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專注的核心是敬業
- 高度集中的精力:執著追求的專注(現代人生成功方案叢書)
- 羅哈德主編
- 2294字
- 2021-05-31 09:37:03
構成專注行為的條件
一份英國報紙刊登了一則招聘教師的廣告:“工作很輕松,但要專注、盡職盡責才能做好。”這個“專注”的更深一層意思便是敬業。
在現實中,許多公司花費了大量資源對員工進行培訓,然而當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后,往往一走了之,有些甚至不辭而別。有一些員工勉強留了下來,但卻整天抱怨公司和老板無法提供主動工作的環境,將所有責任全部都歸于老板。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這種不敬業的行為和態度讓公司和員工自己都深受其害。
世界知名企業的員工,除了有優秀過硬的技術,還要具有高度專注的敬業精神。
敬業是專注精神的核心。因為專注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工作目標,而敬業是實現工作目標必須付出的一點一滴的努力,沒有這些一點一滴努力成果的積累再專注也只是望洋興嘆。那樣的專注是空洞的,也只是流星劃破夜空的軌跡。只有把專注與敬業結合起來,專注才有所依托,也才有價值。
敬業不僅僅是一種觀念——對工作勤奮、對公司敬業、對自己自信,還是一種行為傾向——愛業、精業、勤業、樂業。敬業是員工職業精神的重要美德之一。
所謂敬業,就是敬重并重視自己的職業,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并對此付出全身心的努力;抱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即使付出更多的代價也心甘情愿,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做到善始善終。
敬業的人無論能力大小,老板都會給予重任,這樣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條條大路向他們敞開。相反,能力再強,如果缺乏敬業精神,也往往被人拒之門外。畢竟,在員工發展中,需要用智慧來做出決策的事很少,需要用行動來落實瑣碎工作的很多。大多數職場人員都是靠敬業和勤奮走向錦繡前程的。
阿爾伯特·哈伯德說:“一個人即使沒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擁有敬業的精神,同樣會獲得人們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無人能比,但沒有基本的職業道德,也會遭到社會唾棄。”
王進喜的敬業精神激勵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大慶發現油田后,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在北國荒原上展開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油田工人,頭頂青天,腳踏荒原,與天斗,與地斗,與惡劣環境斗,決心為把“中國貧油”帽子甩進太平洋而貢獻力量。
會戰初期,他和工友們吃住在井場,餓了就啃一口窩窩頭,累了就在井架旁靠一靠,困了頭枕鉆頭席地而睡;吊裝車不夠用,他和戰友們用肩膀扛;水管沒安好,他們用臉盆水桶端水;為了壓住井噴,鐵人跳進泥漿用身體攪拌……正是這種高度專注的敬業精神,贏得了祖國的富強。
實際上,一個人在專注工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挑戰。要戰勝困難就要有敬業精神。敬業是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由弱者到強者必須具備的職業品性。
然而,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大學生,當學業有成步入職場后,總是認為自己大材小用,由于對工作缺乏熱情和敬業精神,總是以消極散漫的態度對待本職工作;而另外一些比前者能力差的同學,由于用心工作,以專業致勝。于是出現了頗為“喜劇化”的結果——弱者得到提升,強者固守原位。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是不是有專注與敬業的職業精神。
敬業所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當然是企業的不斷發展,但更具意義的卻是員工在自已的領域內出類拔萃,并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而不發展提升。
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專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爭取不斷進步。這不僅是工作的原則,也是人生的原則。如果沒有了職責和理想,生命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無論你身居何處(即使在貧窮困苦的環境中),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后也會獲得經濟自由。那些在人生中取得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領域里進行過堅持不懈地努力。
專注于做好一件事,比對很多事情都懂得一點皮毛要強得多。在德克薩斯州一所學校作演講時,一位總統對學生們說:“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知道怎樣將一件事情做好;與其他有能力做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么,你就永遠不會失業。”
一個成功的經營者說:“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別針,應該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機賺到的錢更多。”
許多人都曾為一個問題而困惑不解:為什么明明自己比他人更有能力,但是成就卻遠遠落后于他人?不要疑惑,不要抱怨,而應該先問問自己: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的目標上了?我是否用心做好工作了?對于工作中的挑戰,我是否接受挑戰了?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無法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這就是你無法取勝的原因。
美國著名電臺主持人莎莉·拉菲爾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曾經遭遇過18次辭退,她的主持風格曾經被人貶得一文不值,但她一心想做一名節目主持人。
最早的時候,她想到美國大陸無線電臺工作。但電臺負責人認為她是個女性,不能吸引聽眾,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
她來到波多黎各,希望在這里能夠碰碰好運氣。但她不懂西班牙語,為了熟悉語言,她花了三年時間。
她又自費到各地去采訪,搞自由撰稿,有時也在電臺做兼職。盡管她不停地工作,但總被不停地被辭退。有時電臺甚至指責她,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主持。
后來,她向一家電臺推銷清談節目,然而別人并不感興趣,只是讓她零時做政治節目主持人。
莎莉·拉菲爾對政治一竅不通,但是她不想失去這份工作,于是開始大補政治有關知識。
1982年夏天,拉菲爾的以政治為內空的節目開播了,她有關嫻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風格,包括總統大選,這在美國電臺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拉菲爾幾乎一夜成名,她的節目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的政治節目。現在是美國一家個人電臺節目主持人,曾經兩度獲得全美主持大獎,每天有800萬觀眾收看她主持的節目。在美國的傳媒介,她成了一座金礦,她無論到哪家電視臺、電臺,都會帶去巨額的經濟效益。
拉菲爾專注地追求,使她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因此說,專注能夠造就優秀。專注是優秀的基礎,而優秀是專注的最好體現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