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的管教:將親子沖突變為合作的7種技巧
- (美)貝基·A.貝利
- 14209字
- 2021-05-13 17:19:20
自我控制的7種力量
自我控制的7種力量使你從關注責備轉到關注解決方法,從內疚轉到行動,從懲罰轉到教導,并且從推想轉到結果。自我控制的7種力量如下:
1.關注的力量: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更多什么;
2.愛的力量:看到彼此最好的一面;
3.接受的力量:此刻即是當下;
4.感知的力量:沒有你的允許,就沒有人能夠使你生氣;
5.意圖的力量:沖突是教導的好機會;
6.自由意志的力量:你唯一能改變的人就是你自己;
7.統一的力量:關注聯結而非嘗試“與眾不同”。
這7種力量會使你透過愛而非害怕來看人生。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將能夠達到真正的自我控制。正如你所見,7種力量之中的每一種后面都跟著一句宣言,以作提醒之用。請重復這些宣言,將你的心態從害怕和憤怒轉到愛。
一旦你的心中充滿了愛,你會自然而然地看到自己和孩子的自由意志。然后,你將能給予孩子充滿愛的指導。記住,充滿愛的指導是要幫助孩子盡可能地選擇合作。這是出于孩子的選擇,不是迫使孩子順從。
可惜的是,我們之中極少有人充分運用這7種力量來與孩子建立愛的關系。許多人可悲地徘徊在充滿愛的世界之外,由于控制他人未遂,我們放棄了與他人的聯系。改變這一現狀的時候到了。
本章會分別討論這7種力量,愛在其中貫穿終始。愛無法被分割,因此在這7種極為重要的力量之間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但是,從實踐的角度而言,一次只關注其一比較好。當你將自我控制的7種力量背后的信念完全內化之后,你會換一種心態。這種心態是你運用7種基本管教技巧(你將在后面的章節中學到)的基礎。進而,這7種基本技巧會使你能夠處理與孩子之間的任何沖突。
慢慢地消化這一部分,并做好練習。多年來,我避免讓自己面對這種挑戰,期待某種魔力能使一切都好起來。最終,當我發現這種魔力時,我才明白它就在自己身上。
關注的力量: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更多什么
接下來我要描述兩個例子。
情景:家長下班回家后發現孩子在活動室里玩,廚房的水槽里堆著沒洗的盤子。
家長甲看到亂糟糟的廚房,開始教訓說:“誰把這些盤子放在這里的?把盤子放進洗碗機里很難嗎?為什么所有家里的事情都要我來動手?我不喜歡回家看到家里一團糟。當我是仆人嗎?”
家長乙看到孩子們在玩,她擁抱孩子們。看到沒洗的盤子時,她說:“杰西卡,這星期是你洗盤子。把盤子沖洗一下,然后放到洗碗機里。”
怒氣沖沖的家長甲選擇關注什么是錯的,平心靜氣的家長乙關注的是孩子們的喜悅。她對沒洗的盤子的反應很簡單:她關注解決問題所需的行動。你想要當哪一種家長呢?你想要關注的是什么呢?是關注錯誤,還是解決的方法?每個時刻都會出現這兩種選擇,決定權在你的手中。
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更多的什么。
在你能讓孩子在某個情景下按照你所期望的去做之前,你自己必須先清楚地確定你希望發生什么。我們經常關注不希望孩子做的,希望其停止做的,或者不允許其做的事情,而不是我們想要孩子做的事情。下面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呢?“別哭哭啼啼的了。”“別打了。”“別纏著我了。”
學著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的結果上,這會帶給你無窮的力量。或許,這是你為了能與孩子們(以及其他成年人)平和地生活在一起,還有發現生活中的喜悅所要學的最重要一點。關注你想要的——這是你將在本書中學到的所有技巧的基石。因為關注你想要的會創造機會,從而孕育出改變。
許多人嘗試過改變自己的行為,卻未能成功。新年決心就是絕佳的例子。“我要戒煙”“……少吃垃圾食品”,還有“……減少工作的時間”都是常見的新年決心。通常,人們在堅持幾個星期之后就會變回老樣子。為什么呢?
其主要原因是,我們在嘗試通過關注不想做的事情來改變行為。如果我對你說“不要想象一只紫色的鱷魚”,那么你的腦海中會出現什么呢?
或者,當你照看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時,你對她說“不要碰臺燈”,那么她會做什么呢?她會看看你,再看看臺燈,用手指向臺燈,去摸臺燈,然后回頭看看你——通常臉上還會掛著大大的笑容。她的大腦聽到的是“碰臺燈去”,因此她才會驕傲地回頭看著你,仿佛在說:“嗨!我做到了!我碰到臺燈了!”接著,你大喊“我告訴你什么來著”,然后把她的小手撥開。這時想象一下她有多么困惑吧。難怪我們都需要治療。
與之相反,你可以重新引導她,關注你想要發生的事情。當她看到臺燈時,你可以說:“看到這盞漂亮的臺燈了嗎?把你的手給我,我告訴你怎么摸易碎、精巧的東西。”或者,你不想要教她怎么摸臺燈,你可以說:“你看到這盞漂亮的臺燈了。現在,我們來看看這輛卡車吧。我要把它推過去了哦。嗖!”然后把小卡車推向孩子。從你選擇的替代方式中獲得快樂——因為孩子和我們一樣,會對熱情產生反應。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或許會在一個消極的命令(“不要打”)和一個積極的替代選擇(“用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之間建立關聯。五六歲以下的兒童則無法做出這類概念上的跳躍。
關注你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其實會使你身體的化學物質對抗你的意志力,從根本上削弱你成功的機會。比如說你想要少攝入一些甜食,你可能會對自己說:“到此為止了,我不吃甜食了,至少在晚上7點之后不吃了。”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你所關注的是甜食。你的大腦聽到的是“甜食”這個詞,而且無論你是否相信,大腦中調節身體化學物質的區域(下丘腦)會為糖分涌入身體提前做好調整。你的血糖會下降,胰島素水平會發生改變,來期待甘美甜食的到來。
所以,這就是你的飲食調整,你的大腦關注的是不再吃甜食,身體的化學物質卻在催促你沖向最近的自動販賣機。一個星期開始了,一天兩天慢慢挨過去了,昏昏欲睡的感覺卻越來越強烈。最終,要想讓你的腎上腺素再次大量分泌,你可能會變得自以為是并且開始給周遭的朋友們上課,給他們講解糖的危害。到了一個星期快要結束的時候,你很可能感到疲憊不堪,你告訴自己說:“我這一星期都做得很好。我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時,一塊熱乎乎的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出現了,正中下懷。在滿滿的懊悔之中你再次發誓不碰甜食。第二天,你的血糖直線下降,新一輪否認跟著瘋狂的破戒即將拉開序幕。
這些與孩子、管教以及愛的指導有什么關聯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請看下面的情景,并明確3種情景中的家長各自關注的是什么。
情景1:“羅比,你為什么打凱爾西?要是別人打你,你會高興嗎?打人很疼的。回你的房間去,想想你的行為。然后回來,乖乖的。”
家長關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2:“克里斯特爾,你不能和媽媽爸爸一起睡覺。”
家長關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3:想一想最近一次你管教孩子的情景。
你所關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情景1之中,家長關注的是打。在情景2之中,家長關注的是和媽媽爸爸一起睡覺。在你回憶的情景之中,你所關注的是什么呢?記住,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更多什么。
這個星期,把注意力集中在出現你告訴自己不要做或者你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的那些情況。然后有意識地開始通過關注要做什么和你希望發生什么,把注意力重新導向。在你生活的每個方面都要這樣做——你選擇所吃的食物或者要租的視頻節目,或者你希望另一半做出的行為。記住這一放之四海皆準的原則: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更多什么。如果你關注的是阻止孩子晚上和你一起睡覺,你會創造更多對抗的機會。如果你關注的是讓孩子待在自己的床上,那么你會創造一個改變的機會。
你可能會想,我想我大多數時候確實告訴他們要做什么了。第二個原則可以幫助你認識到,事實上你對自己不想要的事物的關注比對自己想要的事物的關注更為頻繁。第二個原則是:當你心煩氣躁的時候,你必定關注的是你不想要的事物。想一想最近一次你感到心煩氣躁時的情況。努力回想一下當時的情況。在你腦海之中重新創造當時的情景,我敢肯定你會意識到你那時關注的是你不想要的事物,你非常想要某人停止做某事。為了關注你想要的事物,你必須處于自我控制的平靜狀態之中。
當你感到心煩氣躁的時候,你必定關注的是你不想要的事物。
當我與家長們討論關注的力量時,他們聽我講,開懷大笑,并且仿佛能真的有所共鳴似的點頭。然而,每一次當我講解完這一力量之后,有家長問我:“你講的這些怎么才能幫助我讓兩歲的孩子不再打5歲的孩子呢?”我再一次引導他們對自己的關注點有所意識,我說:“想想你希望兩歲的孩子做什么?”他們通常會回答:“不再打人。”我們很多人都會關注不想要的結果,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我繼續引導他們完成這一過程。我會問道:“你想要自己兩歲的孩子用什么技能來獲得較大孩子的注意呢?你想要她叫他的名字,或者告訴他來一起玩嗎?”
當你告訴孩子你想要什么時,要具體并且堅決。
關注你想要孩子做出的具體行為。關注你想要她停止的行為就像是你去地毯店,然后對售貨員說“我想要換掉我的地毯”。售貨員問你需要多大面積的地毯,你會如何回答,“我不希望回家后發現地毯不夠大”嗎?這聽起來荒唐可笑,但這就是我們每天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的做法。當你告訴孩子你想要什么的時候,要清楚明了。當你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具體并且堅決。
我們都有心煩氣躁的時候。你的目標是在你心煩氣躁的時候重新獲得自我控制,并且要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之前做到這一點。你必須首先管教好自己,然后才是管教孩子。因此,這個星期我們要做的是我稱之為“轉變”的練習。轉變是一次大徹大悟,是把你的焦點從你不想要的事物轉向你想要的事物。當你感到出離憤怒的時候,停下來,深吸一口氣,然后和自己說說話。你可能會和自己說:“我心思煩亂。如果我心煩氣躁,那么我所關注的肯定是我不想要的事物。我希望生活中出現更多這樣的事物嗎?”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把頭腦轉向你想要的事物上,并平心靜氣地處理事情。如果你的回答是響徹屋頂的一聲“我才不在乎!”,那么請便吧,發瘋好了,不過請記得事后原諒自己。
按照以下步驟來練習關注的力量:
·有意識地留意你關注的是什么。你關注的是你想要出現的事物,還是你不想要出現的事物?
·當你心煩氣躁的時候,記住要“轉變”。告訴你自己:“如果我心煩氣躁,那么我所關注的肯定是我不想要的事物。我希望生活中出現更多這樣的事物嗎?”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深吸一口氣,然后告訴孩子,你想要他做什么以及為什么。
·至少每天提醒自己5次“我關注什么,我就會得到更多什么”。在你早上醒來的時候,用餐的時候,上床睡覺的時候,以及當你感到心煩氣躁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一點。
愛的力量:看到彼此最好的部分
想想你在參加鄰居們舉行的迎新聚會,你是這個街區初來乍到的新人。你走進房間,尋思著其他賓客會如何看你。如果他們以貌取人,憑衣著外貌判斷你是否及格,你會有何感覺呢?可能你會感到坐立不安,渾身不自在。
在腦海中轉換一下場景。假裝你參加一場聚會,你相信聚會中的每個人都熱情歡迎你的到來。你又會有何感覺呢?或許你感到十分高興。現實生活中,誰決定你怎么想他人對你的看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讓人振奮。由你決定!你設定你怎么想他人對你的看法。你能夠決定他們發現你這個人“挺好”,然后感覺良好;你可以決定他們認為你“不怎么好”,然后感覺不佳。一個決定會種下平和的種子,另一個則會種下沖突的種子,選擇權在你的手中。
你給他人的感覺,你自己也會有切身體驗。這是一個指導原則,應該銘記在心。另一個看待此事的角度是,你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會作用在你自己身上,加強你所看到的那些。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把書放下一會兒,想想一個你愛的人,靜靜地全心全意地祝福那個人一切都好。如果想不起誰來,那么可以靜心片刻,感激人生的某個方面:你的家、健康、工作或者別的方面。現在,留意一下你有何感覺。如果我們祝福他人安好,那么我們可能會內心充滿舒心的溫暖。如果我們感激他人,那么我們自己也可能會有感恩和幸福的感覺。
如果你給予他人愛和感激,那么你會感到溫暖和幸福。
當我們看世界,并且關注存在的錯誤時,會產生同樣的映像。家長回到家里,關注的是沒洗的盤子,無意識地選擇了不佳的感覺。這是一個悖論,卻又千真萬確:你的自尊并非來自其他人對你的看法,而是你如何看待他人。如果你選擇看缺失的、不夠好的部分,那么你不僅熄滅了改變的可能性,而且摧毀了自我價值感。在無力感的籠罩之中,你感到不安,首先責怪的是他人。
當你在懼怕中推進生活的時候,你其實在腦中安裝了“按鈕”,之后當你的孩子觸怒你的時候,你感到他觸碰了那個“按鈕”而責備他。你假定孩子使性子是要讓你不好過,或者就是壞心眼。你看到出于壞心而有意做出的行為,而非無辜的錯誤。或者,你可以假設孩子的內心受到了傷害,需要愛,或者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是因為缺乏得到所想要事物的技能。再一次,選擇權在你的手中。如果你選擇歸因于正面意圖,那么你會感到內心平和,并且可以用這種內在的穩定感來做出回應。如果你選擇歸因于負面意圖,那么你會感到自己能力不足,并且在處理沖突時缺乏耐心。
數年之前,一個男孩和他的狗——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犬在佛羅里達的奧卡拉國家森林中走失了。所幸的是,他們第二天就被找到了。電視新聞記者宣稱這只狗一直和男孩待在一起,讓他保持溫暖。讓我好奇的是,到底是誰采訪了那只狗。不久之后,許多父母希望自己家也有一只這樣的狗來保護孩子,因此黑色拉布拉多幼犬在佛羅里達的購買量直線上升。如果我們要在人們的腦中植入意圖,那么為什么我們不植入一些高尚的意圖呢?我們為了一只狗就這樣做了。
我們給予他人什么,就會帶給自己什么。
愛會看到人們身上最好的部分。一心要在孩子身上發現錯誤,意味著你不愿意改變自己。當你信任他人懷有良好的意圖時,你過得好的日子會比過得不好的日子多很多,而且你將保持良好的自尊感。你還會為孩子們指出他們自己和他人身上最好的那些部分。這其中可是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呢!
愛會看到人們身上最好的部分,其中也包括孩子們。
按照以下各個步驟練習愛的力量:
·給予他人美好的祝愿。在你開車、排隊或者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時,你可以默默地從心底祝福他人。留意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有何感覺。
·當你或者其他人犯錯誤的時候,將其歸因于正面目的。不要用“我無法相信我竟然忘了去洗衣店取衣服”來責備自己,而要重新構建你的想法。比如,“我想趕在孩子下校車之前回到家里迎接他們,所以忘記了取衣服的事情。我明天會去取的。”當有一輛車從你的前面突然開出的時候,克制住不要大吼“你這個愚蠢的白癡!”重新構建一次。比如,“天啊!他是在趕時間吧。”愛會看到人們身上最好的部分,這需要你親身實踐。
·對自己確認:“我給予他人什么,就會帶給自己什么。”每天對自己重復這句話5次,這樣做至少1個星期。把這句話抄下來,貼在冰箱上,以作提醒。
接受的力量:此刻即是當下
為了改變某事,就必須抗拒它,我們被設定成了這一想法的信徒。當事情的發展與我們所認為應該的情況不符,與我們的信念相悖時,我們會自動地想要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通常我們會聲稱這件事情或者這個問題本來不應該發生。“這本來不應該發生,人們不應該那樣做。”當我們說出這話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此刻不如預期,此刻本應更好,而且我們本應更好——如果事情能夠按照我們喜歡的方式發展就好了。知道什么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這是責任重于泰山的事情。當然,在判定此刻不如預期的時候,我們也強化了個人有所欠缺的感覺。
你無法否定某一時刻,說那不如預期,卻不抨擊出現在那一時刻的人。大聲喊“你應該在哪里?你應該正在做什么?你應該打她嗎?”這些都是對孩子的抨擊。這樣的問題隱含的意思是:“你這個笨蛋,你難道不知道自己應該在什么地方或者你應該做什么嗎?”家長在否定麻煩出現的時刻時使用的其他表達方式有“在這個家里我們不說那樣的話”或者“在這個家里我們不跑來跑去的”——在孩子罵人或者亂跑后說的話。一個中立的觀察者可能會補充說“是的,我聽到他們罵人了”或者“看到他們亂跑了”。當你否定一個時刻的時候,你否定了涉及其中的孩子。許許多多成年人在充斥著這種貶低信息的氛圍中長大。我稱其為“愚蠢的信息”,因為它讓我們感到無藥可救的愚蠢。我們在過于進取、努力做到完美、責怪自己或者他人、飲食過度或者過少之中,都在與那種感覺爭斗不息,這一表單中的條目還有很多。
抗爭不會引發改變——它只會種下沖突的種子。改變只會在接受中產生。一旦你能夠接受當下,并且承認當下的現實,你就有了做出是要保持現狀還是要變得更好的選擇的力量。想象走在人行道上,你看到一輛車在人行道上駛了過來。你可以繼續向前走,說“這輛車不應該在人行道上行駛”,也可以接受車就在人行道上的這一事實,躲開以免被車撞到。選擇權在你的手中。
接受意味著認識到人、事、物的現狀就是如此。每一個時刻即是當下。接受并不意味著我們認同此刻的情況,只表示我們認識到了某個時刻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每個時刻即是當下,因為整個宇宙就是它所呈現出的那樣。當你與此刻對抗,說“你不應該感到餓,你剛剛吃過了”,那么你是在與宇宙對抗。難怪你會感到疲憊不堪!
無論你接受與否,當下都將是如此。事實就是你的孩子沒有穿好衣服,房間沒有打掃干凈,澡也沒洗。與其生氣并且盯住問題不放,不如選擇接受現實。接受能使你對孩子做出回應,創造你更喜歡的時刻。責任是做出回應的能力。
在這一個星期中,練習在每一個時刻活在當下。與其在你本應該或者你需要如何之中讓自己筋疲力盡,還不如練習活在當下。如果你正在洗盤子,感覺流水,留意一下洗潔精的顏色,感受鋼絲球對盤子的按壓。如果你正在與孩子散步,感受她溫暖的小手在你手中的感覺,感覺她柔嫩的皮膚,聽她響亮的童音。今晚,當你把孩子放上床的時候,嘗試一種新的睡前儀式。摸摸她的眉毛,在你摸到她的眉毛的時候說:“我要和你的眉毛說晚安了。”用同樣的方式和她的耳朵、額頭、頭發、肩膀、手臂、腿和腳丫道晚安。認真看你的孩子,認真撫摸她。在與你的另一半相處時,也用同樣的方式。你會從中得到很多樂趣。在你度過的一天中,練習觀察樹木、云朵、鳥雀。將你的注意力從判定事物的美丑好壞轉向僅僅留意其當下的樣子。如果你感到心煩氣躁,那么深吸一口氣,提醒自己:“此刻即是當下”。在每一個時刻,放松,然后做出回應。
當你與現狀抗爭的時候,你會感到心煩氣躁。記住,當你心煩氣躁的時候,你是在關注你不想要的事物。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更多什么。關注不如預期的事物,你會感到自己也做得不如預期。當你感到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出于內心的不安,你可能會指責他人。為了避免這一陷阱,你可以內化接受的力量。
按照以下各個步驟練習接受的力量:
·在所留意的事物中練習讓自己活在當下。通過描述你看到的事物給自己聽來練習,別加入自己的主觀判定。
·在你的睡前常規中加入“晚安儀式”。
·如果你因為事情沒有按照你認為應該的方式發展而開始感到心煩氣躁,那么深吸一口氣,然后確定地告訴自己:“此刻即是當下,我能夠放松”。
感知的力量:未經你允許,沒有人能夠迫使你生氣
“看你讓我做了什么。”“別逼我讓你去面壁思過。”“你要把我逼瘋了。”你曾經聽到自己說出類似的話嗎?當你說出這些怒氣沖沖的話時,你向孩子傳遞的信息是孩子要為你生氣負責。當你將自己的情緒交由他人控制的時候,你就讓他人控制了你。如果你認為排長隊讓你發瘋,那么你就把你的力量交給了一條長隊。如果你認為你的另一半逼你求助于酒精,那么你就把自己的力量交給了你的另一半。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逼你對著她們大吼大叫,那么你就讓她們控制了你。
相對而言,你是不是更想自己掌控人生呢?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做好承認你在心煩氣躁的準備。假設你和我在約會,我給你帶了玫瑰花來。當你打開門,看到我手中拿著一束花的時候,你可能會為我的好意而感到驚喜。如果你有這樣的感知,那么你或許在收到花束的時候感受到喜悅。如果我第二天晚上又帶了一束花來呢?這一次,你可能會想:“這些花是要做什么用的?我的生日不是今天。”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你可能就不再感到喜悅了,而是生出疑慮。是這些花讓你感到喜悅或者疑慮嗎?是我讓你感到喜悅或者疑慮嗎?還是你對我和這些花的想法引發了這些情緒呢?不是我,也不是花,是你的想法創造出了你的情緒。
我們每一個人的腦海中都有一幅世界應該如何運轉的圖畫。我們對這幅圖畫之中的某些方面有所意識,對另外一些方面則毫無意識。你期待一所好學校應該如何構成?你認為幸福婚姻的理想狀況是什么樣的?你想象中的美好早晨是什么樣的?所有這些或許在你的腦海中已有畫面,但你沒有經常有意識地想到它們。你對“好孩子”應該有什么樣的行為也早已有了藍圖。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的本相,而是經過“我們認為世界應該如何”的濾鏡過濾之后的樣子。這個濾鏡改變我們看到的一切。當孩子的學校或者你的另一半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時,你變得心煩氣躁,因為世界沒有按照你想的那樣發展。
似乎不可思議,但是當你從剛學步的孩子手中拿走記號筆,不讓她在起居室的墻上涂涂畫畫的時候,她大發脾氣的原因與前例的原因并無二致。對剛學步的孩子來說,涂涂畫畫是應該的。對你來說,在墻上涂涂畫畫是不應該的。因此,你們兩個都不高興了,導致這一結果是因為你們都對這個世界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運轉而感到無能為力。這是由對方引發的,但是對方并非事情的起因。不高興是內心的活動。你生氣的原因從來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原因。
你生氣的原因從來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原因。
當你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你可能會埋怨別人。你想通過指責來讓他人感受他帶給你的不快。這是一種攻擊,它不會帶來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你在嘗試讓他人覺得應該對你的不快負責的時候,創造了危險。你感到不快暗示著這一情況在你的感知中是一次攻擊。問問你自己:“是否有其他看待此事或者此人的方式?”如果你決定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那么你對自己和你的家庭都會大有幫助。
在這個星期之中,當你感到心煩氣躁的時候,承認你自己有這樣的情緒。你需要情緒,它們是指引你人生之路的導航儀。如果你的情感創造出一種平和感,那么你的世界觀就滿是愛。如果你的內心創造出一種不安,那么你就會從愛轉向害怕。如果你心煩氣躁,那么你在對抗當下的現狀:你關注的是你不想要的,將他人的所作所為歸因于負面的動機,或者因自己的不快而指責他人。記住關注的力量:你關注什么,就會得到更多什么。
在這個星期之中,問問你自己:“我想要承認我心煩氣躁,并且保持自我控制,還是想要把我的力量拱手讓人,然后指責他人奪走了它?”選擇權在你的手中,而且一直都在你的手中,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使用這一權力。要承認自己的情感,比如“我感到心煩氣躁(生氣、悲傷等),這沒關系。我很安全,我能夠處理好。”
按照以下各個步驟練習感知的力量:
·留意你的想法如何創造了你的感覺。如果你感到氣憤、悲傷或者焦慮,檢查你在想什么,你的想法指向何方。
·留意在你的言談之中,你指責他人的頻率高低。仔細留意任何用到“逼我”這樣字眼的話。留意你剝奪自己權力的頻率,你使用的語言可能是“別逼我”或者“是你逼我的”。用“我要做的是____”代替“別逼我”這樣的話。例如,不要說“別逼我停車”,而是說“我現在要做的是把車停到路邊,直到你們兩個系上安全帶”。
·當你心煩氣躁的時候,告訴自己“我感到很氣憤,這沒關系”或者“我感到十分焦慮,這不要緊”。
·與自己確認一遍,“當我讓別人控制我的感情時,我就等于讓別人掌控了我”,然后收回你的控制權。經常問自己:“我的力量在哪里?”
意圖的力量:沖突是教導的好機會
你將沖突看成壞事嗎?大多數人持此觀點。他們將沖突看成破壞性的,并且是一個要避免的問題。許多家長還在“不服從”與“不尊敬”之間畫上了等號。這樣的家長認為不遵從家長意愿的孩子就是不尊重家長。在他們的眼中亂糟糟的房間似乎是孩子不聽話的結果,而不是孩子被玩具或者朋友分散了注意力的結果。這樣的家長可能將孩子拒絕洗澡視為反抗行為,而不會理解孩子只是更想玩而已。
作為一個家長,當你將“不服從”視同于“不尊敬”的時候,你會在孩子的行為和你的能力之間扯上關系。雖然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合理,但是你對此的信念會導致你迅速失去控制,尤其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做出不服從的行為。當你說不買玩具的時候,孩子在商店里大發過脾氣嗎?如果你把孩子使性子看成是想要讓你蒙羞,那么你會采用一種方式來處理此事。然而,如果你把這看成是孩子在眾多誘惑中過于興奮,那么你就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此事了。將“不服從”視同“不尊敬”的成年人忘記了孩子還沒有成年人那樣全部的情緒和智力能力。剛學步的孩子說“不”是有原因的。他們剛開始將自己與你區分開來。7歲的孩子對成年人的要求充耳不聞也是有原因的。他們的整個關注點都是向內的,因為他們在集中精力于弄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家長易于把孩子的自我專注看成針對家長的,但是事實上這只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必要部分而已。
我們仍堅信如果自己完美全能,我們的家中就不會有絲毫沖突,孩子就會是順從聽話的模范生——我們說什么孩子都聽從,我們說什么時間去做孩子都照做,而且還是高高興興地去做。然而,你真的想要一個對他人完全言聽計從的孩子嗎?這樣的孩子會缺乏創造性,無法自己思考,對一切事情都毫不反對。想象一下,一個這樣的少年游蕩在街頭會發生什么事情。
如果你認為沖突是壞事,那么當沖突發生的時候你會準備好去抓“壞人”(“誰挑起了這事?”)。你要找的是肇事者,這樣就能確定誰必須因為讓你生氣而遭殃了。你絕不會懲罰無辜者,除非你被孩子們的爭吵弄煩了,無法確定誰是“壞人”。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把兩個孩子都當作是麻煩的始作俑者。“夠了!”你可能會大聲喊道。“你們兩個都回房間里!我不管是誰先挑起的,出于什么原因。”
當你將沖突看成壞事的時候,你尋找的是靈丹妙藥——某種全效的管教技巧,來把沖突從你的家里趕走,永不再現。你可能會收買孩子,讓他們聽話,你也可能懇求孩子并與他們討價還價。在另一些壓力重重的時候,你可能會大叫以發泄情緒,或者和孩子講道理,努力做到通情達理。在某些時候,大多數家長會取消孩子的特權。為了避免更嚴厲的措施,你甚至可能讓自己去冷靜一會兒。
我們假裝自己能夠消除沖突,然而沖突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歡迎沖突。一只蟲子從泥土中爬了出來,卻被鳥兒叼走。對于這只蟲子來說,這是糟糕的一天。然而,從更寬廣的角度看,這只蟲子的遭遇在大自然中是必不可缺的一個部分。
沖突在人際關系中也有正面作用。通過沖突,我們學會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建立起健康的分界線。沖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理應歡迎沖突而非千方百計地消除沖突。
每一次沖突都是一個教導的機會。
從這一刻開始,改變你對沖突的看法,并且改變你與沖突的關系。當沖突發生的時候,深吸一口氣,說:“這是一個教與學的機會。”然后,你可以逐步教導孩子。如果孩子無視你,沖突仍未化解,那么告訴自己,“這是另一個教孩子的機會,”然后再試一次。如果你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仍然無法化解沖突,我建議你徹底退出此事。深吸一口氣,鞠一躬,然后說:“謝謝你今天給我帶來的這些教導的機會。”覺察到這一尊敬時刻之后,你可以帶著對人生中許多復雜性的全新欣賞態度重新處理此事。
每一次沖突都為你提供了一個選擇。你可以選擇將沖突看成一次教導的機會,也可以將其看成一次責備和懲罰的機會。如果你準備懲罰“壞人”,那么你會摧毀你的自尊和孩子的自尊。如果你將沖突看成教導的機會,那么你會增強你的自尊,并且使你的孩子能維護他們的價值感。這樣做對孩子的未來也有好處。將來當沖突出現的時候,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處理沖突的可能性將提高。
按照以下各個步驟練習意圖的力量:
·無論沖突何時出現,深吸一口氣并且確定地對自己說:“沖突是教導和學習的機會。”
·自問:“我在這種情況下的意圖是什么?”你的意圖是讓孩子感覺糟糕,還是幫助她取得成功?你的意圖是教導還是懲罰?
·把注意力集中在應對沖突上,而非消除沖突。問一下自己:“我是要責備還是要找到解決辦法?”責備是為了防止以后再發生沖突,找到解決辦法是為了教會如何應對以后的沖突。
自由意志的力量:你唯一可以使之改變的人是你自己
我發現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意志是很難的事情。我一直在犯同樣的兩個錯誤。第一個是我總是想象他人會讓我對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做出一些選擇。在我的言談中你會聽到這一點。我聽到自己說“我不得不去鍛煉身體”或者“我應該給薩拉打電話”。但是,我并非不得已而為之,我有別的選擇。我本可以簡單地說“我要去鍛煉身體”或者“我要給薩拉打電話”。我的第二個錯誤是,相信我能夠使其他人選擇我想要他們做出的行為。
這些錯誤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我相信人們能夠使我做出某種行為,那么可以合理地假設我能夠使他人做出某種行為。然而,這兩種想法都錯了。但這兩種想法仍為大眾所信奉,而且在人際關系和管教子女中引起了巨大的麻煩。
“成年人能夠決定孩子的想法,使孩子做出改變”的信念如空氣般普遍存在。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迫使孩子言行規矩是父母的責任。這些人更堅信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是家長失職,而且一定是家長能力不足。這些想法在我們之中世代相傳。似乎沒有人質疑過這些錯誤又有害的假定。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這些信念。我們可以強迫孩子怎么想,或者如何行為嗎?無論年齡大小,我們能夠迫使他人做出自己不認同的事情嗎?逼迫拒絕做作業的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這可能嗎?讓他人違背其意志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實上,達成這一點的唯一方式是依靠強制的力量。我們的強制手段教給孩子的是用強制的力量支配他人合情合理。我們通過強制的力量剝奪他人的選擇權,進而剝奪他們的自尊和做出承諾的能力。
意識到你認為他人在迫使你做某事的頻率,通過這樣做你能練習自由意志的力量。是嬰兒的哭聲半夜將你吵醒,還是你自己選擇了生育孩子呢?留意你使用“我不得不”和“應該”這些詞的頻率。如果你聽到自己說“我應該去買一些牛奶”,那么改變一下方式,說“我可以去買一些牛奶”。然后,你決定是否要去買牛奶。一旦你將“應該”改為“可以”,你會更樂意幫助孩子做出對你們雙方來說都更易于接受的決定。
按照以下各個步驟練習自由意志的力量:
·如果你發現自己說,“我怎么做才能迫使我的孩子做_____?”那么改問:“我怎么做才能幫助我的孩子更有可能選擇做_____?”
·在用“應該”的時候改為用“可以”,然后做出選擇。
·練習允許他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克制想要嘗試迫使他人高興或者讓他人相信你能處理好一切的沖動。
統一的力量:關注聯結而非嘗試與眾不同
多年前,安德魯颶風給邁阿密帶來了嚴重的災難。整個邁阿密州籌集資源,以支持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恢復階段,由于自發性的人口重新分布,邁阿密的交通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從某種方式上說,交通阻塞變得充滿了友好的氣氛。司機態度和藹地讓其他車輛改變車道。大家都在照顧彼此。然而隨著危機過去,汽車開始鳴笛,并道再次成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正常行駛——腦子里考慮的主要是自己。
差不多與此同時,奧蘭多魔術隊打進了NBA總決賽。奧蘭多團結一致,人們聯合起來支持魔術隊,希望能擊敗芝加哥公牛隊。建筑物和車輛上貼滿了印有魔術隊標志的汽車保險杠貼紙。有了這個共同目標,辦事員們愉快親切,陌生人也能閑談。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共同威脅的刺激(一個是邁阿密的颶風,另一個是公牛隊vs.魔術隊)促成了團結。如果威脅因素是唯一有效的融合劑,那么為了團結一心,家庭中需要持久的危機,或者無所不在的“害群之馬”。幸好,感謝上蒼,威脅并不是唯一的融合劑。
安全感(也就是沒有絲毫威脅)也可以產生團結。它可以出自完全的信任以及與另一個人共有的脆弱性。它來自放棄彼此之間的比較,來自選擇建立在平等感上的聯系。我們都需要有歸屬感,也需要感到自己與比我們本身更有意義的事物相聯結,而且進一步感到我們對萬物有些微貢獻。我們想要感到有價值,并且與外界相通。統一的力量是我們彼此聯結的感覺,而且與此同時,各自做出獨一無二的貢獻。當我們真正地與自己之外的某物或者某人聯結的時候,我們就變成了懂得關愛、有憐憫心并且自律的人。萬物合一也就萬事無爭了。這種力量是所有其他力量的真正發源地,包含了所有其他力量。
問一下你自己:“我想要與眾不同(即‘正確’),還是想要與人聯結?”
我們怎么做才能通過愛和統一而不是通過害怕和識別共同的敵人來與孩子聯結,以此養育他們成人呢?要想使用統一的力量,我們必須放棄要與眾不同的需要。這一點與美國文化把與眾不同放在首要位置背道而馳。要想與眾不同,你必須穿某種衣服,體重在某個范圍內,或者在經濟上達到某種水平。我們將我們與眾不同的感覺建立在了對比之上,通過比較我們讓自己確信有些人缺乏我們擁有的東西。如果與眾不同對你來說十分重要,那么你會一直評判自己,看自己比別人更好一些還是略遜一些。有這種評判,平等感和真正的聯結就不可能實現。在任何時候,問你自己:“我想要與眾不同,還是想要與人聯結?”
如果你必須感到自己與眾不同才能有自我價值感,那么由于家長的一切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你會迫使孩子也與眾不同。通常而言,家長推動孩子與眾不同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孩子。當你評判孩子,而非留意孩子的努力和成就時,你是在迫使他們與眾不同。讓少年兒童嶄露頭角會讓他們充滿孤獨,還會讓他們產生一種他們不合群,也無法與他人融洽相處的感覺。這種孤獨感和缺陷感會助長成癮行為和沖動行為。無法真正與他人聯結的人會用工作、毒品、酒精、健身或者寵物作為替代。
你可以將父母看成時時刻刻帶著一支黃色熒光筆的人。用這支魔筆,你把你認為孩子要注意的人生的方方面面標了出來。比如,你看到孩子的成績單,然后你說:“都是A,太棒了!你真聰明,我為你驕傲。”你剛剛就拿出了黃色熒光筆,在成績的重要性上做了標記。要是你想要在學習的價值上做標記呢?你可能會這樣說:“這份成績單上的成績表明你在學習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學到了哪些你真正熱愛的知識?”兩種回應都是祝賀孩子的成功,但是方式截然不同。第一種反應培養與眾不同,第二種反應鼓勵了聯結。選擇權在你的手中。
按照以下各個步驟練習統一的力量:
·每天至少用5分鐘的時間,與孩子共處一會兒。要做到這一點,你要放下頭腦中的雜事,不要想還有哪些事情要做。放下對你們相處的預想結果。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真正地與孩子全心相處。在你與孩子的相處中,最重要的是你全身心的投入,閱讀、擁抱或者玩游戲這些位列其次。
·在壓力重重的情況之下,問一下你自己:“我想要與眾不同,還是想要與這個人聯結?”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就是:“我想要正確,還是想要幸福?”
·慶祝你在行為改變上的成功。決定你一天之中要完成的兩件事情(只有兩件)。在完成這兩件事情之后褒獎自己說:“我做到了。”然后向自己描述(而非評判)你做了什么。
自我控制的7種力量讓你能掌管自己。駕馭這7種力量會改變你的生活,而且隨著你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你會具備幫助你的孩子改變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好的能力。改變從你開始,然后擴展到你的孩子。記住:你關注什么,你就會得到更多什么。當你心煩氣躁的時候,你總是把注意力放在你不想要的事物上,而且你抗拒活在當下。否定當下就等于否定了你和孩子,因為你給予他人什么,你就給自己強化了什么。改變從接受而非抗拒開始。自愿地接受當下,說“此刻即是當下”。把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視為出于正面的意圖,從而產生意愿。看到彼此最好的一面從而產生統一。統一是自我控制在行動上的體現。
從自我控制的7種力量中會形成7種基本管教技巧。接下來的一章介紹的是這些至關重要的技巧。掌握了這些技巧,你將能從容應對在你和孩子相處中出現的每一次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