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工傷認定

第十四條 〔應當認定工傷的情形〕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條文注釋

[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下落不明的]

“因工外出”,是指職工不在本單位的工作范圍內,由于工作需要被領導指派到本單位以外工作,或者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自己到本單位以外從事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工作。這里的“外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到本單位以外,但是還在本地范圍內;二是指不僅離開了本單位,并且到外地去了。

“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是指由于工作原因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傷害,包括事故傷害、暴力傷害和其他形式的傷害。這里的“事故”,包括安全事故、意外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等各種形式的事故。

[上下班途中的事故傷害]

一是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稱的在道路上發生的車輛交通事故;

二是發生事故后,需經交通管理等部門作出“非本人主要責任”的認定;

三是對“上下班途中”的理解,應作“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限定。“上下班途中”,包括職工按正常工作時間上下班的途中,以及職工加班加點后上下班的途中;

四是職工乘坐城市軌道交通工具、客運輪渡、火車上下班的情況日益增多,受到城市軌道交通工具、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情形也屬工傷認定范圍。

職業病診斷應當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和國家職業病診斷標準,依據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結果等,進行綜合分析,由三名以上單數診斷醫師進行集體診斷,作出診斷結論。診斷機構獨立行使診斷權,并對診斷結論負責。

當事人對診斷結論不服,可依法向職業病診斷機構所在地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鑒定,對設區的市級職業病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依法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再鑒定,省級鑒定結論為最終鑒定,即一次診斷、兩級鑒定。

勞動者在診斷與鑒定過程中享有的權利

(一)選擇診斷機構就診的權利。勞動者可以選擇用人單位所在地、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職業病診斷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進一步擴大了勞動者選擇職業病診斷機構的范圍。勞動者依法要求進行職業病診斷的,職業病診斷機構應當接診。

(二)知情權。職業病診斷、鑒定機構應當告知勞動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材料和程序,并及時告知勞動者診斷、鑒定結果。

(三)申請勞動仲裁的權利。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在確認勞動者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時,當事人對勞動關系、工種、工作崗位或者在崗時間有爭議的,可以依法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四)異議申訴權利。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有異議的,職業病診斷機構應當提請用人單位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和判定。

(五)選擇鑒定專家權。勞動者可以自己或者委托職業病鑒定辦事機構從專家庫中按照專業類別隨機抽取鑒定專家。

(六)隱私受保護權。職業病診斷機構及其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尊重、關心、愛護勞動者,保護勞動者的隱私。

配套規定

《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04年11月1日)

二、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這里“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職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職工加班加點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既可以是職工駕駛或乘坐的機動車發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職工因其他機動車事故造成的。

《職業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

第39條 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職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

第40條 勞動者享有下列職業衛生保護權利:

(一)獲得職業衛生教育、培訓;

(二)獲得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療、康復等職業病防治服務;

(三)了解工作場所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職業病防護措施;

(四)要求用人單位提供符合防治職業病要求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改善工作條件;

(五)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六)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

(七)參與用人單位職業衛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勞動者行使前款所列權利。因勞動者依法行使正當權利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其行為無效。

第41條 工會組織應當督促并協助用人單位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有權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依法代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安全衛生專項集體合同,與用人單位就勞動者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問題進行協調并督促解決。

工會組織對用人單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要求糾正;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時,有權要求采取防護措施,或者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采取強制性措施;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有權參與事故調查處理;發現危及勞動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時,有權向用人單位建議組織勞動者撤離危險現場,用人單位應當立即作出處理。

第42條 用人單位按照職業病防治要求,用于預防和治理職業病危害、工作場所衛生檢測、健康監護和職業衛生培訓等費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生產成本中據實列支。

第43條 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護管理措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44條 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病診斷,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內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名單。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二)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

(三)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儀器、設備;

(四)具有健全的職業病診斷質量管理制度。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拒絕勞動者進行職業病診斷的要求。

第45條 勞動者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

第46條 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職業病診斷、鑒定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職業病傷殘等級的鑒定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47條 職業病診斷,應當綜合分析下列因素:

(一)病人的職業史;

(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三)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結果等。

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應當診斷為職業病。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在進行職業病診斷時,應當組織三名以上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集體診斷。

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應當由參與診斷的醫師共同簽署,并經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審核蓋章。

第48條 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的勞動者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和督促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勞動者和有關機構也應當提供與職業病診斷、鑒定有關的資料。

職業病診斷、鑒定機構需要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時,可以對工作場所進行現場調查,也可以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十日內組織現場調查。用人單位不得拒絕、阻撓。

第49條 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用人單位不提供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結合勞動者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和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并參考勞動者的自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供的日常監督檢查信息等,作出職業病診斷、鑒定結論。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有異議,或者因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解散、破產,無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提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對存在異議的資料或者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作出判定;有關部門應當配合。

第50條 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在確認勞動者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時,當事人對勞動關系、工種、工作崗位或者在崗時間有爭議的,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接到申請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并在三十日內作出裁決。

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主張有關的證據的,仲裁庭應當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

勞動者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用人單位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職業病診斷、鑒定程序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期間,勞動者的治療費用按照職業病待遇規定的途徑支付。

第51條 用人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發現職業病病人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確診為職業病的,用人單位還應當向所在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部門應當依法作出處理。

第52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職業病統計報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規定上報。

第53條 當事人對職業病診斷有異議的,可以向作出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鑒定。

職業病診斷爭議由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組織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

當事人對設區的市級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再鑒定。

第54條 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由相關專業的專家組成。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設立相關的專家庫,需要對職業病爭議作出診斷鑒定時,由當事人或者當事人委托有關衛生行政部門從專家庫中以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參加診斷鑒定委員會的專家。

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職業病診斷、鑒定辦法進行職業病診斷鑒定,向當事人出具職業病診斷鑒定書。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勞動法》(2009年8月27日)

第36條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37條 對實行計件工作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根據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工時制度合理確定其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準。

第38條 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第39條 企業因生產特點不能實行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準,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第40條 用人單位在下列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節;

(三)國際勞動節;

(四)國慶節;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

第41條 用人單位由于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后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1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第42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長工作時間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限制:

(一)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的;

(二)生產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產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43條 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第44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準支付高于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200%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300%的工資報酬。

第45條 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

勞動者連續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配套解讀

根據《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1995年5月1日起,國務院規定標準工作日工作時間為8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為40小時。

根據《勞動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一)對于實行計件工資的用人單位,在實行新的工時制度下應既能保證勞動者享受縮短工時的待遇,又盡量保證勞動者的計件工資收入不減少。(二)如果適當調整勞動定額,在保證勞動者計件工資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計件單價可以不作調整;如果調整勞動定額有困難,就應該考慮適當調整勞動者計件單價,以保證收入不減少。

[勞動防護用品]

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是指職工在從事某項工作時,為保證其健康與安全,所應提供的基本勞動保護防護用品。用人單位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放勞動防護用品。發放勞動防護用品應當根據職工勞動條件發放,屬于在生產過程中保護工人的安全與健康的防護用品,必須發給職工本人。用人單位發放勞動防護用品應當依照規定免費發放,并建立健全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保管、使用和回收等制度。

[職業危害]

用人單位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應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職業危害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或者作業場所存在危害職工身體健康的塵毒危害、工業性毒物、輻射、噪聲等危害。用人單位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職工因按照接受職業性健康檢查所占用的生產、工作時間,應當按照正常出勤處理。

案例注釋

案例8:對“工作場所”、“因工作原因”的理解(孫立興訴天津園區勞動局工傷認定行政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6年第5期)

裁判要旨:對法律規定中的“工作場所”、“因工作原因”應作全面、正確的理解。“工作場所”,是指職工從事職業活動的場所,在有多個工作場所的情形下,還包括職工來往于多個工作場所之間的必經區域;“因工作原因”,是指職工受傷與從事本職工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職工系因從事本職工作而受傷。

案例9:午休時被撞傷,被認定為工傷

原告珠海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訴稱,2006年7月3日12時30分許,原告公司員工張某午飯后來到廠內的烤漆房,靠在后面的窗戶邊休息片刻后,準備走到別的地方休息時,被原告公司鈑金工曹某駕車撞傷,后來被告將張某所受傷害認定為工傷。張某休息的烤漆房不是其工作場所,也不是公司的休息場所和公共通道,其受傷時是休息時間,也不是因為從事工作的預備性或收尾性工作,被告所作出的工傷認定沒有事實根據,請求法院予以撤銷。被告珠海市香洲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辯稱,張某是原告公司機修組組長,事發當日,張某午飯后在維修車間的烤漆房后靠窗戶休息一會兒,正準備離開烤漆房去修理車時被曹某駕車撞傷致殘。被告受理張某的工傷認定申請后,經過調查發現,張某是準備去修車的路上遭受事故傷害的,依法作出了將張某所受傷害認定為工傷的決定。請求法院維持被告依法作出的工傷認定。

法院認為,原告公司機修組組長張某,因2006年7月3日早晨機修組接到修理車輛的緊急任務,機修組決定所有成員吃完午飯后加班修車,以便按時完成任務。當日中午,張某午飯后進入原告公司的機修車間內的烤漆房稍加休息后,動身去機修車間加班修車,這時被曹某駕駛的車輛撞傷致殘。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張某受傷發生在加班修車之前,受傷時張某正準備前往機修車間,應當認定為張某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工作,張某依法符合工傷構成要件。被告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法院判決予以維持。原告認為被告不構成工傷并要求撤銷被告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的主張,不符合事實,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本案原告公司機修工在工作場所內休息后,動身前去加班工作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工作,法院判決支持被告作出的認定為工傷的決定。

案例10:工作中被毆打致傷被認定為工傷

原告黃某訴稱,原告系某采石場的鏟車工和機修工,某采石場為原告辦理了工傷保險。2007年5月9日,因某采石場與劉某存在土地租期爭議,劉某雇傭龐某等一幫打手闖入采石場工地不準施工,當時原告正在工作,為避免與龐某等人發生正面打斗,退入工棚準備聯系采石場領導和相關部門請求援助,卻被突然闖入的龐某等人打傷。原告認為,原告生產工作受外界暴力干擾而被迫暫停,其躲入工棚是為了等待生產秩序恢復,重新開始工作。原告請求法院撤銷被告所作的不認定為工傷的決定,將原告被打所受傷害認定為工傷。被告重慶市黔江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辯稱,原告受傷是因為原告與龐某等人的個人恩怨引起,不是因為工作原因所致,原告受傷時正在休息,受傷時不是工作時間,原告受傷地點工棚不是工作場所。因此,原告所受傷害不應認定為工傷。請求維持原告作出的不予認定為工傷的決定。

法院認為,某采石場與原告雖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但是存在事實勞動關系。2007年5月9日,正在工作的原告黃某因為龐某等人的暴力破壞行為被迫放下工作躲入工棚,接著被龐某等人打傷。原告躲入工棚不是休息,而是為了等待事情處理好,工作秩序恢復后繼續履行工作職責,原告藏身的工棚應當看作工作地點的延伸,原告躲在工棚里等候工作單位負責人的安排和援助的時間,應該認定為工作時間。原告在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內,為了履行工作職責而遭受他人暴力行為受傷,符合工傷構成條件,應當認定為工傷。對于原告要求將原告所受傷害認定為工傷的訴訟請求,法院予以支持。被告提出原告不符合工傷認定條件的訴訟主張,沒有事實根據,法院判決撤銷。

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本案原告在龐某等人實施暴力行為時躲入工棚,以報告情況、等候上級安排和工作秩序恢復,其在工棚躲避時被打傷,應當認定為因履行工作職責而受到暴力傷害,符合工傷的認定條件。

案例11:因噴漆患白血病,被認定為工傷

2003年3月26日,李某到原告上海某企業發展公司從事噴漆工作,原告未與李某簽訂書面勞動合同。2003年5月18日,李某因患病到華山醫院住院治療。華山醫院出具了職業病診斷證明書,診斷李某患有白血病。其后,李某因白血病醫治無效去世。原告上海某企業發展有限公司訴稱,李某死亡后,其妻子申請了工傷認定,但她沒有工傷認定的申請人資格。李某與原告之間系承包關系,不屬于原告的職工。被告上海市嘉定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所作工傷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請求撤銷被告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被告上海市嘉定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辯稱,原告與李某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李某之妻有權申請工傷認定。請求維持被告依法作出的工傷認定結論。

法院認為,李某在原告公司生產場所內,用原告提供的原料、設備完成噴漆工序,原告按照計件形式向李某支付勞動報酬,原告出具給華山醫院的介紹信中亦明確載明:“因在試用工3個月期限內,未經過體檢,望予診斷”,表明原告與李某之間確實存在事實勞動關系,該介紹信中原告承認了李某是其試用期員工這一事實。原告認為其與李某之間系承包關系,缺乏事實證據。根據法律規定,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可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本案李某之妻有申請工傷認定的主體資格。職工患職業病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嘉定區勞動保障局提供了華山醫院出具的職業病診斷證明書證明李某患職業病,故嘉定區勞動保障局作出的因李某被確診為職業病,認定為工傷的認定結論,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法院判決維持。原告認為李某之妻沒有申請工傷認定的主體資格,原告與被告不存在勞動關系,并要求撤銷被告所作的工傷認定結論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法院予以駁回。

職工被診斷患有職業病,應當認定為工傷。本案原告已經與李某建立了事實勞動關系,李某因為從事噴漆工作患上白血病,并有職業病診斷機構出具的職業病診斷證明,李某所患白血病,應當認定為工傷,并依法享受工傷待遇。

第十五條 〔視同工傷的情形及其保險待遇〕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條文注釋

[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突發疾病]

“突發疾病”,是指上班期間突然發生任何種類的疾病,一般多為心臟病、腦出血、心肌梗塞等突發性疾病。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當場死亡的,以及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后沒有當時死亡,但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應當視同工傷。

[在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維護國家利益”,是指為了減少或者避免國家利益遭受損失,職工挺身而出。“維護公共利益”,是指為了減少或者避免公共利益遭受損失,職工挺身而出。本條列舉了搶險救災這種情形,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哪種情形屬于維護國家利益和維護公共利益,但凡是與搶險救災性質類似的行為,都應當認定為屬于維護國家利益和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需強調的是,在這種情形下,沒有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原因等要素要求。例如,某單位職工在過鐵路道口時,看到在道口附近有個小孩正牽著一頭牛過鐵路,這時,前方恰好有一輛滿載旅客的列車駛來,該職工趕緊過去將牛牽走并將小孩推出鐵道。列車安全地通過了,可該職工卻因來不及跑開,被列車撞成重傷。該職工的這種行為,就應屬于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為。

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因戰致殘”是指:(1)對敵作戰致殘;(2)因執行任務,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致殘;(3)為搶救和保護國家財產、人民生命財產或者參加處置突發事件致殘;(4)因執行軍事演習、戰備航行飛行、空降和導彈發射訓練、試航試飛任務以及參加武器裝備科研實驗致殘等。

“因公致殘”是指:(1)在執行任務中或者在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致殘;(2)被認定為因戰、因公致殘后因舊傷復發;(3)因患職業病致殘;(4)在執行任務中或者在工作崗位上因病致殘,或者因醫療事故致殘等。

“舊傷復發”,是指職工在軍隊服役期間,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并取得了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其在軍隊服役期間因戰、因公負傷的傷害部位(傷口)發生變化,需要進行治療或相關救治的情形。

配套規定

《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04年11月1日)

三、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這里“突發疾病”包括各類疾病。“48小時”的起算時間,以醫療機構的初次診斷時間作為突發疾病的起算時間。

案例注釋

案例12:因突發疾病死亡,是否認定為工傷(徐某與某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非工傷認定結論糾紛上訴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008〕一中行終字第103號)

裁判要旨: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以及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可以視同工傷,即按照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若職工在家中突發疾病被送往醫院,且時間是在公休日,經醫院當場搶救無效死亡,不符合視同工傷的前提條件。在此情況下,不應認定為工傷。

案例13:休息時間在家中猝死不被認定為工傷

原告孔某訴稱,其夫馮某是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許昌新許支行的職工。馮某2006年9月12日下班回到家中,次日凌晨2時許,馮某在家中睡覺時猝死。原告認為,馮某死亡前經常感覺身體不適,馮某單位超負荷的工作量是造成馮某死亡的直接原因。馮某符合工作時發生疾病后回到家中死亡的情形,應當認定為工傷,請求法院撤銷被告作出的馮某不構成工傷的決定。被告許昌市某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辯稱,馮某2006年9月12日正常下班,次日凌晨在家中猝死,馮某不是在工作時間內在工作場所中因為工作而死亡,不構成工傷。請求法院判決維持被告依法作出的工傷認定結論。

法院認為,馮某2006年9月12日正常下班,次日凌晨在家中猝死,死因不祥。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實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本案中馮某于2006年9月13凌晨2時許在家中發病并猝死,當時是在家休息,并沒有加班工作。馮某的死亡既不屬于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的情況,也不屬于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情況,因此,原告認為馮某應當認定為工傷的訴訟主張與事實和法律不符合,法院不予支持,法院判決維持被告作出的對馮某不認定為工傷的決定。

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本案原告亡夫馮某休息時間在家突發疾病猝死,依法不能視同工傷。

案例14:退伍傷殘門衛舊傷復發,被認定為工傷

原告佛山市順德區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訴稱,其公司門衛馮某2004 年7月6日騎自行車上班途中摔倒造成頸椎病、第2頸椎齒狀突陳舊性骨折等傷害,與其1977年因公負傷造成的頸椎第2、3椎骨折受傷部位一致。后來被告將馮某所受傷害認定為視同工傷。原告認為,馮某到原告公司應聘門衛崗位時,故意隱瞞了其系退伍殘疾軍人的重要事實,原告與馮某建立的勞動關系,屬于法律規定的采取欺詐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應屬無效。請求法院撤銷被告作出的工傷認定。被告辯稱,其受理馮某之子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后,經過調查,依法作出了將馮某視同工傷的工傷認定決定,請求法院予以維持。

法院認為,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作為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有權行使對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工傷事故進行調查處理的職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經過調查核實,認定原告的員工馮某原在軍隊服役,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視同工傷。被告根據以上事實和法律,作出了將馮某所受傷害視同工傷的決定,并分別依法送達了當事人。被告所作的工傷認定決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符合法定程序,法院判決予以維持。工傷保險條例中,并未明確規定退伍革命傷殘軍人向用人單位說明自己的身份是其享受工傷待遇的前提條件,因此,馮某未將身份告知原告,不影響雙方之間的勞動合同的效力,也不影響其依法被認定為工傷。原告要求撤銷被告的工傷認定決定的訴訟主張,缺乏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視同工傷。本案原告公司門衛馮某到原告公司工作后舊傷復發,視同工傷。馮某就業時未將退伍傷殘軍人身份告訴用人單位,不能認定為采取欺詐手段訂立勞動合同,不影響勞動合同的效力,也不影響其被依法認定為視同工傷。

第十六條 〔不屬于工傷的情形〕

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條文注釋

1.故意犯罪。本條只將因故意犯罪導致事故傷害的規定為不認定為工傷的情形。我國《刑法》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醉酒或吸毒。“醉酒”,是指職工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達到醉酒的狀態,在酒精作用期間從事工作受到事故傷害。職工在工作時因醉酒導致行為失控而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不認定為工傷。對于醉酒,應當依據行為人體內酒精含量的檢測結果作出認定,如發現行為人體內酒精含量達到或者超過一定標準,就應當認定為醉酒。對于醉酒標準,可以參照《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

關于吸毒。根據《禁毒法》的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3.自殘或自殺。“自殘”是指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傷害自己的身體,并造成傷害結果的行為。“自殺”是指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自己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

配套規定

《社會保險法》(2010年10月28日)

第37條 職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導致本人在工作中傷亡的,不認定為工傷: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殘或者自殺;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勞動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

第44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案例注釋

案例15:無證駕駛機動車發生事故死亡,被認定為工傷

原告龍南縣某煤礦訴稱,肖某生前是原告單位員工,2006年11月1日,肖某駕駛“廣州弘達”助力車前往原告處上零點班。當晚22時13分因注意前方動態不夠,撞在同方向占道停車的變型運輸機尾部,肖某當場死亡。2007年7月30日,被告將肖某認定為因工死亡。原告認為肖某死亡是因為無證駕駛機動車的違法行為所致,請求撤銷被告的工傷認定。被告贛州市人民政府辯稱,肖某2006年11月1日在駕車前往工作單位的上班途中因為發生機動車事故死亡,符合工傷認定條件。請求法院依法保護肖某的權益,維持被告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

法院認為,原告與肖某已經建立了勞動關系,肖某在開車上班途中因發生交通事故死亡,其雖然存在無證駕駛的行為,但該行為性質屬于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不屬于治安管理處罰法明文規定的治安管理違法行為,更不構成犯罪。因此,肖某符合工傷構成要件,法院維持被告所作的工傷認定決定。

綜上,工傷認定涉及受害人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益,應當嚴格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本案中勞動者存在無證駕駛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但并不構成故意犯罪,故不影響勞動者被認定為工傷。

案例16:因自殘受傷不構成工傷

原告吳某訴稱,原告于2007年6月進入被告上海某電氣公司工作,2007年7月初,原告在工作中受傷,經勞動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并鑒定為七級傷殘。工傷事故發生后,被告上海某電氣公司只向原告支付了2萬元人民幣的工傷賠償款,被告拒絕支付原告工傷期間工資。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一次性工傷賠償金5萬元和原告工傷期間的工資。被告上海某電氣公司辯稱,原告2007年7月在被告公司所受傷害為原告自殘所致,被告基于同情,體恤原告家境困難,給予原告2萬元的經濟援助。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工傷賠償金和工傷期間工資沒有法律依據。

法院認為,原告與被告雙方未訂立勞動合同,但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原告在工作中受傷,后被勞動行政部門認定為工傷,并被鑒定為七級傷殘。2008年1月,原告及其父母出具了自殘自述書,自述原告因家庭經濟困難,借有高利貸,原告于是在工作中自殘受傷,以取得被告公司的工傷賠償金,借此減輕家庭負擔。其后,原告因在與被告簽訂的自殘事件處理協議書中再次確認了原告工作中受傷是因自殘所致這一事實。原告出具自殘自述書和簽署自殘事件處理協議書不存在重大誤解,也沒有受到被告的脅迫,因而是原告真實意思表示。因此,原告因自殘行為導致受傷不能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撤銷勞動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

勞動者因自殘或自殺行為導致受傷或死亡,不能構成工傷,也不能視同工傷。本案中原告吳某因自殘行為受傷,不應認定為工傷,因此,法院判決撤銷了勞動行政部門先前作出的工傷認定決定。

案例17:用人單位主張勞動者自殘導致工傷的舉證(羅某與某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糾紛案,〔2005〕佛中法行終字第255號)

裁判要旨: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傷,用人單位主張是勞動者自殘導致,應當舉證證明。用人單位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勞動者自殘受傷,也不存在其他不得認定為工傷的理由,應當認定為工傷。

第十七條 〔申請工傷認定的主體、時限及受理部門〕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條文注釋

工傷認定的申請主體有兩類:一是工傷職工所在單位,二是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工傷職工所在單位的工會組織及符合我國工會法規定的各級工會組織。注意有權申請工傷認定的親屬限于近親屬,如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才可以成為工傷認定申請的主體。

因申請主體的不同,工傷認定的申請時限也不同:

(1)對用人單位而言,申請時限一般為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確診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特殊情況的,經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批準,可以適當延長。用人單位逾期未提出認定申請的,在此期間發生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2)對個人而言,工傷認定的申請時限為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或者被確診為職業病之日起的1年內。

配套規定

《工傷認定辦法》(2010年12月31日)

第4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按照前款規定應當向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根據屬地原則應當向用人單位所在地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

第5條 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按照本辦法第四條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職業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

第39條 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職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

第40條 勞動者享有下列職業衛生保護權利:

(一)獲得職業衛生教育、培訓;

(二)獲得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療、康復等職業病防治服務;

(三)了解工作場所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職業病防護措施;

(四)要求用人單位提供符合防治職業病要求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改善工作條件;

(五)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六)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

(七)參與用人單位職業衛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勞動者行使前款所列權利。因勞動者依法行使正當權利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其行為無效。

第41條 工會組織應當督促并協助用人單位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有權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依法代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安全衛生專項集體合同,與用人單位就勞動者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問題進行協調并督促解決。

工會組織對用人單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要求糾正;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時,有權要求采取防護措施,或者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采取強制性措施;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有權參與事故調查處理;發現危及勞動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時,有權向用人單位建議組織勞動者撤離危險現場,用人單位應當立即作出處理。

第42條 用人單位按照職業病防治要求,用于預防和治理職業病危害、工作場所衛生檢測、健康監護和職業衛生培訓等費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生產成本中據實列支。

第43條 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護管理措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44條 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病診斷,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內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名單。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二)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

(三)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儀器、設備;

(四)具有健全的職業病診斷質量管理制度。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拒絕勞動者進行職業病診斷的要求。

第45條 勞動者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

第46條 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職業病診斷、鑒定辦法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職業病傷殘等級的鑒定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47條 職業病診斷,應當綜合分析下列因素:

(一)病人的職業史;

(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三)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結果等。

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應當診斷為職業病。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在進行職業病診斷時,應當組織三名以上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集體診斷。

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應當由參與診斷的醫師共同簽署,并經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審核蓋章。

第48條 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的勞動者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和督促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勞動者和有關機構也應當提供與職業病診斷、鑒定有關的資料。

職業病診斷、鑒定機構需要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時,可以對工作場所進行現場調查,也可以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十日內組織現場調查。用人單位不得拒絕、阻撓。

第49條 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用人單位不提供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結合勞動者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和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并參考勞動者的自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供的日常監督檢查信息等,作出職業病診斷、鑒定結論。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有異議,或者因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解散、破產,無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提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對存在異議的資料或者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作出判定;有關部門應當配合。

第50條 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在確認勞動者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時,當事人對勞動關系、工種、工作崗位或者在崗時間有爭議的,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接到申請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并在三十日內作出裁決。

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主張有關的證據的,仲裁庭應當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

勞動者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用人單位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職業病診斷、鑒定程序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期間,勞動者的治療費用按照職業病待遇規定的途徑支付。

第51條 用人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發現職業病病人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確診為職業病的,用人單位還應當向所在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部門應當依法作出處理。

第52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職業病統計報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規定上報。

第53條 當事人對職業病診斷有異議的,可以向作出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鑒定。

職業病診斷爭議由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組織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

當事人對設區的市級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再鑒定。

第54條 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由相關專業的專家組成。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設立相關的專家庫,需要對職業病爭議作出診斷鑒定時,由當事人或者當事人委托有關衛生行政部門從專家庫中以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參加診斷鑒定委員會的專家。

職業病診斷鑒定委員會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職業病診斷、鑒定辦法進行職業病診斷鑒定,向當事人出具職業病診斷鑒定書。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04年11月1日)

四、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有權申請工傷認定的“工會組織”包括職工所在用人單位的工會組織以及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規定的各級工會組織。

五、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為職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職工所在單位是否同意(簽字、蓋章),不是必經程序。

六、條例第十七條第四款規定“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的,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這里用人單位承擔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的期間是指從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職業病確診之日起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止。

案例注釋

案例18: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楊慶峰訴無錫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行政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8年第1期)

裁判要旨: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第2款的規定,工傷認定申請時效應當從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算。這里的“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應當包括工傷事故導致的傷害結果實際發生之日。工傷事故發生時傷害結果尚未實際發生,工傷職工在傷害結果實際發生后一年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不屬于超過工傷認定申請時效的情形。

案例19:超過法定期限申請工傷認定的處理

原告溫某訴稱,原告是上海某高中英語教師,2005年10月,原告與單位同事因為工作問題見解不同發生矛盾。2005年12月27日,原告被診斷為心因性抑郁癥而病休。2006年8月22日,原告經醫生建議恢復正常工作。溫某重新上班幾天后再次病休至今。2008年1月,原告向被告上海市閘北勞動保障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被告以超過法定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決定。原告認為,原告患病后病情十分嚴重,期間還發生了原告母親去世,原告父親生病住院等變故,上述客觀原因阻礙了原告在法定期間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請求法院撤銷被告所作的不予受理決定。被告上海市閘北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辯稱,原告因抑郁癥離崗休息治療了一段時間后,2006年8月22日,醫院診斷原告可以開始正常工作。原告病情好轉后本可以申請工傷認定,但在法定期限屆滿前沒有及時提出申請。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決定合法,請求維持。

法院認為,職工所在單位未在法定期限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本案原告應當在被診斷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向被告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原告2006年8月22日經醫院診斷健康狀況穩定,可以恢復工作,此后原告有能力向被告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但是原告無正當理由未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申請,而原告所稱的母親去世、父親住院等事由并不構成阻礙原告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申請的正當理由,因此,被告所做的不予受理決定合法,法院判決予以維持。

工傷職工或者患有職業病的職工所在單位未在法定期限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可以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但是應當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提出申請。如果不遵守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法定期限,又沒有正當理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有權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案例20:未在法定期限為工傷職工申請工傷認定,應支付期間工傷待遇費用

原告增城市某紡織品有限公司訴稱,被告張某是原告公司的后車工人,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原告為被告辦理了工傷保險。2003年10月14日,被告在工作中被機器卷入壓傷。

原告認為,原告已經為被告參加了工傷保險,并為被告支付住院期間醫療費99398.5元、伙食費500元、出院后生活費3600元,不應當再向被告支付其他費用。被告張某辯稱,原告未在法定的期限內向有關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2005年4月26日,被告向增城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接到不予受理決定。后來被告被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參照《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準》鑒定為四級傷殘。要求原告支付評殘費和其他法定的工傷保險待遇。

法院認為,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被告在工作中受傷,原告未依法向勞動行政保障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導致被告無法獲得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又因為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進行勞動能力鑒定系以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作出工傷認定為前提的,由于原告未依法申請工傷認定,致使被告無法獲得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接受委托,參照《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準》對被告的傷殘情況作出相應的勞動能力鑒定,可以作為判決依據。被告在工作中受傷,原告未依法履行在法定期限內申請工傷認定的義務,導致被告無法獲得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并享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原告應當按照法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向被告支付相關的費用。

職工因公受傷,所在單位應在受傷之日起30日內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用人單位未在法定期限內申請工傷認定,在此期間發生的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八條 〔申請材料〕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后,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條文注釋

勞動合同是證明用人單位與職工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有力憑證,是主要的證明材料。對于現實中部分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把其他有關的材料作為實際用工已形成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如工資報酬的領取證明、同事的書面證明等。

出具普通事故傷害的醫療證明,沒有嚴格的法定程序,為了保證所提供的醫療診斷證明的真實性,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此外,醫師在出具有關工傷的醫療證明文件時必須簽名,并對證明的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配套規定

《勞動合同法》(2012年12月28日)

第7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第10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配套解讀

1.書面勞動合同簽訂在前,實際用工在后的,勞動關系自實際提供勞動之日起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后于書面勞動合同的簽訂日期,勞動關系建立日期之前的書面勞動合同只具有合同效力,如果合同一方違約,按照民事法律規定追究其違約責任。2.實際用工在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在后的,勞動關系早于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不受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影響。3.勞動者在實際提供勞動的同時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合同簽訂期、勞動關系建立期和實際提供勞動期三者是一致的。

為解決書面勞動合同簽訂率偏低的問題,勞動合同法規定了如下措施:第一,書面勞動合同是勞動合同唯一合法形式,不承認口頭勞動合同,達成口頭勞動合同的,視為尚未訂立勞動合同。注意,例外的是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第二,勞動關系一經建立,應該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三,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第四,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第五,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案例注釋

案例21:申請工傷認定時提交了法定的資料,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受理

原告韓某訴稱,原告自2008年2月19日在某舞鋼公司外餐部廚房做洗碗工。2008年4月11日,原告下班回家途中因發生交通事故造成頸椎骨折并截癱。韓某于2008年11月25日向舞鋼人勞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舞鋼人勞局作出了申請不予受理決定。原告認為,其與所在單位某舞鋼公司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原告在申請工傷認定時提供了法定申請資料,舞鋼人勞局應該受理工傷申請。被告舞鋼人勞局認為,某舞鋼公司與廖某訂立了聯營協議,某舞鋼公司提供場地,由廖某在某舞鋼公司外餐部負責經營,原告事實上是被廖某雇用,與某舞鋼公司不存在任何勞動合同關系,被告所作不予受理決定合法,應予維持。

法院認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申請人提交的工傷認定申請資料齊全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2008年11月25日,原告韓某向被告提出了工傷認定申請,提交了與某舞鋼公司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和醫療診斷證明,并填寫了工傷認定申請表,符合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條件,被告應當受理該申請。法院判決撤銷被告所作出的不予受理決定,并責令被告重新作出決定。

本案原告申請工傷認定時完整提供了法定的資料,被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工傷認定申請。至于原告與用人單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以及是否構成工傷,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根據事實和法律做出決定。

案例22:工傷認定需提供的材料(舒某訴西寧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不受理工傷認定案,〔2006〕北行初字第15號)

裁判要旨:(1)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提供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和醫療診斷證明。

(2)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資料不完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當場或者在1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

第十九條 〔事故調查及舉證責任〕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條文注釋

注意職工與單位對工傷認定存在爭議時,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拒不舉證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職工提供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結論。

配套規定

《工傷認定辦法》(2010年12月31日)

第9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可以根據需要對申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調查核實。

第10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核實,應當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共同進行,并出示執行公務的證件。

第11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在工傷認定中,可以進行以下調查核實工作:

(一)根據工作需要,進入有關單位和事故現場;

(二)依法查閱與工傷認定有關的資料,詢問有關人員并作出調查筆錄;

(三)記錄、錄音、錄像和復制與工傷認定有關的資料。

調查核實工作的證據收集參照行政訴訟證據收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12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協助。用人單位、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負責安排相關人員配合工作,據實提供情況和證明材料。

第13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進行工傷認定時,對申請人提供的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不再進行調查核實。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和格式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要求出具證據部門重新提供。

第14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統籌地區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進行調查核實。

第15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時,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守有關單位商業秘密以及個人隱私;

(二)為提供情況的有關人員保密。

案例注釋

案例23:用人單位未能提供職工非因工受傷的證據,職工被認定為工傷

原告重慶某科技有限公司訴稱,王某于2007年4月進入原告公司從事機械操作工作,但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2007年8月24日,王某在原告車間內上班操作機械時,右手被機器砸傷,后被診斷為右手重度壓砸傷。被告重慶市沙坪壩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接到王某的工傷認定申請后,在原告不知情并且缺乏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的情況下,做出了認定王某所受傷害為工傷的決定,該決定證據不足,程序違法,請求法院撤銷。被告重慶市沙坪壩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辯稱,被告依法受理王某的工傷認定申請后,經調查核實,依法行使職權,認定王某前述右手指所受傷害屬于工傷。被告所作工傷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有法律依據,應當維持。

法院認為,被告是依法進行工傷認定的行政機關,被告受理原告職工王某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符合法律的規定。被告收集的原告基本情況證明和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以及王某工友陶某、黃某等人的書面證言等證據,可以證明原告與王某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原告對以上證據的客觀真實性無異議。原告提供王某的診斷治療資料與王某工友的書面證言可以證明王某受傷的時間、程度和原因。勞動者認為是工傷,而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應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原告在行政程序中并未向被告提交王某非因工受傷的相關證據,因此,根據被告掌握的事實和證據,王某在原告公司工作場所內因從事原告安排工作而意外受傷,應認定為因工受傷。被告收集的工傷認定申請表及受傷職工身份證復印件、被告制作及送達的工傷認定舉證通知書,可以證明被告履行了受理、調查及告知等法定義務,被告作出的工傷認定符合法定程序。因此,被告所作的工傷認定決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法院判決予以維持。

職工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認為不是工傷,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本案中職工王某認為其所受傷害是工傷,而所在單位即本案原告認為不是工傷,由原告承擔王某不是工傷的舉證責任。因原告不能提供王某不構成工傷的證據,被告勞動行政部門根據已經掌握的事實,依法作出了將王某認定為工傷的決定,得到法院的支持。

第二十條 〔工傷認定的時限、回避〕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條文注釋

針對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工傷認定決定需要等待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結論的情況,本條例專門做了中止規定。比如,受到事故傷害的職工正在接受法院的審理,是否認定其故意犯罪,在這期間應當中止工傷認定,如果法院認定為不是故意犯罪或者無罪,就需重新啟動工傷認定程序。再如,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是不是職工本人的主要責任,應等待交通管理機關的認定,同樣應當中止工傷認定,如果結果是本人應當負主要責任,則不能認定為工傷,反之則應當認定為工傷。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包括部門領導、一般工作人員,無論是否與工傷認定工作直接相關,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親戚、同事、同學、老鄉等關系,可能影響公正作出工傷認定的,都需回避。

配套規定

《民法通則》(2009年8月27日)

第139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后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工傷認定辦法》(2010年12月31日)

第16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17條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拒不舉證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職工提供的證據或者調查取得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第18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出具《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

第19條 《認定工傷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用人單位全稱;

(二)職工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身份證號碼;

(三)受傷害部位、事故時間和診斷時間或職業病名稱、受傷害經過和核實情況、醫療救治的基本情況和診斷結論;

(四)認定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依據;

(五)不服認定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部門和時限;

(六)作出認定工傷或者視同工傷決定的時間。

《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用人單位全稱;

(二)職工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身份證號碼;

(三)不予認定工傷或者不視同工傷的依據;

(四)不服認定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部門和時限;

(五)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或者不視同工傷決定的時間。

《認定工傷決定書》和《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應當加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傷認定專用印章。

第20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21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于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第22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工傷認定決定作出之日起20日內,將《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送達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用人單位,并抄送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認定工傷決定書》和《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的送達參照民事法律有關送達的規定執行。

配套解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其他障礙”,訴訟時效中止:(一)權利被侵害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代理權、喪失行為能力;(二)繼承開始后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三)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無法主張權利;(四)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主張權利的客觀情形。

案例注釋

案例24: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6〕佛中法行終字第47號)

原告佛山市順德區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訴稱,被告丁某是原告公司的員工,在車間操作沖床過程中受傷,受傷后原告立即將丁某送到醫院治療并支付了醫療費用。后來被告丁某向原告提出高額賠償要求,并帶來老鄉聚眾鬧事,原告認為被告丁某是有意違反操作規定而受傷,目的是索取高額賠償,被告丁某受傷不符合工傷構成條件,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超越法定期限作出工傷認定決定,請求撤銷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作出的將丁某受傷認定為工傷的決定。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辯稱,被告丁某在工作時受傷被認定為工傷,該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法規正確,請求法院予以維持。另一被告丁某辯稱其受傷時不存在違章操作行為,也不是有意要受傷,請求維持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工傷認定決定。

法院認為,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傷作出的工傷認定行為有法律法規授權,是依法行使職權的行為。原告沒有提出充分的證據,反駁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的事實和證據,所以,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作出的工傷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對原告認為丁某是有意違反操作規定而受傷的主張,因為原告沒有提出證據證實,法院不予支持。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于2005年5月8日受理丁某的工傷認定申請,2005年6月27日作出《工傷認定書》,并于2005年6月27日、7月6日分別送達丁某和原告,符合法定的工傷認定程序和期限規定。因此,被告佛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作出的《工傷認定書》,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法院依法判決予以維持。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在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應當在法定期限內依法作出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人和職工所在單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连| 宁化县| 河北区| 健康| 连江县| 门头沟区| 会宁县| 康定县| 曲周县| 靖远县| 凌海市| 昭通市| 沁源县| 姜堰市| 神木县| 洪洞县| 拉孜县| 吐鲁番市| 湘潭县| 永善县| 罗江县| 海兴县| 五台县| 万州区| 金堂县| 闵行区| 霸州市| 原平市| 梅河口市| 调兵山市| 神池县| 揭阳市| 黑河市| 甘孜| 兴义市| 大石桥市| 南靖县| 乌鲁木齐县| 德钦县| 综艺|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