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投資:機器交易時代的崛起
- 崔傳剛
- 704字
- 2021-05-19 16:28:36
中國的金融狀況
中國當然也有自己的金融歷史,契約、信貸、利率以及貨幣等與金融相關的活動或者概念,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但與西方的金融發展相比,中國的金融稍顯獨樹一幟。
舉個例子,在古代的西亞,泥板上的楔形文字記錄的多是借貸、契約等經濟活動,但在中國的甲骨文卻以占卜、與上天對話等內容為主。盡管在周朝的青銅器銘文中,我們多少也可以看到一些對當時經濟的記錄,其中不少內容涉及借貸糾紛和田地轉讓,但總體而言,這些方面的記載數量相對稀少。
作為重要的數學著作,中國的《九章算術》同樣也將重心放在農耕、商業、借貸等實際問題上。例如,在這本書中,就有一道涉及利率的計算題:
今有貸人千錢,月息三十。今有貸人七百五十錢,九日歸之,問息幾何?
通過這些數學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早期的金融發展及其對數學等活動的促進作用。在金融與智能的互相促進方面,中西只有時間的差異,但實質并無多少不同。
出于增加中央財政收入、維護政權統治等目的,中國也很早就開展了數據統計,例如,中國很早就有了戶籍調查和土地的丈量。但遺憾的是,中國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數據收集活動,并將其與金融工具相結合。這也許與中國后來的封閉不無關系。在西方概率學興起的時刻,中國已經走入了閉關鎖國的狀態之中,既沒有興趣引入這些新的內容,也似乎沒有應用這些內容的實際場景。
中國金融的另外一個特征是債券發行較晚。政府發債是一項重要的金融活動,若運用得當,可以有效地促進社會發展,也使政府有更多的力量推行有利于創新的政策。但與威尼斯在文藝復興之前就形成了資本市場不同,中國的封建政府一直沒有借過債。在金融和智能互相促進方面,中國因為金融業的發展緩慢,而導致智能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