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世紀音樂
- 世界歷史縱橫談:世界音樂與舞蹈歷史文明
- 蕭楓主編
- 8918字
- 2021-05-27 10:51:11
拜占庭音樂
君士坦丁登上羅馬帝位后,不僅實行君主“專制”,而且將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東方的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布爾)。他于313年頒布了所謂的“米蘭敕令”,將從誕生起狀況就悲慘的基督教的存在合法化,323年他又在尼西亞召開了有318名基督教主參加的會議,即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基督教開始與政治發生了關系。392年羅馬皇帝提奧多西一世又將基督教正式定為國教。476年西羅馬帝國覆滅后,拜占庭帝國卻一直延續到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軍中,君士坦丁堡陷落而消失在歷史的云霧之中。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歷經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的文化藝術獨具一格。拜占庭文化獨尊基督教,其土壤為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卻又從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在宗教、文史、建筑藝術等領域中所取得的諸多成就,是人類中古文化長河中熠熠閃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6世紀是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9~11世紀是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14、15世紀出現了與意大利文藝復興遙相呼應的所謂“拜占庭文藝復興”。
拜占庭文化在基督教神學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文學上雖教會文學盛行,世俗文學卻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敘事詩《邊防戰士迪吉尼斯》(康斯坦丁·塞勒斯著,詩中歌頌了一位邊防戰士反對阿拉伯人入侵和鎮壓邊境匪徒的英勇精神,在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可看到這部敘事詩的痕跡);其建筑和藝術也在古希臘化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出現了新的風格和形式。如圣·索非亞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圓屋頂,廣泛采用壁畫等),繪畫藝術也在“拜占庭文藝復興”時期達到全盛。
拜占庭帝國是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直接繼承者,其高度發達的典章制度、軍事制度、經濟組織和文化藝術對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和俄羅斯等斯拉夫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東方基督教(東正教)為基調的文明區域,而且在整個中古時代,拜占庭始終是東方與西方、歐洲與亞洲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拜占庭的世俗音樂存有9~11世紀的宮廷中對皇帝或高位圣職者的祝詞——一種定式化的群眾喝彩儀式,盛行于9、10世紀的拜占庭宮廷,其詩和音樂是現存有關拜占庭世俗音樂的惟一的資料,其形式為由先唱者的歌開始,群眾接著復唱的形式。
在音樂史上,以基督教禮拜歌曲著稱,稱“拜占庭圣詠”。拜占庭圣詠是敘利亞、巴勒斯坦教會的儀式圣詠,因而源于猶太教堂。拜占庭圣詠是在拜占庭式的儀式上使用的以正式的希臘語演唱的單聲圣詠,是東方典禮中的敘利亞式、亞歷山大式與其并存的西方的羅馬式的相比較,是具有代表性的東方典禮樣式,亦稱“拜占庭帝國的教會圣詠”。拜占庭圣詠融合了古希臘和東方音樂因素,采用八種調式的分類方法。其音調以極多的裝飾音為其特征。拜占庭音樂與西方的教堂素歌似乎源于同一種古代音樂。拜占庭圣詠中的特羅帕里歐是以新作詩譜寫的短小的歌曲,用于各種節日,特羅帕里歐于4、5世紀相當繁盛。從6世紀產生了以羅馬諾斯為代表者的康塔基歐,“康塔基歐”,希臘語為“小杖”之意,續在庫庫利歐以一短小的導入之后的40節以及歐伊叩斯之后。庫庫利歐和歐伊叩斯以同一利弗雷因終止。約700年,卡農取代了特羅帕里歐和康塔基歐而興盛起來。卡農是根據舊約與新約作詞而形成的詩,由9部分組成,各個部分歌唱一定的旋律。其代表人物有克里特的安東雷阿斯(約650~720)、大馬士革的約翰內的耶路撒冷的廓斯馬斯(約750年)等。
9世紀以后出現了各種記譜法。13~14世紀其記譜法可表示一定的音程和節奏。約1300年,庫庫孜雷斯將其定型化,并制作了新的音符,一直用到1400年。
西歐音樂
6世紀之后的西歐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以農奴制為核心的新的封建經濟形態逐步形成——中世紀時代。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為中心的環地中海地區遷至以法蘭克為中心的內陸地區;其統治民族由羅馬拉丁民族轉化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體由世俗性極強的羅馬文化轉化為宗教色彩甚濃的基督教文化。由于日耳曼諸王國、法蘭克、加洛林帝國以及法蘭西、德意志、英格蘭等國家的興起,文化上也呈復線多元的發展趨勢。這個時代,既是“黑暗的愚昧時代”,也是“玫瑰紅的理想時代”,既遍布著饑謹、困苦、暴力和不平等,又充滿著生命力和創造性的時代,正是在這一時代所造成的種種磨難與機遇中,源于古典時代的西歐文明獲得了再次擴充和更新。
14、15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進入了后期階段。在這一階段,觸發了其自封建制度確立以來的第一次經濟結構大調整,以農奴制、莊園制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系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在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下,人民大眾的反抗浪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如意大利的多里奇諾起義、法國的“扎克”起義、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等等)。統治階級為了適應社會變化,也不斷地強化了王權統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成為英法王權統治的社會基礎之一。等級代表會議的確立,使得國家政權出現了新的形式。在此期間,發生了一場慘烈而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傳奇式的法國女英雄貞德即在1429年英軍圍困重鎮奧爾良時脫穎而出,后被英軍活活燒死)。但與此同時,德國和意大利卻日益分裂,曾君臨一切、不可一世的羅馬教皇時代也告終結。中古時期的歐洲首富之地西班牙曾被阿拉伯帝國統治了800年之久,直到15世紀末。在西班牙出現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封建文明的交會與碰撞,引發了“再征服運動”——基督教國家的反攻,最終于1492年,費迪南國王攻陷穆斯林最后的一個據點格拉納達城,而使“再征服運動”宣告結束,完成西班牙的統一。
14世紀前后始,處于中世紀的西歐逐漸進入一個新舊時代轉換的變革時期,資本主義精神正在萌動之中,為歐洲資本主義得以戰勝封建主義、為近代工業化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與條件,奠定了近代資本主義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基石。其重大歷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發生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發現導致全球航行的溝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開辟了從遠東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歐的漫長海上商路。此后,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船隊西進時,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1520年西班牙人麥哲倫率船隊發現美洲最南端的海峽,由此駛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再繼續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環球航行),海外擴張(早期殖民),經濟結構由農本經濟向重商經濟的轉變,科學理性精神的覺醒和實證方法的出現,以及國家政治權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體化聚合等等。
格里高利圣詠
中世紀初期,西歐教會使用有安布羅修斯圣詠、法蘭克的高盧圣詠以及西班牙的莫薩拉布圣詠等幾種不同的宗教儀式歌曲。
安布羅修斯(約339~397)于374年任米蘭主教(見圖)。他抵制異端阿里烏派,強化羅馬教會,促使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于392年承認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并嚴禁異教信仰。安布羅修斯為了更好地宣傳宗教,主持教會利用東方曲調寫成圣詠,在米蘭甚為流行,通常稱之為“安布羅修斯圣詠”,將贊歌和交替合唱形式吸收到羅馬教儀中,并親自為很多贊歌作曲,將其大眾化。
西羅馬帝國覆滅后,羅馬失去了教會中心的地位。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始重建羅馬教會中心的地位。在重整教會各項宗教禮儀和機構的同時,在590至604年之間,他組織教會人員,從各教會所用的教儀歌曲、贊美歌等歌曲中進行選編工作,主持制定了教會音樂的法典——《唱經歌集》,并派使者送往歐洲各地教會,命令各地教會在教儀中使用。這是一部中世紀經典性音樂文獻,收集了教會禮拜儀式和圣餐儀式上應該演唱的歌曲。現存兩種版本,一為8~9世紀法蘭克國王查里曼時期的、帶有法蘭克風格的圣詠;一為11~13世紀的古羅馬本(據考證可追溯到公元8世紀)。
格里高利圣詠又稱“素歌”。素歌的特征為以拉丁文演唱的單聲部歌曲。素歌的旋律有音節式的(即一個音符對一個拉丁文音節),或花唱式的(一個音節配一段拖腔),或詠唱式的(介于前兩者之間)。使用八種調式(即后稱之為教會調式的四種正格調式和四種變格調式),并以符號記譜法紐姆譜記譜(無固定音高,只有旋律走向),是典型的回避世俗個性情感的教會音樂。它不僅覆蓋面很大,而且又擺脫了民間音樂的即興演唱以及口傳心授的形態,使之成為書面形態的、規范性的經典文化,從而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教會為了傳播圣詠,又設立了圣詠學校,圣·加爾修道院即為其代表性學校之一。
此外,羅馬天主教的禮拜劇也成為西方戲劇藝術的雛形。據說于5世紀就已出現。教士們在誦讀福音書中有關耶穌復活和再現肉身時,常插入對話與戲劇化的表演,從而形成禮拜劇。后演出規模逐漸擴大,演出地點和演員也從祭壇轉到教堂門口改由普通人演出。其音樂與圣詠有關,并明顯地受到世俗音樂的影響,力求接近劇中角色的情緒,又以管風琴和管弦樂器等樂器進行烘托。
世俗音樂的發展
歐洲中世紀的世俗音樂盡管處于教會對異教文化的仇視下,但隨著城市和商業的發展,隨著各種行業的行會組織的出現,世俗音樂也得到了發展,成為中世紀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與宗教音樂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下,推動了中世紀音樂的發展。
早在10世紀就已出現了流浪藝人,他們或一人,或成班結隊,到處流浪,靠賣藝為生,特別是在節日期間,他們成為最受歡迎的人。但教會卻將其排斥在社會之外,縱容人們迫害他們,死后也不準在教會墳地埋葬流浪藝人。隨著城市文化的興起,這些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教會內容的流浪藝人的音樂戲劇詩歌活動,卻得到市民階層的支持。許多作品都是揭露僧侶神甫的貪婪,贊揚“小人物”的機智、聰明、高尚的品德和實際的才干。
中世紀教皇與世俗統治者聯合組織軍隊,用以鎮壓各國人民的反封建、反天主教會的“異端”運動。1096~1291年發起了著名的“十字軍”(因軍服上印有紅十字而得名)東征,騎士文化得以盛行。騎士是這些鎮壓戰爭中的重要力量,他們是中世紀統治階級中的最低階層。騎士文化的價值觀是榮譽和忠誠,甚至愛情也要服從這個準則。在騎士文學中,常可演唱,從而形成游吟詩人的藝術。游吟詩人發源于法國南部,后發展到北部。特別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成為游吟詩人的匯集地,至今留存有400多游吟詩人所做的2600多首歌曲,故又稱之為“普羅旺斯藝術”。較晚出現的北部的游吟詩人,也留存有約4000首詩歌和1400首歌曲。兩者均使用方言演唱,前者為奧可語,后者為奧依語。游吟詩人既是詩人,又是音樂家,一般為騎士,亦有貴族、國王,間或有一些出色的藝術家加盟。他們填詞、作曲,然后交由流浪藝人們去演唱,但也有自做詞曲并演唱的。內容大多為愛情題材,也采用戰爭、宗教或世俗生活題材的。它所抒發的愛情卻帶有神秘和崇高的色彩,被教會視為邪惡化身的婦女成為頌揚的對象。它的音樂樂句清晰,又因歌詞采用游吟詩體,故具有詩韻的節奏,調式雖采用教會調式,但卻運用了變化音,而近似于近代的大小調。
隨著諾爾曼人對英國的征服,法蘭西文化對英格蘭的滲入,游吟詩人也來到英國,影響了世俗音樂的發展。12世紀中葉,在德國興起了戀詩歌手(大都為封建貴族騎士階層的人物)。至14~16世紀德國又出現以市民行會為依托的名歌手,可以說是貴族戀詩歌手的繼續。名歌手是由城市的商人和手工藝者組成,組織者為手工藝者行會,成員依嚴格規則被劃分為不同的級別:藝徒、學友、歌手、詩人、名家等級別,這往往是在經常舉行的比賽后獲得的。后在瓦格納的著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中曾對名歌手做了生動的描述。名歌手到17世紀就已衰落,其學校——烏爾姆學校——也于1839年解散,最后傳人死于1876年。
13世紀上半葉,在熱愛詩歌的弗里德利克二世的統治下,大批法國游吟詩人來到意大利,從而在普羅旺斯藝術的啟迪下,意大利音樂的抒情傳統得到很大的發展,并形成與羅馬教會音樂截然不同的民族世俗文化。
西方復調藝術的第一高峰——古藝術(1150~1300)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中開始出現了多聲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兩個聲部的,形成平行的八、四、五度,間或也有三、二度的,其氣氛是肅穆的。9世紀時即已出現,被稱作“奧爾加農”。因其過于呆板,于是就將第二個聲部采用與第一個固定的格里高利圣詠的曲調反向進行的復調技法,稱“迪斯康特”(意為反向固定調)。進而,將第二個聲部白行創作,又將聲部增至三或四個,曲調和節奏也復雜和豐富起來了,即為“康都克特”。甚至,有的已經將圣詠固定調置于低聲部,更突出了迪斯康特聲部。巴黎就是這種多聲部音樂的中心。
占藝術是后來的新藝術音樂家們對12世紀后半葉至1300年的法國音樂的稱謂,以與他們所提倡的新藝術相區別。就在這一時期,以巴黎圣母院的僧侶音樂家雷翁南(活動于1150~1175午間)、貝羅坦(約1183~1238)為代表的音樂家,采用迪斯康特與康都克特手法創作了許多多聲部復調音樂作品。故又稱迪斯康特派,或巴黎圣母院樂派。
雷翁南是作曲家,曾任巴黎圣母院唱詩班的指揮,貝羅坦是他的繼任。后者以創作經文歌著稱。貝羅坦所創作的經文歌(是一種大約于13世紀興起于法國的無伴奏合唱曲,是世俗化了的宗教音樂體裁)往往是四聲部的,突出了橫向音響的獨立性,各聲部歌詞不同,甚至文種也不同,多為生活風俗性的,將格里高利圣詠與民間音樂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貝羅坦的這種經文歌的出現,導致了早期全部采用拉丁文的經文歌的消失。后期經文歌則更進一步不再采用圣詠的固定調了,將世俗音樂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音樂之中,是中世紀音樂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印度音樂
中古時代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仍是當時人類文明的重要區域。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從而揭開了南亞次大陸中古文明的帷幕。5世紀之后,內部諸小邦紛紛自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外部則不斷受到白匈奴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確立了封建制度。從7世紀中葉戒日帝國瓦解,至12世紀末印度次大陸就一直處于分裂局面。特別是在南印度更是從未出現過比較穩定的統一政權。12世紀后,土耳其人經阿富汗進入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1526年,巴布爾在德里建立了莫臥爾王朝。莫臥爾王朝的阿克巴大帝時期盛極一時,他又以喜好藝術著稱。
6世紀以來,佛教漸趨衰落。8、9世紀逐漸形成新的宗教體系——印度教。印度哲學大師商羯羅的“不二論”成為印度救基本教義的理論基礎。12世紀以前的南亞中古文化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5世紀印度戲劇出現了偉大劇作家迦梨陀婆所作的《沙恭達羅》等劇作。石窟藝術則集中代表了這一時期印度在建筑、雕刻、繪畫等領域的高超水平,位于印度中部的阿旃陀石窟即為印度藝術的一大寶庫。5至11世紀時有兩大舉世聞名的學術中心,即那爛陀寺和建志學院,東方各國的大批留學生曾在此留學求法,進行各種文化學術研究。
5世紀左右,巴拉塔作有關于演劇、舞蹈、音樂的理論書——《納忒亞·夏斯托拉》,是將印度古代音樂與印度古典音樂得以連結在一起的重要理論成果,在其中尚可見最早婆羅門教古典音樂的萌芽。《納忒亞·夏斯托拉》將以聽覺得到的最小的微分音程,稱作“什魯提”(梵文“聽”之意),通常將一個八度分割成22個什魯提。實際音樂中,則將二至四個什魯提為一音程(稱“斯瓦拉”)。斯瓦拉和音程一起也具有音高的意義。在一個八度內由7個斯瓦拉組成,其音階分別稱作:sarigamapadhani。什魯提不是平均律構成的,由于樂派的不同,音程的處理方式也有差異。每一個什魯提都具有一個特定的意義,如什魯提“狄夫拉”的意義是“興奮與刺激”等。進而根據7個斯瓦拉形成三種基本的克拉馬:薩·克拉馬、馬·克拉馬、噶·克拉馬。其中,以薩·克拉馬和馬·克拉馬的7個音組成的基本音階作為基本音,發展成14種旋法的形式,稱“姆爾恰納”。再進一步將姆爾恰納14種旋法中的7種旋法向基本旋法發展,并形成拉格的原型(稱作加提,jati)。
11世紀以后,由伊斯蘭教徒侵入北印度始,迎來了印度音樂最大的變革期,從而形成兩大音樂文化圈。北印度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輸入了土耳其、波斯的音樂家、樂器以及音樂理論等,并與印度自古以來的音樂相融合,形成亨多斯塔尼音樂的基礎。南印度一面保持佛教時代的影響,一面發展了其音樂理論體系,確立了卡爾納塔卡音樂的基礎。
這個時期涌現出一批音樂理論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3世紀薩爾噶·忒瓦著的《桑各塔·拉多納卡拉》,給予后世的音樂理論以極大影響。這部著作匯集了在他之前南北印度的音樂理論,并將其體系化,對音階、旋法的理論的“拉格”(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解釋不一,基本上是一種旋律框架),對有關拍節的周期的“塔拉”(印度人對節奏和節拍的總稱)均有詳盡論述,13世紀以后,北印度有很多理論家將拉格進一步體系化。
印度除了藝術音樂以外,宗教音樂,各地的民謠、民間舞蹈也十分豐富。很多民謠也如藝術音樂那樣,具有柔和的低聲、纖細而又平滑的歌唱。并由多種語言組成印度音樂的寶庫。
阿拉伯音樂
7世紀之后,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強盛的阿拉伯帝國驟然崛起,充滿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明開始誕生。這一切不僅使在古典時代一直沉寂著的世界第一大半島一躍成為人類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使曾孕育過兩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等諸多古典文明的西亞、南亞和北非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更使人類中古文明的發展呈現出一種新的格局,并對人類的近代和現代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南為阿拉伯海,面積約為32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半島內地大部分為燥熱的沙漠,間或夾雜著小塊綠洲。半島的宗教祭祀中心為麥加城(該城有一黑色隕石被人們視為天降圣物,還有一座克而白古寺)。
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這個地區尚處在文明世界的邊緣。4、5世紀以后其整個社會陷于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機(生存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之中。出身麥加城的沒落貴族、飽經風霜的穆漢默德(約570~632年)在汲取猶太教、基督教教義和沿襲貝杜因人(原半島以游牧為生的居民)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創建了伊斯蘭(意為“順從”)教,以安拉(即真主)為造物主,于610年開始在麥加傳教。后又組建穆斯林公社,他一身三任(宗教領袖、行政首腦和軍事統帥),630年占領麥加,建立了獨尊一神的、政教合一的統一的國家——阿拉伯帝國。后在其繼任者們的不斷向西亞、北非擴張下,逐漸確立以土地國有制為主導地位的封建生產關系的阿拉伯帝國。他對阿拉伯半島的種種社會問題給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教義體系,后由他的信徒以《古蘭經》的方式固定下來。《古蘭經》既是伊斯蘭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會的政治、經濟、司法、軍事體制的理論基石。
封建制度的形成,使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繁榮,而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的開展,則促進了亞歐非三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古時代印度洋區域和地中海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但9世紀后,人民起義(如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遍及帝國全境,教派分立,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紛紛割地自立,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面。直至13世紀中葉(1258),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終于解體,但伊斯蘭文明不但依然存在,而且還在發展著。
阿拉伯人以開放的心態、巨大的熱情,延攪人才,搜集古籍,獎勵學術,提倡文化,并將自柏拉圖等希臘人和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進行大量的翻譯,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古時期得以新生與繼承,也使阿拉伯文化的創新與升華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產生了卓絕的哲學與醫學、先進的數學與天文學,燦爛的文、史、地理學以及對美的獨特追求(清真寺建筑)。
4世紀后,隨著半島上貿易通道的開通,沿道涌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大部分從波斯和希臘來的卡伊納(藝妓)也在城市中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她們既是歌手,又是侍酒和娼妓。她們所唱歌曲高于原先游牧阿拉伯部族在荒漠之中合著駱駝行走的節律而唱的駱駝調的藝術水平。卡伊納歌曲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為主題嚴肅、采用古典長詩且具有頌歌性質的“西納德”;一為曲調輕佻、采用古典短詩而專供娛樂用的“哈扎吉”(伴奏樂器為彈撥樂器、笛子和手鼓)。
在622年至750年阿拉伯帝國的初期,正處于阿拉伯音樂的興盛期。這一時期,起初曾一度呈低迷狀態,伊斯蘭教的教儀不使用音樂,《古蘭經》雖也沒有談到音樂,但卻被一些正統的伊斯蘭教徒視之為禁區,另外,也可能與為了帝國的擴張,避免男人迷戀聲色有關。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其音樂在大量吸收了希臘、羅馬、波斯、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的音樂的基礎上,得以繁榮。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向波斯人學習音樂,特別是波斯歌曲對阿拉伯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又如樂人開始由外國女奴變為男性職業音樂家(木坎納斯),音樂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伊斯蘭教活動時的某些場合也使用了音樂:宣禮員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頂樓塔尖上召喚人們做禮拜時的召禱歌,使用阿拉伯所獨有的中三度音程的《古蘭經》吟誦調,開齋節與宰牲節教徒所唱的雙節歌,以及贊頌真主和先知的贊美歌等。
在長達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于762年遷都巴格達),是中亞、西亞、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伊斯蘭——阿拉伯文化。其音樂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以葉海亞·麥吉、易卜拉欣·穆斯里(742~804)、法拉比(870~950)、伊本·西納(980~1038)為代表的一大批音樂家。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卻為阿拉伯音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法拉比曾將阿拉伯音樂用拉丁文介紹給西方,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產生重要影響,法拉比所著的《音樂大全》,是留存至今的最重要的阿拉伯音樂文獻,他還對卡龍琴進行了改革,使之成為阿拉伯的重要樂器之一。
被阿巴斯家族趕跑了的伍麥葉家族逃到西班牙,并于756年占領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哈里發帝國(756-1492)。在西哈里發帝國時期,產生了“穆瓦沙哈歌曲”(穆瓦沙哈即為一種雙韻體愛情詩)和“努白”(聲樂器樂大型套曲)等一些重要的音樂體裁。西哈里發帝國滅亡后,大量阿拉伯人東遷,又將安達露西亞風格的音樂帶回阿拉伯世界。9世紀時,在西哈里發帝國的首都科爾瓦多出現了一位音樂大師——扎爾亞布,他曾在巴格達深受哈里發的賞識,在科爾瓦多又受到西阿洛菲的禮遇。他對烏德進行了改革,編輯安達露西亞歌曲集,編寫樂理和歌唱教科書,以及創造了一套由淺入深的音樂教育方法等,為安達露西亞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阿拉伯音樂的黃金時代隨著阿巴斯王朝的覆滅而消失了,直至20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