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大禹治水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人們在黃河水的滋潤哺育下頑強地生活著。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黃河、長江流域地區發生多次大水災。洪水滔天,浩渺無際,淹沒了廣大的原野、茂密的森林和許許多多的村莊,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逃往突兀(wù)的峰巒或躲入深山巖洞中避難。

堯在位時更是連年降雨,黃河水勢猛漲,泛濫成災。黎民百姓深受其苦。于是,堯在眾臣的推薦下任用夏后氏的首領鯀(ɡǔn)治理洪水。

夏部落起源于我國西北方的一個古老部落,為黃帝族的一個分支。他們步其前輩黃帝族的前進路線,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地區,后定居于今河南嵩山至伊水、洛水流域一帶。該部落由夏后氏、有扈(hù)氏等十二個姓的氏族組成。鯀辦事果斷但剛愎(bì)自用,他在臨行前胸有成竹地對堯說:治不好洪水甘愿受罰。

鯀治水心切,立即著手治水。鯀不停地命人挑土運石、造堤筑壩,企圖將滔滔洪水擋住。可是黃河水勢太猛,受阻后更如籠中困獸,左沖右突。結果黃河災情更加嚴重,附近的村屯房倒屋塌,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其狀慘不忍睹,水災反而日益嚴重了。

前后費時九年,鯀雖然歷盡心血,但黃河水仍然沒被制服。那時堯已經很老了,自知力不從心,便將首領之位讓給賢明的舜。舜繼位后,親自前往水災地區巡視,所到之處洪水浩大,一望無邊,良田房屋都淹沒在水中。由于鯀治水不利,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舜便將其免職,發落到羽山,不久又將其殺掉。

百姓的慘狀使舜寢食難安,經多方調查了解,他決定任用鯀的兒子禹(yǔ)治理洪水。

禹繼承了父業,決心平復水患,拯救萬民。禹的心情很沉重,他深知此事關系重大,首先父親的死無形中給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另外,如果自己再治水不利,對于早已無家可歸的百姓來講,無異于雪上加霜。他沉思了很久之后,請來幾位有威望的長者,共商治水大事。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禹決定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禹在結婚第四天告別了妻子,帶著契(qì)、后稷等助手踏上了漫長艱險的治水之路。

那時人煙稀少,大部分地方除了河流就是深溝和荒山野嶺,禹所到之處只能邊開路邊前進,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整個中國。但禹憑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在各地勘察、測量、規劃,并和人們一起運石伐木、開河挖渠,使治水這項宏偉浩大的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艱難地進行著。

禹風餐露宿治水十三年,人累瘦了,腰壓彎了,手指甲磨禿了,腳底生了腳墊。十三年中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據說有一次他在家門前經過,恰逢兒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沒有進去看一眼。和他一起勞動的百姓見了,都十分感動。

禹率百姓由今甘肅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而下,走到黃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陜西韓成交界地),發現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浩蕩的黃河水盤旋回流,將高高的孟門山淹沒了。禹當即命人將山劈開一個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黃河水開閘般吼叫著狂瀉而出,水聲震耳欲聾,從此常年奔涌,暢通無阻。當時禹將此處命名為龍門,人們為追念他的功績,稱龍門為禹門口。

禹順著水流的方向繼續前進,走著走著,發現又有一座大山擋住了水道。禹又命人將此山鑿開三道門,并分別命名為神門、鬼門、人門,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禹的足跡踏遍了黃河兩岸,黃河水終于被徹底制服了。

大禹的名字被萬民稱頌,各地百姓都以不同的形式紀念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盘山县| 宁陵县| 丹巴县| 沈丘县| 奇台县| 新建县| 榆树市| 日土县| 将乐县| 平昌县| 承德县| 无棣县| 沾益县| 宜黄县| 大足县| 乌恰县| 连江县| 巢湖市| 武汉市| 舒兰市| 平湖市| 博兴县| 华坪县| 朝阳区| 抚松县| 晋江市| 忻州市| 兴和县| 霸州市| 仪陇县| 黑水县| 延津县| 建阳市| 吴江市| 苏尼特左旗| 庆元县| 盘锦市| 淮南市| 阿拉善盟| 醴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