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小學愛心教育的培養指導
- 學生人道素質教育(“四特”教育系列叢書)
-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 3368字
- 2021-05-27 09:39:10
愛心是人性中最基礎的東西,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孔子說:“仁者愛人”,費爾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學也是以愛為基礎的,他說:“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客觀上如此,主觀上也是如此。沒有愛,也就沒有真理”。然而,現今的孩子卻普遍缺乏愛心,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卻不懂得對別人付出一點點愛。任性、亂發脾氣、不知體貼大人、對父母長輩指來揮去等現象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在小學生中尤為明顯。愛心是人類所不可缺少的極為重要的基本素質。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愛心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已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中,對智育的重視大大超過德育。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父母長輩對獨生子女寵愛有加,讓他們在一個被愛的環境下成長;然而,大部分家長卻忽視了教會孩子如何去愛別人。由于社會環境、家庭、學校、學生自身因素等各方面的影響導致小學生缺乏愛心。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學校教育中灌輸愛心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也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要培養一個好的個性品質,使他能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將這些道德認識付諸行動,最重要的教育工作就是要培養孩子的愛心,那么如何加強孩子的愛心教育呢?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有益的活動融入愛心教育的各個方面,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懂得愛,學會愛。
活動一:“節日教育話孝心”——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品質。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很簡單,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很難想象他會去關心別人。教會孩子熱愛自己的父母,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的情感,是小學生愛心教育的重要環節。
一些特定的節日,是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的良好載體。適時開展一些愛心活動,更有利于幫助我們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愛心培養。母親節、父親節,做一件關心父母的小事。吃飯請父母先動筷;父母下班回家送上一杯水或遞上一雙拖鞋;當父母長輩休息時,就要踮起腳尖輕輕走路,以免吵醒他們。“三八”婦女節,對媽媽說一句愛的話語,唱一支愛的歌曲。教師節,為老師送上一張自制的精美賀卡、小禮物;重陽節,為爺爺奶奶送上一塊熱騰騰的“重陽糕”,祝福他們生活節節高,身體一年比一年更健康。每一個節日都傳遞出一個愛的祝愿,每一次愛心涌動都是一次最好的愛的教育。
活動二:“小對聯送大祝福”——培養學生關愛弱小的品質。
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有一些弱勢群體,他們需要關注,更需要關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去關心老人,愛護弟妹是愛心傳送的最佳方法。
新春佳節,一群有書法特長的孩子集聚一堂,自愿組成了一個“小書法家愛心團”。他們拿起手中的毛筆,揮毫寫下一幅幅精美的對聯,親自到社區的軍烈屬、孤老、殘疾人家中送上一幅幅新春對聯。禮輕情意重,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為他們身邊的弱勢群體送去一份最真摯的祝福,送去一顆最樸實愛心。
活動三:“愛心義賣送溫暖”——培養學生幫助別人的品質。
互助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條件。一個具有愛心的人起碼要有幫助他人的精神和行動,這也是做人的基礎和我們的社會與人類得到完美發展的必要條件。
雪在手中融化,愛在心中傳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我們共同努力,省下一點錢,伸出一雙手,盡上一份力,捧上一顆心,為災區人民,送去學校師生和家長的深情祝福。
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起樂于助人的概念,告訴學生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然而,我們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簡單幼稚地認為世界上的人都在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愛心升華遠遠不是這樣。所以,還應當培養學生們的思考和判斷力,教會學生幫助別人時要量力而行。在生活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幫助別人。當他們看到老人上下樓梯不便時,主動讓步并攜扶老人;當乘公交見有抱嬰者或老人時,主動讓座位給他們;當同學有困難時主動給予幫助。但絕對不能讓小學生幫助他人去干壞事。
另外,做為教師更應主動關心和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言傳身教,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成為學生助人為樂的榜樣。讓他們從幫助別人中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活動四:“真情連接你我他”——培養學生與他人分享、合作的品質。
分享合作行為是學生親近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學生是否具有分享行為,反映出他是否有關心他人的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愛心。作為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分享行為的培養,提高學生“情感智商”的素質。
可以以小隊為單位,集體策劃一些為軍烈屬、困難家庭、敬老院、福利院、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進行新春大拜年的活動——即“真情連接你我他”小隊愛心大拜年活動。
孩子們在“真情連接你我他”小隊愛心大拜年的活動中,合作完成拜年任務,真正感受到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多,通過種種形式的拜年行動讓學生明白與他人分享的意義,讓學生感受與他人分享的快樂。
“愛”是人類社會一個不可缺少而又舉足輕重的因素。對于學生,我們不但要為他們創設一個被愛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愛別人。只有在“愛”與“被愛”的雙重環境下,我們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長起來。因此,教師在給予學生愛的同時,也要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愛心教育”,努力讓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使我們的下一代擁有一個更加光明、輝煌的未來!
面對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學生,只有灑下愛,才可獲取愛的回報。知識是冷冰冰的,只有經過老師心靈的加溫,才能使學生快樂地接受。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長,把愛簡單地理解為“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才”,總是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是愛。我們必須營造彼此溝通心心相印的氛圍,多看到學生的閃光處,多與學生交流,從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關照,就如馬卡邊柯所說:“如果有人問我你怎樣能夠以簡單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經驗的本領時,我就回答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我們可以把愛心教育延伸到課外,植根于生活中。
大海靠一滴滴水匯集而成,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們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兒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我們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在班隊會上,讓學生聯系到生活實際,想想在公共汽車上,是否會主動讓座?鄰居阿婆年老生病,能否主動去探望問候,幫阿婆做事。新聞報道有人缺錢做手術,生命垂危,我們是否能捐零花錢,獻上一份愛心?……讓學生說說如何獻愛心,學會同情、關心別人。
其實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關心、幫助別人的,對于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同情和伶憫實質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難受擴大到別人身上的結果。因而經常讓兒童把自已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兒童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
要引導孩子成為富有愛心的人,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有一顆仁慈的心。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學生通過模仿和體驗,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也會獲得愛心。親愛的朋友們,大家應該不會忘記2008年5月12日,在我們中國的四川省,一場強烈的地震發生了……瞬間,地面裂了,房屋塌了,暴雨下了,山石滾落了……轉眼間,很多人就被壓在了倒塌的房子里,再也不能站起來……在這困難時刻,是我們帶著孩子們一起伸出援手,用愛心、用熱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災區的孩子奉獻一份愛心,一起為災區人民度過難關,貢獻綿薄之力!是我們一起和孩子用小小的手捧出一顆顆充滿愛的心!少喝一杯奶、少吃一塊糖,少買一袋零食,哪怕只捐一元錢,只要我們獻出一份愛心,就能幫助和鼓勵災區的人民有飯吃、有衣穿,讓學生早日回到學校。眾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舉不分先后,貴在有份愛心!一份愛心一份希望,一份愛心一份力量!我們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捐過款,我們已經讓我們幸福生活著的孩子們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幫助他人、關懷他人,親身感受和體驗什么叫捐款、什么叫哀悼,將“愛”的種子培育。這就是我們把課堂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扎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能使下一代具有愛心的良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