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鄭子產“鑄刑鼎”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 何薇
- 659字
- 2021-05-08 17:58:31
春秋時期,眾多諸侯國對刑律都是不公開的。在他們看來,只有將刑罰隱蔽起來,才能讓百姓謹言慎行,維護國君統治的穩定。公元前536年,子產在鄭國“鑄刑鼎”。這種行為被學者認為是開啟了中國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此前,夏朝有違犯政令的人,統治者便制定禹刑;商朝有觸犯政令的人,統治者就制定湯刑;周朝有觸犯政令的人,統治者就制定了九刑。子產便是在這些基礎上編訂了三種刑罰規則,將其鑄在鼎上,向全國百姓廣而告之,以達到秉公執法的目的。
昭公二十年,子產病重。他對太叔說:“我死了以后,您肯定會執政。您要知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夠用寬和的方法使民眾服從,差一等的人不如用嚴厲的方法。火的特點是猛烈,百姓一看見就會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會死在火里;水的特點是柔弱,百姓常常輕視它,因此會有很多人死在了水里。因此,想要施以寬和之政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兒。”
沒過幾個月,子產便病逝了。后來太叔執政,由于不忍嚴厲執政,而采用寬和的態度施政。這導致鄭國出現了很多的盜賊,他們聚集在一個叫崔苻的地方,無惡不作。太叔很是后悔,若是早聽子產的話,國家也不會至于此。于是,他下定決心嚴厲執政,便派出兵馬前去攻打崔苻的盜賊。最后,這里的盜賊都被斬殺,從而全國各地的盜賊才有所收斂。
事實上,孔子對子產的評價很高。他曾說:“施政寬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嚴厲措施來糾正;施政嚴厲,百姓就會受到傷害,百姓受到傷害就用寬和的方法。寬和用來調節嚴厲,嚴厲用來調節寬和,政事因此而和諧。”等到子產去世,孔子聽聞此消息后,流著淚,自言自語道:“他是古代傳下來的有仁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