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 與學生談社會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3380字
- 2021-05-30 20:59:21
第一節 社會適應因素的教育指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與發展,不僅給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成才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而且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社會適應、職業選擇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正確引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認清形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成才觀;幫助學生做好擇業準備、確立正確的擇業意識、掌握擇業技巧,引導學生成功地走向社會,盡快地實現“角色”轉變,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在未來事業中奮發成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應配合學校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作為對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所面臨的適應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習適應,另一個是社會適應。學習適應主要是指,剛剛步人新的學校,生活環境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變更等,這些在班主任和老師的幫助下能盡快適應起來。社會適應主要是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學生來說社會適應比學習適應重要得多。
班主任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方法
(1)幫助學生確定目標,認識自我
學生中常常聽到這樣一種嘆息:“干什么都沒勁”。究其原因,歸結為一點:沒有明確的目標。目標是力量的源泉,確定了目標,就確定了行動的方向,由此產生了達到目標的愿望和動力,從而能積極地行動起來。一個不斷進取的人,必定是個生活十分充實的人。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并不意味著目標的實現。當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讓學生知道,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只是得到了一次培訓的機會。
學校的學習條件很好,校園生活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風,這是學生的潛在優勢。把這種優勢發揮出來,一方面需學生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需班主任的引導。每個學生,不可能—生作學生,最終都要走向社會。因此,要使每個學生都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有了壓力,才能真正行動起來,更好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每個學生都應該有一個優化自己的方案,這個方案應該包括如何對自己的未來有個切實的規劃。規劃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標的確立。如何對自己有個現實規劃?這是成功人士與一般人士的一個重要區別。我們對學生實施教育的時候,應該點燃他們潛藏在內心的成功欲望。
目標的確定必須建立在恰當、全面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也就是要和學生自身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長相適應,如果目標確定得不合適,也會影響到學生自身的行為及結果。有的學生確定的目標太高,脫離了自己的實際,引起失望、沮喪,失去信心。如果總是制定這樣的目標,就可能經常體驗到這種消極情緒。這對學生來說,是極不利于個性的進一步完善的。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獲得的成功經驗對促進心理健康是極為重要的。獲得成功將產生愉悅情緒體驗,是一種強烈的、醉心的、興奮的情緒,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產生自信心和決斷意識,并引發繼續向前的強烈欲望。這是人們自強不息的強大推進力。班主任在幫助學生制定目標時,應使他們充分認識自我,幫助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出具體可行的目標。
(2)教育學生正視現實,調整自我
當代中國,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快,而且已影響到社會與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個人價值觀和社會評價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迅猛的,給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帶來或多或少的沖擊。竟爭機制的全面引入,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感到危機與壓力。
同時,在社會新舊體制交替之時,必然會有許多制度還不完善,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加上社會的發展變化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因此,初出校園的學生,往往會輕視社會的復雜性及其深刻內涵,按自己的意愿來看待甚至設計讓會。事實上,不是學生去設計規劃社會,而是自然和社會塑造了學生。每個學生的成長、身心狀況,并不全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班主任應教育每位學生充分尊重現實,對待自然和社會。
從有關調查來看,學生走向社會時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具體表現為:工作環境不滿意,不能發揮自己所長;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這些又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對工作環境的不滿意,可能是由于專業不對口,也可能是由于急于發揮自己的專長,忽視了客觀限制;還可能是有些好高鶩遠,只想做大事,不愿從小事做起;學生在校園里生活久了,可能會對工作中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產生抵觸情緒。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將不可避免地會給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再加上年輕氣盛,就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緊張與壓抑。而這種狀況,反過來又加劇了對工作環境的不滿。
因此,班主任應教育學生能面對現實,注意以現實的眼光看待生活,客觀地評價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的條件,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便將來能更好地去適應社會。
(3)教育學生積極樂觀,完善自我
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這種態度對人的行為影響是廣泛而持久的。學生如果具備了這種人生態度,就會對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有相當的熱情,能客觀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以愉快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并可以消除很多心理障礙,使自己的心理潛能在這種愉悅而又平和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促進了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他們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
因此從本質上說,樂觀積極的態度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品質,是走向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特征。樂觀積極的態度的培養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
①體驗現實的幸福感 樂觀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彌散性的心理品質,是人在對事物進行評價時的一種傾向。它的背景是“此時此地”,是當前。很多學生在即將走向社會或開始走向社會時,總是有一種回避的傾向,總是想回到過去的校園生活,或者自己為自己編織一個夢想,幻想“終有一日,如何如何”。
然而,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就要讓學生注意既不能過于重視過去的不幸和創傷,也不能過分沉迷于對未來的渴望與幻想。讓他們知道應以現實作為坐標,注重當前生活中的現實世界,努力在當前生活中找到快樂與美好。幸福不應該是虛幻的,它來源于對生活的常新體驗,能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品嘗到激動、歡悅的情緒,這需要積極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洞察力。
再平凡的生活,都蘊含著美好的東西。關鍵是要有一顆善于體察的心靈。從現在開始,體驗到當前的充實愉快,有助于學生面對現實,從現實出發做好走向社會的心理準備。這是積極態度的起點。
②對待他人學會寬容 一個對事對人對己都十分苛刻挑剔的人,是不可能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的。要讓學生學會寬容,學會坦然地接受一些不盡如意的現實:也許我的長相不帥也不漂亮;也許我的家境很貧窮;也許我的智商不高情商高,而且我很勤奮,也許我很平凡,雖有自己的特長,但并不全能;也許我的某個朋友會讓我感到失望;也許我的老師有些急躁;也許這次考試我可能會發揮不佳……以后走向社會,可能會省更多的不如人意;所在的單位可能會比較一般,單位的領導可能比較保守,同事也可能會有些俗氣……面對這眾多的不足,如果哪一個學生斤斤計較于每一點過失,每一塊瑕疵,那么他的心靈就永遠得不到松弛。
因此,我們要讓同學們學會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對待現實,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坦然地接受自己,接受他人,接受社會,明白天才稀有,而平凡幾乎是所有人的命運。在平凡的生活中,善用自己的技能與心靈,便能豐富這平凡的生活。了解人人心中都會有失意存在,健康成熟的人愿意快樂而又勇敢地接受這不那么完美但依然可愛的生活。
③學會化解消極心理為積極心理 大家都知道,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著名的圖。在這個圖中,如果把黑色作為背景,畫面顯示的就是一個花瓶;如果把白色作為背景,畫面則成了兩個相對的人的側像。背景的改換,引起了整幅畫面的改變。從這幅圖上,可以得到一個啟發:對同一個問題,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因此要讓學生明白,在將來面對社會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那樣不順心的事,會引起種種不愉快的消極心理反應。要告誡他們不要輕易被眼前的現象束縛住,一旦跳出目前的視角,換一個角度去看,也許事情就沒有那么糟糕,甚至還可以發現事物本身還有它有利的一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跳出自己習慣的思維定勢,學會逆向思維,換位思考,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都能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待,表現出一種靈活性,那么,樂觀的態度就比較容易保持下去,自己也能不斷地完善、成熟。俗話說:“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總之,班主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就必須要讓學生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學會調整自我,不斷完善自我。要幫助學生確定目標,學會面對現實,以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