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總則

1.制定《政務處分法》的意義是什么?

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以下簡稱《政務處分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系統規范公職人員政務處分工作的國家法律,將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提出的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的要求進一步具體化,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舉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管干部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原則。作為執政黨,我們黨不僅管干部的培養、提拔、使用,還必須對干部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對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的違紀違法行為進行查處。公職人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于特殊重要位置。制定《政務處分法》,加強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有利于督促公職人員依法行使公權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公職人員隊伍,增強黨的領導能力,提高治國理政水平。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政務處分法》將憲法確立的堅持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具體化、制度化、法律化,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和監督,使自覺堅持和切實維護黨的領導成為公職人員的法律義務,為有效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專門部署,明確提出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制定《政務處分法》,強化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督,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具體實踐。

《政務處分法》的出臺,使對公職人員違法行為的政務處分匹配黨紀處分、銜接刑事處罰,構筑起懲治職務違法的嚴密法網。《政務處分法》將法定的監察對象全面納入政務處分范圍,明確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和監察機關的責任,有利于增強監督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處分機關對有違法行為的公職人員,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政務處分,對情節輕微的,可以進行談話提醒、批評教育、責令檢查或者予以誡勉,有利于強化日常監督,實現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促進廣大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堅持道德操守。

(三)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的重要體現

《政務處分法》明確公職人員應受政務處分的違法情形,劃定行為底線,有利于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推動公職人員敬畏法律,實現因敬畏而不敢腐;將監察全覆蓋的要求具體化,強化日常監督,促進執紀執法貫通、有效銜接司法,有利于督促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盡責,推動實現因制度而不能腐;明確要求任免機關、單位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督促公職人員提升思想覺悟、涵養廉潔文化,有利于引導公職人員樹立和強化依法用權意識,堅持道德操守,推動實現因覺悟而不想腐。

《政務處分法》充分體現了以“三不”一體理念思路推進反腐敗斗爭,深化標本兼治的精神,使廣大公職人員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覺悟而“不想”。不敢、不能、不想是一個有機整體。在該法施行過程中,要把握好不敢、不能、不想的整體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堅持一體推進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增強標本兼治效果。

2.政務處分與處分的區別是什么?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簡稱《監察法》)第十一條第三項規定,監察機關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法作出政務處分決定。《政務處分法》第二條規定,該法適用于監察機關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予政務處分的活動,且該法第二章、第三章適用于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予處分。也就是說,目前對公職人員的懲戒,既有政務處分,又有處分。這些規定確立了政務處分與處分雙軌并行的二元處分體制。

在《監察法》出臺前,我國對違法違紀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懲戒稱為處分,依據是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國有企業中由行政機關任命的人員違法違紀參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給予處分,其他管理人員按照企業規章制度給予懲戒。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后,監察機關統一行使監察權,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實現監察全覆蓋,《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法作出政務處分決定。

《政務處分法》中,政務處分和處分制度有分有合,并行不悖。所謂“合”,一是在適用范圍上,實現公職人員全覆蓋。政務處分和處分覆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六類人員。二是違法情形上實現統一。任免機關、單位可以適用《政務處分法》的規定作出處分決定。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或者新的規定的,監察機關和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都可以適用。三是種類和適用規則上實現統一。

所謂“分”,一是指名稱上,監察機關作出的懲戒稱為政務處分,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作出的懲戒稱為處分。二是監察機關和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按照管理權限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予政務處分和處分,但是對公職人員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重復給予政務處分和處分,就是“一過不能兩罰”;《政務處分法》規定,監察機關發現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應當給予處分而未給予,或者給予的處分違法、不當的,應當及時提出監察建議。

另外,政務處分和處分的程序、救濟制度也有不同。監察機關作出政務處分,適用《政務處分法》的程序;任免機關、單位作出處分決定,適用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以及《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規定的程序。在救濟制度上,公職人員對監察機關作出的政務處分決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請復審、復核;公職人員對任免機關、單位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可以依法復核、申訴。

監察機關和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要堅守職能定位,嚴格依法、保持溝通、積極作為,確保政務處分與處分既各得其所又協調有序,將二元處分體制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效能。

3.《監察法》規定的公職人員包括哪幾類?

《政務處分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公職人員,是指《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根據《監察法》第十五條之規定,公職人員主要包括六種類型: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一)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包括中國共產黨各級機關的公務員;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機關、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公務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的公務員;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業聯合會機關的公務員;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簡稱《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

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是監察對象中的關鍵和重點。

根據《公務員法》的規定,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中國共產黨機關公務員。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領導人員;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工作部門、辦事機構和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中央和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和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街道、鄉、鎮黨委機關的工作人員。二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公務員。包括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領導人員,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的工作人員;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辦事機構的工作人員。三是人民政府公務員。包括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人員;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和派出機構的工作人員;鄉、鎮人民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四是監察委員會公務員。包括各級監察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各級監察委員會內設機構和派出監察機構的工作人員,派出的監察專員等。五是人民法院公務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審判輔助人員;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司法行政人員等。六是人民檢察院公務員。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官、檢察輔助人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行政人員等。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機關公務員。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的領導人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委員會工作機構的工作人員。八是民主黨派機關和工商業聯合會機關公務員。包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中國致公黨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九三學社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的公務員,以及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和地方各級工商聯等單位的公務員。

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是指根據公務員法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中除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經批準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的人員。列入參照公務員法管理范圍,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條件、程序和權限進行審批。

(二)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主要是指除參公管理以外的其他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注冊會計師協會、醫師協會等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以及法定檢驗檢測檢疫鑒定機構的工作人員等。

(三)國有企業管理人員

作為監察對象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主要包括兩大群體。一是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含國有獨資金融企業和國有控股金融企業)及其分支機構的領導班子成員。包括設董事會的企業中由國有股權代表出任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黨委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等;未設董事會的企業的總經理(總裁)、副總經理(副總裁),黨委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等。二是對國有資產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國有企業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包括部門經理、部門副經理、總監、副總監、車間負責人等;在管理、監督國有財產等重要崗位上工作的人員,包括會計、出納人員等;國有企業所屬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國有資本參股企業和金融機構中對國有資產負有經營管理責任的人員。他們也應當理解為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范疇,涉嫌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的,監察機關可以依法調查。

(四)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領域一方面是我們黨依法執政、通過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也是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相關民生問題的重要內容,這些領域出了問題,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影響黨的執政基礎。將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納入監察對象范疇,有利于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實現對公權力監督的全覆蓋,鞏固擴大反腐敗斗爭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作為監察對象的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主要是該單位及其分支機構的領導班子成員,以及該單位及其分支機構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公辦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及其分支機構中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包括管理崗六級以上職員,從事與職權相聯系的管理事務的其他職員;在管理、監督國有財產等重要崗位上工作的人員,包括會計、出納人員,采購、基建部門人員涉嫌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監察機關可以依法調查。此外,根據2008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2008〕33號)規定,臨時從事與職權相聯系的管理事務,包括依法組建的評標委員會、競爭性談判采購中談判小組、詢價采購中詢價小組的組成人員,在招標、政府采購等事項的評標或者采購活動中,利用職權實施的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行為,監察機關也可以依法調查。

(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

作為監察對象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包括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以及其他受委托從事管理的人員。根據有關法律和立法解釋,這里的“從事管理”,主要是指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的管理;社會捐助公益事業款物的管理;國有土地的經營和管理;土地征用補償費用的管理;代征、代繳稅款;有關計劃生育、戶籍、征兵工作;協助人民政府等國家機關在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的其他管理工作。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為了防止出現對監察對象列舉不全的情況,避免掛一漏萬,《監察法》設定了這個兜底條款。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監察法》對監察對象范圍設置了兜底條款,但是不能無限制地把不應該屬于監察對象的人員也納入監察范圍,必須從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初心出發,聚焦行使公權力這個根本,科學、正確地界定監察對象范圍。

4.監察機關如何履行對公職人員的管理權限?

《監察法》第十一條規定,監察委員會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對公職人員開展廉政教育,對其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公職人員涉嫌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問題進行調查;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法作出政務處分決定;等等。《政務處分法》第三條進一步指出了監察機關的監督和處置職責:“監察機關應當按照管理權限,加強對公職人員的監督,依法給予違法的公職人員政務處分。”

監督是監察機關的首要職責。監察機關代表黨和國家,依照憲法、監察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監督所有公職人員行使公權力的行為是否正確,確保權力不被濫用、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職責的方式包括教育和檢查。廉政教育是防止公職人員發生腐敗的基礎性工作。廉政教育的根本內容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公職人員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使講規矩、守法律成為公職人員的自覺行動,不斷增強不想腐的自覺。監督檢查的方法包括列席或者召集會議、聽取工作匯報、實施檢查或者調閱、審查文件和資料等,內容是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情況。

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照法定程序作出政務處分決定,是《監察法》賦予監察機關的一項重要處置職責。制定《政務處分法》是保障監察機關依法行使政務處分權、完善國家監察制度的重要舉措,為監察機關實施政務處分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監察機關給予政務處分時要準確把握處分依據,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關于監察機關可否依照《政務處分法》之外的法律給予政務處分。公職人員的違法行為發生、連續或者繼續到2020年7月1日之后的,應當依照《政務處分法》給予其政務處分,但如2020年7月1日之前施行的法律對該違法行為適用的處分有更為具體、對應性更精準的特別規定,或者2020年7月1日之后頒布的法律對該違法行為適用的處分作出新的規定的,依照《立法法》第九十二條關于“特別法優于一般法”和“新法優于舊法”的規定,可以直接依照該法律作出政務處分,但政務處分的種類、期間、適用規則等須依照《政務處分法》第二章執行。二是關于監察機關可否依照法規、規章給予政務處分。公職人員的違法行為發生、連續或者繼續到2020年7月1日之后的,如該違法行為在《政務處分法》第三章“違法行為及其適用的政務處分”中沒有明確具體的對應性條款予以規定,而法規、規章中有相應具體規定的,監察機關可以依照該法規、規章的規定給予政務處分。與此相應,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也可以依照該法規、規章的規定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予處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除《政務處分法》外,其他法律、法規、規章中明確規定對公職人員的某些違法行為“依法給予處分”“應當給予處分”“給予行政處分”“給予處分”或者給予××(具體處分種類)處分的,相應規定可以作為監察機關作出政務處分的依據。

5.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如何履行對公職人員的管理權限?

加強對公職人員的監督,主體責任是前提,監督責任是保障,兩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政務處分法》將任免機關、單位的主體責任和監察機關的監督責任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明確了處分與政務處分雙軌并行的處分體制。《政務處分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監察機關應當按照管理權限,加強對公職人員的監督,依法給予違法的公職人員政務處分。”第二款規定:“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應當按照管理權限,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教育、管理、監督,依法給予違法的公職人員處分。”

監察機關和公職人員的任免機關、單位對公職人員監督、管理均負有法定職責,政務處分與處分作為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既有懲罰功能,又有教育和引導功能,是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政務處分與處分都是對違法公職人員的責任追究措施,共同服務于促進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堅持道德操守,二者目標一致、功能互補。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為主體不同,政務處分主體是監察機關,處分的主體是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任免機關、單位給予所管的公職人員處分,與公務員法等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保持了協調銜接。監察機關給予政務處分,則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二者按照不同的管理權限分別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予處分或者政務處分,體現了監督全覆蓋的本質要求。

政務處分與處分存在許多共通之處。根據《政務處分法》的規定,政務處分與處分在種類、期間、適用的違法情形,從重、從輕或者減輕、免予或者不予處分,違法利益的處理等方面是完全一致的,確保了有同樣違法行為的公職人員,不因實施機關、單位的不同而受到輕重不同的責任追究,體現了責任追究的公正性。之所以要分別規定監察機關政務處分權和任免機關、單位處分權,主要是體現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的貫通協同,政務處分是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的重要內容,而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法進行處分,則是任免機關、單位履行主體責任的重要抓手,是其對所屬公職人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的題中應有之義。

6.如何理解監察機關的監察建議?

建議權是指監察機關在檢查、調查的基礎上,就一定的事項向被監察部門和人員或者有處理權的有關機關提出處理問題及改進工作的建議的權力。監察建議,是監察機關在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根據監督、調查結果,針對監察對象所在單位廉政建設和履行職責存在的問題等,向有關單位提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議。

監察建議是以法律的剛性約束推動問題整改到位的重要措施。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法規室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釋義》,監察機關遇有下列情形時,可以提出監察建議:拒不執行法律、法規或者違反法律、法規,應當予以糾正的;有關單位作出的決定、命令、指示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國家政策,應當予以糾正或者撤銷的;給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需要采取補救措施的;錄用、任免、獎懲決定明顯不適當,應當予以糾正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給予處罰的;需要完善廉政建設制度的;等等。對于與公職人員處分相關的監察建議,《政務處分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監察機關發現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應當給予處分而未給予,或者給予的處分違法、不當的,應當及時提出監察建議。”

監察建議不是一般的工作建議,更不是“溫情提示”,要敢于動真碰硬,直擊問題根源,讓監察對象所在單位感到“辣味”,要把貫徹執行的標準有效傳達,開出治病根、管長遠的“藥方”,督促責任單位堵塞廉政漏洞,規范權力運行。必要時可以引述《監察法》第六十二條對關于拒不采納監察建議的法律責任之規定,把責任說在前面,督促監察對象所在單位以案為鑒,加強監督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監察機關不干涉監察對象所在單位的日常工作,監察建議一般不涉及監察對象所在單位主責主業的正常運轉,提出監察建議的目的是做好監督、調查的“后一半工作”,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監督。

對待監察建議,被建議單位不能當“磨盤”,不推不動或推一下動一下。必須從思想認識上認真對待,做深做實整改“后半篇文章”。要積極主動出擊,深入剖析問題成因。特別要注重以點帶面、舉一反三,通過梳理歸納問題開出有針對性的藥方,力求達到落實一次監察建議,不僅僅是查辦一起案件,更能夠解決一類問題。要深入查找制度機制上的短板、漏洞,及時準確高效“用藥”,推動形成研究問題、推進整改、完善制度的良性循環,達到管根本、管長遠的效果。

7.政務處分的原則、方針和要求是什么?

關于給予公職人員政務處分的原則,《政務處分法》第四條規定:“給予公職人員政務處分,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集體討論決定;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給予的政務處分與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危害程度相當;堅持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寬嚴相濟。”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集體討論決定。公職人員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處于特殊重要位置,給予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應當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嚴格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履行批準手續。開展政務處分工作,應當堅持民主集中制,集體討論作出決定,不允許任何個人或者少數人擅自決定和批準;同時,也必須實行正確的集中,保證政務處分的決定、批準等決策得到有效的執行。

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給予的政務處分與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危害程度相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國憲法的規定,政務處分工作同樣要遵循這一基本原則。以事實為根據,就是據以定案的事實,必須以收集到的證據所證實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就是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以法律為尺度來衡量案件的具體事實和情節,按照法律的規定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開展政務處分工作時,要在準確判定違法行為性質、情節、危害程度的基礎上,全面考慮、統籌兼顧各方面因素,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恰當地確定對違法行為人的政務處分種類。

堅持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寬嚴相濟。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堅持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寬嚴相濟原則,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在政務處分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懲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挽救和教育違法公職人員的一種手段。對違法的公職人員,既不能失之于寬,也不能片面從嚴,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

關于給予公職人員政務處分的方針,《政務處分法》第五條規定:“給予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應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處理恰當、程序合法、手續完備。”在“二十四字”方針中,事實清楚是定性處理的基礎,證據確鑿是認定案件事實的前提,定性準確是正確給予政務處分的關鍵,處理恰當是結果和目的,程序合法、手續完備是處理恰當的制度保證。這一方針是衡量政務處分工作的重要標準,是在政務處分工作中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正確運用法律的重要保證。

關于給予公職人員政務處分的要求,《政務處分法》第六條規定:“公職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受政務處分。”這一要求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在政務處分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公職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受法律保護,對公職人員的政務處分必須依法實施。一方面,據以作出政務處分的違法情形應當法定,無法定事由不受政務處分;另一方面,對法律責任的追究應當按照法定的程序進行。只有符合正當程序要求,才能促進依法開展政務處分,保護被處分人的合法權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阿城市| 比如县| 郑州市| 磴口县| 仙桃市| 阿克| 兴隆县| 北宁市| 兴安盟| 宜兰县| 嘉峪关市| 张家川| 屏山县| 黎川县| 滁州市| 沽源县| 井陉县| 昭通市| 萍乡市| 玉林市| 衢州市| 遵义市| 青冈县| 赤水市| 徐汇区| 望城县| 寿阳县| 郸城县| 日土县| 灌南县| 东兰县| 兴海县| 额尔古纳市| 凤庆县| 周宁县| 镇江市| 甘洛县| 蓝田县| 永年县|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