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故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檐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墜危機。
新讀
別人富而我仁,別人為官而我有道,因此君子不會因為高官厚祿而受束縛;人力必定戰勝自然,志向堅定如一可撼天動地,所以君子當然不會受到命運的擺布。立身處世不能站得高,就像在泥土里打掃衣服,在泥水里洗腳,怎能出頭?處理事情若不多留余地,就像飛蛾撲火,公羊用角頂撞籬笆,哪里會感到愉快?
求取學問一定要集中精神、專心致志。假如一面修養道德,一面在乎功名利祿,這個人肯定沒有什么造詣;讀書僅僅因為興趣在于吟詩作賦,學問肯定很淺薄。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就連維摩和屠夫、劊子手也是一樣;世間到處都有真正的生活情趣,就連高樓大廈和簡陋的茅草屋也沒什么差別。可惜人心經常為情欲所限制,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錯過,結果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進德修道要有比木石還堅硬的意志,對榮華向往就會被困惑;治國安邦須有行云流水般的情趣,如有貪戀名利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深淵。
故事
徐溥為官清廉
明朝大臣徐溥常說:“造就一個人才不容易,不能以一些小過就棄而不用。”他凡見人有小過,總是諄諄教導,耐心教育。一遇到有些官員因進諫而被逮捕,總盡力相救,使大多數人得以幸免。
徐溥在朝為官多年,沒有在北京城里建造府第,直到將要告老回鄉時,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后來,徐溥因年逾七十,向皇帝請退,九月,徐溥以“四朝元老”的殊榮奉旨南歸。
到家后,他不顧雙目失明,首先命兩僮攙扶著他在整個宅第轉了一遍,并用雙手撫摸著每面墻壁和每根楹柱。
家人問:“相爺何必如此?”他說:“我是怕兒輩們把宅第造得太華麗啊!只要能住就可以了。”
一日,徐溥由家人扶著在門外散步,問道:“門外原是東南山鄉上城大路,怎么聽不到車履之聲?”
家人告訴他:“是怕影響相爺不能夠安靜休息,故把大路遷到河的對面去了。”
徐溥聽了,勃然大怒,喝問:“這是誰的主意?怎能為我個人的安逸,而勞鄉親們繞道而行呢?”他即命恢復大路于相府門前,民眾無不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