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古埃及的農業
- 世界歷史百科: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上)
- 李劍橋 竭寶峰編著
- 1370字
- 2021-05-30 21:02:55
眼看著春華秋實,寒暑交替。古埃及人明白了“春種一粒籽,秋收萬顆粟”的客觀規律。
其實上天對古埃及的恩賜并不厚重。浩渺的沙漠中絲毫不含有機質和土壤水,根本就不具備種莊稼的條件。
不知道聰明的古埃及人有沒有嘗試過在沙漠里播種。
這個問題看似可笑,不過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嘲笑古代埃及人——人類掌握的所有自然規律都是在這種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中總結出來的。
尼羅河的洪水過后,留下的淤泥一定是雜草長得最茂盛的地方。古埃及人明白以后開始感謝哈比神。所以,他們認定哈比神一定也是掌管糧食和魚的主神。
尼羅河的泛濫僅僅給古埃及人提供了發展生產的客觀條件,剩下的事情還要由勤勞智慧的古埃及人親自去做。
其實古埃及人從洪水還沒有完全退去就已經開始忙碌了。他們在被洪水淹沒的土地上筑起一道道的土坡,從而把一片汪洋分成一個個的蓄水池。洪水退卻,池水干涸,肥沃的淤泥均勻地留在田里。古埃及人便是那兒播下了他們希望的種子。
不知道有沒有學者考證過古埃及人筑起來的那道土坡是不是最早的田壟。
古埃及人最先培育的農作物是稻谷,而后是大麥、小麥、亞麻、豆子,他們甚至還學會了種植葡萄。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對人類文明貢獻大小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有了充足的口糧,埃及從此結束了狩獵和采摘的原始部落生活,在一個地方長期定居才成為可能。也正是有了長期定居的先決條件,才具備了文明發芽的肥沃土壤。
僅僅懂得利用尼羅河的泛濫來種植莊稼還不足以顯示古埃及人的聰明。他們開始有目的地修建一些土石工程來達到灌溉的目的。比如沙都夫(Shaduf),沙都夫更像是一架放大的天平,一頭懸掛的是桶,另一頭則是維持平衡的石塊,通過樞軸的調節達到汲水的目的。沙都夫比抽水機是要差一些,但比一擔一擔地挑水,效率卻是成倍提高的。
在國家建立起來以后,興修的水利工程也成了最重要的公共設施之一。如今開羅附近還保留著當初的工程遺跡,當然它的實用價值已經被考古價值完全取代了。
有了充足的口糧,古埃及人的圈里多了牛、羊、豬、鴨、鵝,這是一幅多么讓人羨慕的田園風景畫啊。
但是,任何時候勞作都是辛苦的,耕田的古埃及農人打起了圈里牛的主意:這家伙身高體健一定有勁,趕出去耕個田、拉個車什么的不知道能行不能行。要駕馭這么一個龐然大物還真不是那么容易,不過古埃及人還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成功。一幅公元前2700年的壁畫上就記錄著兩個農民用牛耕田的真實畫面。畫面上的公牛雖然依舊長著兩只尖利的犄角,不過神情非常恭順,兩個扶犁的農人昂首挺胸,滿臉的自豪說明了一切問題。
古埃及人的生產畫面美則美矣,不過要稱得上“完美”,畢竟還差這么一點點:埃及沒有鐵礦。資源的匱乏制約了古埃及人冶煉技術的發展,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里,古埃及人耕田用的還是木犁石犁,好在尼羅河邊的土地是松軟的,而沙漠邊緣耐旱的樹木材質又是非常堅硬的,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一些缺陷。
不過,客觀地說,古埃及人對青銅器的冶煉技術掌握得倒不算晚。大約公元前16世紀,青銅冶煉業在古埃及推廣應用起來了。有了青銅器的幫助,古埃及的農業發展更為迅猛。有的地方農作物開始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其實即便在今天,埃及的長絨棉依然占據了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其他地方的棉絨纖維超過31.8毫米就算優質品種了,而埃及長絨棉的纖維長度在33.4~40毫米之間!不僅細長,而且光澤鮮亮,染色效果好。我們不能不說,尼羅河沖擊而來的淤泥多少有一點神奇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