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實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不僅是道德情感的基礎,更是道德構建的內在心理機制和底線。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通過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既是培養良好班風、學風的手段,同時,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因為,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可見,前輩就告誡人們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但讓我們再看看目前那些“被愛”得漸趨冷漠與麻木的孩子,他們大多對己不負責,對事不關心,對人不感恩,缺乏感恩之心好像成了當代年輕人的通病。但“感恩”是每個人應該具備基本的做人準則和道德情感基礎,也是道德構建的內在心理機制和底線。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去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對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感恩

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或自然界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動。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責任也是義務。感恩教育,則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對他人實施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目前中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及補救的必要性

(1)中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由于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存在不少不當之處,再加上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如今道德滑坡的現狀的確是觸目驚心。中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意識日趨退化,甚至完全喪失,由此引發的一系列不良后果,這些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深思。

①不懂得珍惜父母養育之恩。中國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費的心血可稱得上是世界一流,可從孩子身上所得到的卻恰恰相反。《父母世界》雜志曾刊登過一項中學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誰?”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分別是日本、美國和中國大陸的中學生。統計結果是:日本學生回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親、母親、坂本龍馬;美國中學生回答的列前三位的是:父親、喬丹、母親;而12000名中國學生所回答的是:父親列第十位,母親列第十一位。中國自古提倡“孝道”,而如今且不說孝道,就連最起碼的尊敬也得不到,這不能不說是身為中國父母者的悲哀。

廣州《嶺南少年報》曾以“什么事使我最感動?”為話題進行過調查,結果54%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容易被感動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動。是的,現實生活也確實證實了這一點。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可在今天看來,事實并非如此。在當今的學校里,師愛似乎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今天的孩子們不僅對師愛、父愛和母愛表現出冷漠與麻木,同樣對來自社會其他方面的關愛之情所流露出的冷漠,更讓人感到心寒與汗顏。

據《遼寧晚報》報道,沈陽市區的韓磊為救一落水青年,不顧安危跳入河中,奮力將落水者托出了水面,而韓磊本人卻由于精疲力盡被大浪卷走了。就他在水中掙扎時,被救者卻頭也不回地離去了。重慶市94歲的李學林夫妻兩個生活極為艱苦,但30年來,他們先后共收養了49位棄嬰,但時至今日,沒有一位孩子回來看過恩人。歌手叢飛就在他家財散盡,身患癌癥,躺在病床上時,依然收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催款電話。

②自私冷漠、缺乏責任感。由于多種原因造成了現在很多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識,他們認為他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對自己對別人缺乏最基本的責任感,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例如:自私、自利、厭學、冷漠霸道、沉迷網絡、盲目攀比、對抗父母、對老人不孝不敬、犯罪率上升、自殺現象增多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去反省的地步。因為,它不僅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時也給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2)分析現狀,探究原因。針對中小學生感恩意識普遍淡薄的現狀,這其中原因非常復雜,有主觀方面的,也有客觀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也有學校教育制度方面的;還有現實社會中的負面影響,具體情況如下:

①家庭教育重“養”輕“教”。對于很多學生的自私、自利、冷漠霸道、不敬不孝,看起來“病”在孩子,而實際上“根”在家長。長期以來,很多家長已經習慣了付出,而且從不希望得到回報。其實這是錯誤的,這種做法不僅誤導了孩子,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也是家庭道德教育中的殘缺。

作為父母,自己付出的愛只有讓孩子知道,才能激起他們的愛心,引發內心深處的感恩情懷。更嚴重的是,很多家長不但沒有教育孩子學會關心別人,甚至連孩子自己關心自己的權利也被剝奪了,結果造成了孩子連自己都不會關心,更不用說去關心別人。

此外,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健康和學習,卻很少去關心孩子的人格發展和情感素質,根本談不上引導孩子去感恩別人和回報社會了。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很多家長不但沒有給孩子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就連孩子有時剛剛萌發的一些感恩別人的想法和念頭,也會遭到父母無端的訓斥和打擊,孩子那顆原本純真的感恩之心,就這樣被無情地扼殺了。常言說,民風、世風皆源于家風,希望家長都能正確地引導孩子,不但“養”,還要“教”,更要“育”。

②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由于教育制度及評價體系的不健全,學校只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情感和人文素質的教育。因此,到今天為止,學校、教師及學生仍沒有真正的從思想上、從實際行動上重視德育工作,更談不上重視感恩教育了。

正如校園里傳言所云:“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而且,從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上看也明顯落后,內容單一,手段呆板,教師說教師的,學生做學生的,德育實際上成了一種“空”對“空”的說教活動,育人工作更難落到實處。又由于目標往往過于高遠,與現實反差太大,缺乏穩定性、系統性和持久性,學生也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勇氣。因此,也可以說,教育者沒能正確地在孩子身上撒下感恩的種子。

③現實生活中缺乏學習的榜樣。對年幼的中學生來說,“感恩”意識的形成,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還需要從成人社會中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這就是說必須用成人社會的“感恩”行為,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從而讓孩子們萌發感恩意識,產生感恩的情感,解決內心矛盾,最終能自覺地形成較為穩定的感恩習慣和動機。但我們只要反思一下今天的社會就不難發現,當前的社會的確太缺乏感恩的土壤了。

對孩子們來說,要真正尋覓一個感恩的榜樣,也實在是太難。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學會感恩,首先要解決可供學生“學”的對象問題,也就是說,成人必須做好榜樣,主動為孩子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

實施培養感恩意識的策略及成效

感恩是道德情感的基礎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但面對這些責任感淡化的孩子們,我們該如何去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呢?

(1)巧用案例,感化人心。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時接受著社會的“恩賜”,父母的養育,師生的教誨,朋友的關懷,大自然的慷慨賜予等等,但我們對于來自各個方方面面的“恩惠”和“幫助”早已麻木不仁,熟視無睹了,似乎我們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很少為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例感動,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不能不讓我們感動。

事例一:心存感恩的湖南男孩兒黃舸。他7歲時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醫生預言他的生命周期只有十八歲。可這位堅強的孩子并沒有被病魔嚇倒,而是決定在有生之年,趕在生命的盡頭,去尋找那些曾經幫助過或鼓勵過自己的恩人,并當面說聲謝謝。于是,自2003年起,這位坐在輪椅上四肢無力、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的14歲孩子和他父親一起便踏上了漫長而又艱辛的感恩之旅。他們花費3年多時間,行程1.3萬多公里,終于找到了30多位恩人。

事例二:把時間獻給孩子的叢飛。1994年,當他處于最困難時,一位好心的女孩拿出600元錢讓他參加歌手大賽,可后來再也找不到這位好心人,也無從報答她。此后,叢飛便決定用感恩的心來回報社會。他熱心公益事業,11年來為社會公益演出400多場,義工服務時間6000多小時,資助貧困學生178人,捐款300多萬元,并親自6次到貴州貧困地區為孩子們送去學費。可就在他倒在賑災義演舞臺上被醫院診斷出已經是胃癌晚期時,可作為一位有名的歌手,卻拿不出住院的醫療費!就在他住院期間,又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從中拿出3個療程的化療費用2萬元,捐給了貴州貧困山區。

人們常說,現在的孩子是不容易被感動的,事實上也并非如此,只不過是我們沒有找準切入點而已。上面兩個事例,還沒講完,教師里就已經鴉雀無聲,當講完時,教室里已是一片哭泣聲。看到當時的場景,筆者確實無比感動。然后對他們說:“看來我們都是有感情的人,大家能不能就這兩件事談談自己的感受呢?”話聲剛落,好多學生舉起手,他們的話語中都對自己過去那種自私、冷漠和霸道的行為感到愧疚和自責,接下來一段時間筆者收到很多學生對自己行為進行反思的信件,這次班會課的確觸動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筆者認為,作為班主任,只要平時多觀察、多留心、多收集,肯定會找到無數打動人心的感恩事例。只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找準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肯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2)知榮明恥,感恩父母。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著施恩不圖報的思想,“孝敬父母、感恩父母”這一傳統的美德也在不斷地被弱化。但作為班主任,無論如何也要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一個不孝敬父母、不感恩父母的人是可恥的。

①認真算帳,觸動心靈。針對目前這些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責任感淡化的孩子們,如果再用那種抽象、空洞的說教來進行感恩教育,結果顯然是空而無力,很難觸動他們的內心深處。

可以通過算帳感恩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利用班會課,讓學生們算一算這些數字,想一想這些問題,例如:自己在母親體內生存了多少天?這期間母親容易嗎?出生后又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母親為自己喂奶、喂飯有多少次?擦屎擦尿多少次?生病時父母輾轉過多少家醫院、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自己家里一年有多少收入,花在自己身上的有多少?今后還需要多少?你做過多少讓父母高興的事和傷心的事?你向父母說過多少次感激的話?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他們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嚇一跳,等他們算好時,許多學生的眼圈兒都紅了。

②深化感恩意識,體驗真實情感。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對每一屆初一新生,要連續召開幾次關于感恩方面的主題班會,其主題內容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心存感激,學會感恩”;“學會感恩,快樂做人”;“感恩于心,回報于行”等等;其形式可以靈活多變,例如:相互交流父母疼愛自己的感人經歷;講述“感恩”的故事;演講比賽;感恩典型人物介紹;感恩影片、感恩歌曲欣賞;看看兒時照片,描述一下自己的成長過程;給父母寫封信、做張賀卡等等。總之,通過班會活動,讓學生感知父母的辛勞,樹立感恩意識,增強責任感。

③家校互動,形成合力。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既是學校的義務,也是家長的責任。如果家校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肯定會產生理想的效果。否則,都有可能產生5+2=0或2+5=0的可悲的結局。因為,家庭是美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學會關心的基石,父母的行動會影響到孩子品格的形成和發展。

(3)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學生的感恩意識只停留在家人、父母身上還是不夠的,這不是我們進行感恩教育的最終目的。我們一定要通過合適的途徑和方法,及時地將他們的感恩意識遷移到愛別人、愛社會。

讓他們到敬老院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聆聽一下老人們當年艱辛的生活和工作經歷,讓他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有老人們付出的辛勞和汗水,善待老人,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4)學會感恩,升華人格。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謙虛之德、有敬畏之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真正稱得上一個高尚的人。其實,在很多時候,感恩并不在于回報了什么,而是在于自己與社會之間創造了一種互相影響的友善氛圍,在肯定別人、回報別人的同時也升華了自己。

①感恩讓人正直、堅強。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懂得付出的人,生活才會有動力和責任感。例如:香港著名的成功商人李嘉誠,他之所以能始終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是因為他一直把“吃得苦中苦,來時報母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就這樣,在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后,終于成為香港首富,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慈善家。

同樣,甘肅省寧縣16歲的孩子李勇背著父親去上學的事跡,也感動了很多人。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他在全國初中化學競賽中竟然獲得了甘肅賽區一等獎,初中畢業考試又考出了全縣第二的好成績。“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在幫助并快樂別人的同時也堅強了自己。“當你心存感恩時,生活也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

②感恩促使人格高尚。學會了感恩,就懂得將各種感激永銘于心,也會促使一個人產生責任感。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必定擁有的是一顆自私、冷酷、麻木而又絕情的心。看看當今的那些貪官污吏們,他們心中有幾人能知曉感謝人民的養育與信任之恩。

同樣,再看那部分腰纏萬貫的煤礦業主們,他們不但不感恩國家的富民政策,竟然麻木得連為他們創造出巨額財富的工人的死活都不顧,當然他們也一個又一個淪為階下囚。如果他們能有一點感恩之心的話,他們的人格和良知又何至于扭曲到這種程度!

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是非常必要的,它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和準確的切入點;同時,也為培養優良的班風、學風找到了一種可行的途徑。通過實施感恩教育,學生的學習動力、行為習慣、自主能力、合作意識和道德情感均有明顯提高。但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讓學生真正懂得識恩、感恩和報恩,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防城港市| 登封市| 房产| 东平县| 高青县| 武川县| 镇江市| 南投市| 永福县| 江城| 海城市| 岳普湖县| 凤阳县| 新蔡县| 仪陇县| 策勒县| 土默特右旗| 重庆市| 伊吾县| 奇台县| 西城区| 浠水县| 梧州市| 筠连县| 遵义县| 常熟市| 龙江县| 尚志市| 忻州市| 奉新县| 鄂托克前旗| 北辰区| 靖远县| 昆明市| 原平市| 班玛县| 阳西县| 安福县| 宁化县| 兴隆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