只能令人敬而遠之。

要求自己時時保持完美其實是一種殘酷的自我主義。其深一層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僅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樣閃閃發亮。我們的重點不是自我發揮,不是為了把事情弄好;我們注重的是要勝過別人,使自己達到凌駕于他人之上的獨特地位。

作為一個凡人,完美主義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樣會犯錯,會失敗。但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狀況,因此會變得痛恨自己,不喜歡自己。

這樣苛待自己是錯誤的。有時候,我們要練習自我放松,認識到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習喜歡自己。

獨處也是學習喜歡自己的好方法。馬里蘭州巴爾的摩“賽頓心理學院”的醫療主任李奧·巴德莫醫師曾寫過:“有人喜歡在晚上休息時反思當日的種種活動。這種獨思冥想的習慣,顯然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只有能與自己好好相處,才能期望與別人也能好好相處。哈里·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象“被風吹襲的池水一樣,無法反映出美麗的風景來”。

獨處是使自己的心靈憩息的港灣,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安妮·馬蘿·林柏在其著作《來自海洋的禮物》中曾說過:“我們只有在與自己內心相溝通的時候,才能與他人溝通。對我來說,我的內心就像幽靜的泉水,只有內省時才能呈現其獨特的魅力。”

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圣經》里有一句忠言:“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乃至理名言。

獨處對我們的心靈運動十分有益處,就好象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益處一樣。

有人希望依賴別人得到快樂與滿足,這無疑會為他人增添負擔,并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安多县| 阿拉善左旗| 弋阳县| 抚顺市| 昌图县| 晋州市| 苗栗市| 都江堰市| 汝阳县| 海城市| 安化县| 陈巴尔虎旗| 邮箱| 宝兴县| 南召县| 综艺| 黑龙江省| 南宫市| 富裕县| 安仁县| 岗巴县| 望江县| 那坡县| 嘉义市| 鄂温| 连云港市| 周至县| 江孜县| 板桥市| 宁夏| 泸溪县| 丰宁| 界首市| 廊坊市| 界首市| 垦利县| 临颍县| 滨海县| 利津县|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