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冒險小說甚至科普讀物中,都有關于“食人樹”的描寫。有的作品還繪聲繪色地寫出被害的人或動物如何被食人樹的藤蔓纏住難于脫身,又被分泌粘液的樹葉所捕食、消化,最后只剩根根白骨的悲慘細節。這些作品中食人樹生存的地點,則往往是南美的熱帶森林,或某些人煙罕至的海島。
動物取食植物,在人們看來已是正常的或不足為奇之事。要說植物能捕食動物,則會使不少人驚訝。那么,世界上真有能捕食人或動物的植物嗎?
這個問題要分兩句來回答。首先,能捕食動物的植物確實存在,這主要有產于南亞和澳大利亞的豬卷草、茅膏菜與產于南美的捕蠅草及瓶子草等。這些植物大都生長在熱帶沼澤地帶,因為這類地區往往土壤貧瘠,所以植物不得不捕食動物以增加營養。這類植物捕食的方式基本有兩種:
一是生有捕捉器或夾子般的葉子,葉子兩半能迅速閉合,把犧牲品夾在當中。如茅膏菜,它的葉子平時分兩片張開,葉上分泌有甜味的液體,一旦有昆蟲類小動物碰到葉子上的觸毛,兩片葉子立即閉合,把昆蟲夾在其中,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即“吃掉”。大約十天后,消化已畢,葉子重新張開,等候捕捉下一個獵物。另一類如豬卷草、瓶子草,葉子演化成瓶狀,瓶口色彩鮮艷如花,并能分泌具有香味的蜜腺,吸引昆蟲等小動物。而瓶頸又長著向下斜生的硬毛,昆蟲只要爬進瓶中就無法逃出,瓶底的消化液會迅速把它消化掉。
這些能捕食動物的植物,雖然令不少人覺得驚奇,但它們確實存在。然而,這些植物都不高大,一般只有20、30厘米,最高的也不過60、70厘米高。它們只能捕食小動物,主要是捕食昆蟲,較大的品種,偶爾也能捕食小型的蛙或壁虎等。因此人們把它們稱為捕蟲植物或食蟲植物。至于稍大些的動物,哪怕是小老鼠,它們是根本無力捕獲的。
了解了這些植物的生活情況,關于“食人樹”的問題也就自然明白了。可以說,正是這些食蟲植物激起了某些小說作家的想像,從而寫出了“食人樹”之類聳人聽聞的故事。而真正能捕食人或哪怕稍大些的動物的植物,至今還沒有在地球上發現過,因此也可以明確地說“食人樹”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