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布拉格召開大會,其中有兩項議程是討論行星的有關問題,提案本身幾易其稿,爭論非常激烈,最后于24日進行了投票表決。冥王星終于失去了端坐76年之久的“行星”寶座,同時遭遇不幸的還有差點就能看到曙光的谷神星和半路夭折的“第十大行星”2003UB313(齊娜)。天文學家們為這些被清理出行星門戶的天體設立了“安慰獎”——它們被叫做“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賽德娜及2003UB313等成為太陽系的第一批矮行星。行星世界從此有了新的章程。
事實上,關于冥王星的歸屬一直讓人頭疼不已。在20世紀30年代發現它之前,幾個天文學家從理論上算來,它的質量應是地球的2~7倍。但發現它之后,觀測表明,其質量只與地球相當。幾經起落,在1971年前它被公認為是地球質量的0.8倍,半徑為3200千米,可是由此算出的平均密度竟達35克/立方厘米,比鉛還重2倍,讓人難以置信。為此1971年做了修正:質量為地球的0.11倍,半徑為3000千米,平均密度為5.8克/立方厘米。這雖可勉強接受,但仍然存在著無法將它歸類的矛盾:按大小、密度似乎應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一起屬“類地行星”,可這類行星都在太陽附近,它卻在最外面;如按距離則應與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為伍,歸入“類木行星”,可它又小又密,一點也不合拍。這真像伊索寓言中的蝙蝠,因為它有雙翅而不為獸類所容,但鳥類卻又因它有可爬行的四肢,無情地把它掃地出門。
加上冥王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又是那么的出格,特別扁長、傾斜,與其他8顆行星明顯地不和諧,所以始終有人對它與地球等大行星“稱兄道弟”耿耿于懷。在發現了“賽德娜”與“齊娜”后,對它的異議也就更為厲害了,一度有人提出,要把小行星的“老大”谷神星以及“賽德娜”與“齊娜”等一起稱為大行星,也就是把行星的陣容擴大到12顆。
除了太陽系不斷有新成員發現外,天文學家在其他恒星周圍也發現了許多“地外行星”。截至2006年,地外行星已經超過了200顆。這些發現,都使得行星這一概念遠遠超出了長期約定俗成的范圍。因此,提出一個合理的行星定義,不僅是解決太陽系新天體“身份問題”的需要,也有助于我們對太陽系以外的類似天體進行分類。
根據2006年通過的兩個決議,太陽系內繞太陽運轉的天體有(大)行星、矮行星與太陽系小天體三大類。行星共8顆;矮行星目前為4顆:冥王星、谷神星、賽德娜及齊娜;而原先的絕大多數小行星、彗星及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都屬于“太陽系小天體”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