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恐龍化石
- 世界歷史百科:破解自然的奧秘·科學大發現(上)
-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
- 943字
- 2021-05-27 10:32:14
19世紀早期,正是英國工業革命興旺時期,到處開公路,修運河,發展交通。新修公路旁邊的峭壁上偶爾能夠見到一些暴露出來的骨骼、牙齒或其他部分的化石。
由于醫生的職業特點,曼特爾對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感興趣。行醫治病之余,他常常帶著妻子瑪麗安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采集化石。耳濡目染,瑪麗安也對化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22年3月的一天上午,瑪麗安在去接應診的曼特爾回家的路上,偶然在路邊的碎石堆里發現了幾枚形狀奇特的巨大動物的化石牙齒。曼特爾回到家里,看到瑪麗安采集到的化石也興奮異常,可是他們卻始終認不出那是什么動物的牙齒。
為了探明化石牙齒的來源,曼特爾找到了有名的英國地質學家萊爾勛爵,把化石拿給他鑒定。萊爾翻來覆去地看了老半天,最后說不認識。曼特爾只得把收集起來的牙齒化石寄到巴黎科學院,請求當時研究古脊椎動物的權威居維葉幫忙鑒定。居維葉也從未見過這類化石,他只憑以往的經驗再加上自己的猜測,初步斷定牙齒化石可能屬于一種滅絕了的古老犀牛,而且居維葉認為這些化石的地質年代不會太遙遠。
熟知動物牙齒的曼特爾對居維葉的鑒定意見并不相信,他再次將那些化石標本轉送給牛津大學的巴克蘭教授,請求再進行鑒定。巴克蘭也從來沒有見過類似的化石。但他不敢輕易否定居維葉的意見,于是,他很輕率地對曼特爾說:“我同意居維葉的鑒定。”
兩位學者的結論都不能夠使曼特爾信服,他決心自己鉆研出個令自己信服的答案來。打定主意,曼特爾收集了更多的化石,他帶著化石標本來到倫敦大英博物館,借閱資料并利用館藏的動物標本進行對比,企圖從中找到一些有助于鑒定的蛛絲馬跡。盡管很長時間都沒有進展,但曼特爾卻毫不泄氣。
在英國皇家博物館,曼特爾結識了一位頗富實踐經驗的青年博物學家,那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關洲的現代巨型蜥蜴——鬣蜥。曼特爾將自己帶來的牙齒化石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他驚奇地發現兩者在形態上十分相似,比鬣蜥大得多。
曼特爾喜出望外,經過思索,他首先肯定,這些牙齒的化石不是哺乳動物的,而是屬于爬行動物的,并且是一種現在已經滅絕了的巨大的食草爬行動物。
曼特爾回到家里,整理出在皇家博物館研究的資料,寫成一篇論文,把這批化石定名為“Iguanodon”(古鬣晰),翻譯成漢語就是“禽龍”的意思。1825年,曼特爾在英國皇家學會報上報道了他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