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前言(2)

由此看來,歐美經濟的走勢并非“干我底事”,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關于這點,湯因比在《歷史研究》的開頭,就尖銳地指出:“歐洲沒有一個民族國家,能夠獨立地說明自身的歷史問題。因此,應該把歷史現象放到更大的范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一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樣適用于考察一國的經濟問題。也正是因此,在本書的開始幾章,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國際經濟形勢的評估和判斷上。這對國內的讀者,或許有些不太習慣。

其實,這種情況早在100多年前的法國就曾出現過。1872年,馬克思在其主要面對法國讀者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里,曾寫道:“法國人總是急于追求結論,渴望知道一般原則同他們直接關心的問題的聯系。因此,我很擔心,他們會因為一開始就不能繼續讀下去而氣餒。這是一種不利,對此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讀者指出這一點,并提醒他們。”

就像馬克思一樣,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也別無他法,只能在此事先向各位說明這一點。我的目的就是通過這些討論,了解歐美國家的經濟現狀,掌握未來的經濟走勢以及由此而對中國造成的歷史性變動。

當然,將所有的問題一概地推給外部因素,顯然不足以解釋我們所面臨的情況。譬如,雖稱之為美債危機、歐債危機,可為什么中國的股價下跌得比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都要嚴重呢?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表明,中國的經濟問題不只是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它與中國自身也有著莫大的關聯。能否正確認識這一點,是把握問題的關鍵。

誠如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在《物種起源》中所闡明的,“變異必須在生物的本性,也就是內因,和條件外因共同的作用下才能進行,且是缺一不可的”。他認為“關于變異,生物本身的內因往往比條件外因更為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直接決定著生物變異的方向和性質”。這一現象不僅發生在生物界,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也是如此。

朱光耀和弗里德曼一致認為,我們的問題在于中國沒有內部經濟,要依靠歐洲和美國購買產品來維持生存。持有相近觀點的還有200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R.Krugman)。在紐約時報的一期專欄里,他這樣寫道:“誰為(中國)過剩的產品和服務買單?部分由國際市場消化。原因是,隨著消費份額所占經濟比重的持續下降,中國長期以來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貿易順差維系工業的正常發展。”

那么,對擁有近14億人口的中國而言,是什么導致了我們高度依賴出口而沒有與之對應的內部經濟呢?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乃至社會的未來,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我們知道,中國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形成所謂的“比較優勢”。這種發展戰略固然促成了過去30年特別是最近1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同時也為今天的中國積累了大量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我們高度依賴出口,而沒有產生與之對應的內部經濟。

中華民族有“未雨綢繆”的傳統,在沒有與之相匹配的養老、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的前提下,人們更趨向于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儲備,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國居民工資很低但儲蓄率卻高企。而這也決定了住房、教育、醫療支出及保障性儲蓄主導著國人消費、投資的結構及行為,國人的日常消費支出被壓縮。這種情況導致我們生產發展的內在張力被無形地耗損,產能不得不寄希望于國外的需求,惡性循環就此形成——在工資很低且缺乏社會保障的情況下,國內居民沒錢消費也不敢消費,政府與企業不得不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國外;高度依賴出口,產業結構必然會進一步畸形化,居民收入就無法實現快速增長——中國的發展不得不集中在投資和出口領域。

由此便產生了弗里德曼和克魯格曼所指稱的危機。但我們也需認識到,這種因素形成了我國所特有的二元結構,它導致了在中國既有日本式的富有,也存在著非洲式的落后。但正是這種矛盾性、二元性和極端性,決定了中國在應對未來的危機時,手中可動用的牌遠比當年的日本和今日的美國要多得多,因為我們還存在大量的改革空間,城市和鄉村的差異巨大,東西部發展極端失衡,國有民營的二元結構亦趨惡化;在中國廣闊的中西部地區,在廣闊的農村地區,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是開發過度,恰恰相反,而是嚴重不足……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在于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讓經濟的增長來得太容易了,這使人們喪失了創造性地改善國內制度生態的動力,也就無法為內部經濟的增長提供一套根本性的制度架構以及健全的管制生態。

長期的結果是,這種經濟結構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其占世界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這種結構對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亦是一種莫大的挑戰。

事實上,我們的財經官員對這一問題是有深刻認識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在其2011年的一篇工作論文里指出,導致中國經濟問題出現的根源“與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及圍繞此戰略長期形成的財政體制、收入分配體制、貿易體制、價格體制、匯率體制等因素有關”。簡言之,我們目前所采取的包括匯率、貨幣、收入分配等在內的一切相關政策都是為出口導向型戰略服務的。

既然知道問題的所在,為什么不肯改革呢?法國人讓“皮薩尼﹣費里(JeanPisani-Ferry)的觀點或許能給大家一定的啟示:“中國的經濟再平衡,以及投資和出口導向型增長方式的轉變,比預期要緩慢很多。此前的預期主要來自經濟判斷,但是,這一經濟判斷拗不過墨守成規的現實政治和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

對于那些既得利益集團而言,當前的這種格局是最好的,他們可以痛痛快快、舒舒服服、有吃有喝,過著美好生活。對于如此愜意的生活,他們自然不愿回到過去,同樣也不愿再前進一步?;氐竭^去,意味著得重新過那種朝不保夕、有上頓沒下頓的困苦日子;而繼續前進,意味著幸福生活就此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最需警惕的,不是拉美式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也不是改革的倒退。對現在而言,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被孫立平教授稱之為“轉型陷阱(TransitionTrap)”的陷阱。這種陷阱指的是,在改革和轉型過程中形成既得利益格局,而這種格局阻礙了進一步改革的可能。這些既得利益者就像“金發姑娘”,他們所需的就是維持現狀,就是將某些具有過渡性特征的體制因素定型化、制度化、合法化,以此來保障其利益最大化。

也正是這種體制因素決定了,今天的中國面臨著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如嚴重的房地產泡沫,但同時更面臨著如非洲窮國般等待發展的問題。這種國情的差異使中國與當年日本和今日美國面對的問題性質大為不同。對此,我們需進行辯證地認識,這些固然是問題,但何嘗又不是機遇呢?!

就經濟的增長,廣州大學教授陳潭博士最近將其細化和擴展為這樣一個模型:G=I[MPT]。在該模型中,G為經濟增長,I代表制度,M為市場,P為人口,T為技術。陳教授認為,發育完善的市場要素是經濟增長的核心,人口要素是重點,技術要素是關鍵,而穩定和良好的制度結構則是經濟增長的基礎。正如該模型所表明的,可以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有利要素有很多,譬如通過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以此來提升I;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以此來提高T;通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以此促進國內市場M。如果應對得當,任何一個要素處理得好都可以讓我們的經濟再次出現質的飛躍。

但是,如果我們的改革任由既得利益集團把持,那么中國的問題也將較之今日歐美的麻煩要大出不知多少倍。整個國家也將不再是現在的城鄉間的巨大差異,和東西部間失衡的矛盾,而是整個國家將沿著目前這條即存的二元結構的裂痕而被撕裂,國家也將徹底陷入混亂之中。那么,彼時的中國,其關鍵詞將不再是崛起,而是崩潰(collapse)。

本書的意圖正是在于幫助人們了解這些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通| 唐山市| 富阳市| 砚山县| 峡江县| 宜宾市| 永德县| 兴文县| 大新县| 林甸县| 衡水市| 陆良县| 垫江县| 万安县| 南郑县| 云和县| 安龙县| 磴口县| 华蓥市| 广安市| 定西市| 叶城县| 法库县| 栖霞市| 廊坊市| 兰坪| 皋兰县| 广河县| 星座| 大竹县| 河北省| 平安县| 永善县| 安福县| 永胜县| 广昌县| 呼图壁县| 荔波县| 突泉县| 康乐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