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梧桐雨
- 世界文學名著經典戲劇故事
- 李劍橋主編
- 2027字
- 2021-05-31 09:39:02
作者簡介
白樸,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卒年不詳。著名元雜劇作家,原名恒,字太素,一字仁甫,號蘭谷先生。
其父白華任金朝樞密院判官,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白華隨哀宗奔歸德,白樸則與母留南京。次年金將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崔立擄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軍中,白樸母親也在其內。這時白樸尚年幼,由他父親的好友元好問帶領,渡河至山東聊城,又遷居山西忻州。元好問視他如親子。數年后白華北歸,白樸隨父依元名將史天澤,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故鐘嗣成《錄鬼簿》又稱其為真定人。元世祖中統初,史天澤曾將他推薦給朝廷,白樸再三辭謝。后師巨源又薦他從政,也不就,終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移居金陵(今江蘇南京),隨諸遺老過著“詩酒優游”的生活,暮年北返。白樸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一生作雜劇16種,現存《梧桐雨》、《墻頭馬上》、《東墻記》三種全本和《流紅葉》、《箭射雙雕》二種殘本。
故事梗概
番將安祿山有一次未能完成軍令,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本欲將他斬首,惜其驍勇,將他押至京城問罪。丞相張九齡奏請明皇殺掉安祿山,明皇不從,反而召見授官。此時貴妃正受寵幸,奉明皇命收安祿山為義子,賜洗兒錢。后來安祿山因與楊國忠不和,出京任范陽節度使。七月七日,貴妃與明皇在長生殿歡宴。明皇將金釵鈿盒賜給貴妃,酒酣之際,二人深感牛郎織女的堅貞,對星盟誓,愿生生世世為夫婦。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貴妃正在品嘗她喜愛的荔枝,安祿山謀反的消息傳到,明皇攜貴妃倉皇入蜀。駐扎馬嵬坡時,軍隊起了騷亂。龍武將軍陳元禮請明皇誅殺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明皇依言而行。但軍隊仍不肯前進,陳元禮又請誅媚惑君王的楊貴妃。明皇無奈,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中,由她自盡。這樣,軍隊得到了安撫,保護明皇逃亡。肅宗收復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閑居西宮,懸掛貴妃像,與之朝夕相對,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夢中與貴妃相見,卻被梧桐雨驚醒。他追思往日與貴妃歡愛情景,惆悵萬分。
白樸的劇作《梧桐雨》更多地表現出文人化的趣味,尤其以典雅優美、富于抒情詩特征的曲詞著名。這一劇本借鑒于白居易的《長恨歌》,但又并不是對《長恨歌》的直接改編,如在材料處理上就有許多不同。從中唐開始,歷來描繪、評論楊、李故事的作品,或側重同情、贊譽楊、李生死不渝的愛情;或偏于揭露、諷喻楊、李耽于享樂,貽誤朝政。白樸的《梧桐雨》固然也寫到楊、李的情愛、侈逸,但創作的著眼點卻不在于此,它沒有把楊、李的愛情寫得那么“純潔”、“真摯”,不僅不回避唐明皇父納子婦的歷史事實,還依據野史傳聞點明了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私情”,可見它并不是以單純的愛情為主題的。盡管《梧桐雨》比《長恨歌》更多地涉及唐明皇專任恩悻、耽于享樂而招致戰亂的問題,但在這一點上卻沒有展開,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總結政治教訓為目的的歷史劇。作者通過《梧桐雨》要向經歷過滄桑巨變的觀眾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變幻的題旨。
《梧桐雨》共四折一楔子。序幕“楔子”中,首先觸及的并不是楊、李的愛情,而是當時重要的“邊政”:番將安祿山喪師辱國,被押送京城聽候裁決。在處理這一政治事件時,楊、李才正式出場。李隆基在“太平無事的日子里”,不問是非,昧于安祿山“惟有赤心”的一句謊話而赦免他。尤其荒唐的是,楊因為安祿山會跳胡旋舞,要留著解悶,李隆基就把安祿山賜給楊作“義子”,并加封官職讓他鎮守邊境,結果是安祿山與楊發生了“私事”又與楊國忠爭權。這就預示了楊、李在愛情和政治各方面存在的嚴重危機。
第二折寫李隆基與楊玉環在長生殿乞巧排宴,兩人恩恩愛愛,情意綿綿,“靠著這招新鳳,舞青鸞,金井梧桐樹映,雖無人竊聽,也索悄聲兒海誓山盟”,相約生生世世,永為夫婦。
第三折是故事的轉折點,安祿山作亂,李隆基倉皇逃走;到馬嵬坡,六軍不發,李隆基在“不能自?!钡那闆r下,只好讓楊玉環自縊。“黃埃散漫悲風颯,碧云黯淡斜陽下”,經過一場激變,一切權力、榮華,煙消云散。
第四折是全劇最精彩的部分,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宮養老,他滿懷愁緒,思念著死去的楊玉環,懷念著過去的月夕花朝。他想到無權柄的苦惱和凄惶。他在梧桐樹下盤桓,“常記得碧梧桐陰下立,紅牙箸手中敲”,到如今“空對井梧陰,不見傾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時光,只成了追憶。在此折中先寫了李隆基看畫而哭,接著回憶華清宮宴樂、長生殿乞巧而哭,“越看越添傷感”,辭朝的皇帝筑廟也無權,翠盤中芳草滿,閑行又感舊恨,在落葉滿階、秋蟲絮聒的氣氛中,李隆基無可奈何睡去,做了一個朦朦朧朧的夢。夢中楊玉環請他到長生殿排宴,不料才說上一兩句話,夢就被驚醒了,“好夢將成還驚覺”,層層寫出“驚我來的”是那“窗兒外梧桐雨瀟瀟”,引到一氣以七支曲文寫雨,并用比喻的手法寫雨聲的變化,由聽雨想起前塵往事,寫各種花木的雨聲與梧桐雨的驚魂破夢、助夢添愁做對照,寫種種雨的聲態,最后以“雨更多,淚不少”的雨聲緊一陣慢一陣,淅淅瀝瀝,“一點點滴人心碎”,淋漓盡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涼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