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官家在北城現身后,將士們士氣大振,頂著箭雨槍林,多次打退了遼軍的進攻,其中威虜軍、天雄軍和順安軍都有所建樹。
如今遼軍中已沒有當年那個讓宋軍畏懼的‘于越’耶律休哥了,宋軍中也沒有了讓遼軍膽寒的‘楊無敵’楊繼業以及‘黑面大王’尹繼倫了。可血雨腥風中又歷練出了很多新的優秀的將領,尤其是李繼隆將軍帳下的鐘厚,獨自一人刺殺了遼軍大將,敗契丹于城南,殺敵千余人!
軍中都傳聞他那日頭戴亮銀白虎盔,身披素銀甲,在地上幾個匍匐旋轉,突然立定大雁展翅,眼敵人的長矛就要刺到他胸前,他忽然雙掌一擊掌心相對硬生生地夾住了矛刃,敵人狡猾,見狀手腕一轉,他雙手頓時蹦出鮮血,讓人揪心,可他卻順勢以更大的力量握住矛刃,腳下一個猛踢,把長矛奪了過來。
就連李繼隆也忍不住在官家面前夸道,“官家,鐘厚這個年輕人每次戰斗總是沖鋒在前,士兵們都尊他為‘大先鋒’。”
官家大喜,“好一個大先鋒,朕再送他一個‘游擊將軍’。”
據說鐘厚是江南桐廬人士,自幼聰穎,膂力過人,年少時就與父兄造木編桴船,與裕國通商,在桐廬一帶富甲天下。這二十多年來,宋遼時常刀兵相向,宋境內人心惶惶,而鐘厚這位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的風流子弟卻毅然脫下提花羅換上鐵戎裝,于咸平年間投軍于李繼隆麾下。
幾月下來,遼軍漸漸顯露疲態。
蘭陵郡王蕭繼先起初一鼓作氣攻克了大宋的羊觀、鹽堆、鳧雁等地,可過了幾日,他在前線督戰時竟然被宋主將李繼隆的部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中頭部,李繼隆帶領部下奮勇抗擊,殺射遼兵無數,余眾向北潰逃。
沒想到,當晚蕭繼先便在帳中死去。
蕭太后雖然出兵之前抱著必勝的決心,可如今蘭陵郡王之死使遼軍士氣受挫,加之遼軍孤軍深入宋境已三月有余,又遇大雪,早已十分疲憊,軍中怨聲迭起。
她沒想到,那大宋皇帝不過就是城樓上現身了不到半個時辰,那宋軍竟然像得天人之助一樣戰斗力突飛猛進,她沒想到,這信念的力量會如此令人瞠目咋舌。
想到這些年來宋遼的膠著混戰,早些年契丹在高梁河、岐溝關、君子館等戰役中雖然大勝,但在滿城、雁門、府州等戰役中又大敗。咸平二年進攻成虜軍,被楊延昭潑水成冰擋退,次年又攻瀛洲、靜戎軍、望都,兩勝兩敗。總的來說,這二十多年來宋遼之間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但奇怪的是,只要是宋主攻的戰爭就會戰敗,只要是遼主攻的戰爭遼也會戰敗。
她也有些動搖了,難道,他們會敗于宋軍?
“蕭將軍不幸殞命,宋軍氣焰大漲,依你看我們接下來該怎么辦?”
她作為一國之母,擔慮的話除了在大丞相耶律隆運也就是韓德讓面前,是不能為外人知曉的。
韓德讓不答反問,“太后,你這次發兵南下是為了什么?”
“當然是為了關南之地!”
韓德讓微微低頭,蕭太后見了稍稍收斂了戾氣,恨恨道,“當然,還要給趙宋一點顏色瞧瞧。當年圣主英年早逝,我們孤兒寡母接過大遼江山,那趙炅竟然舉兵入侵,哈哈哈,要不是他運氣好,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太后,那次雍熙大戰我們大勝,可雙方都有損失,這次我們一定不能空手而歸!”
“可是,我們南下以來,雖然氣勢襲人,可除了一些軍寨,我們還沒有攻下一座城池......”
韓德讓微微一笑,“如果把煙云十六州換成連年的歲貢,太后以為如何?”
“你是說......”
“如今遼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再這么戰下去不但得不到好處而且糧草供應也會不濟,趁現在勝負未分,我們可以以勝利者的姿態給他們施壓,讓他們提供巨額歲貢以停息干戈。”
太后自然是明白他的意思,只是不太確定,“可是如今他們士氣正盛,他們會同意議和?再說如今我們處于劣勢,冒然提出議和恐對方輕視!”
“臣聽人說那大宋皇帝是被一個叫寇準的大臣趕鴨子上架才御駕親征的,而且之前在澶州南城行宮久久滯留,遲遲不肯渡河,看來大宋皇帝一定希望盡快結束這場戰爭,我們何不將計就計呢?況且,我們只需委婉地暗示大宋這議和之意。”
太后點點頭,她這次親征,絕不能鎩羽而歸,不然不僅不能給百姓一個交代,就連她的權力也有可能因此受到威脅,“此事關系重大,德讓,你認為派誰負責比較妥當?”
“太后忘了吧,前一年望都之戰中我們俘虜的一名宋將王繼忠如今還在我們手里!”
“他是宋人,如果......”
韓德讓言辭肯定,“他就算從此一去不回,這件事他也一定會辦成!”
說辦就辦,他們派王繼忠前去與宋營的曹利用攀上聯系,聯絡好后,又寫了一封信讓曹利用帶給澶州行營。
說實話,官家收到信是既驚又喜。
驚的是這寫信的人竟然是他大宋將領王繼忠!王繼忠本是官家手下的一名將領,官家十分器重于他,不幸的是咸平六年在與遼軍作戰后下落不明。官家以為他早已遇難,還追贈他為節度使!不料,他竟然沒死,而且還降了遼朝,如今給宋遼之間當起了信使,真是諷刺。
喜的是,信上說大遼內部許多將領都有厭戰情緒,如果現在議和,大遼一定會同意。
原來,自從到了澶州,官家食不下咽,睡不安寧,他早就想結束這場萬惡的戰爭,況且邊關的百姓疾苦,再也經受不住更多戰爭的蹂躪。
可群臣們一聽說要議和,意見各一。
“官家不可,現在明明我軍士氣更勝,為什么要結盟?遼軍自知不敵這才想求和自保,我看就是那蕭太后故意派王繼忠來試探我們的。”
“官家,遼軍深入澶州已久,補給將竭,大將蕭繼先又死去,我們可以乘勝一鼓作氣將遼軍困入甕中徹底消滅,收復燕云十六州!”寧邊軍的都部署楊之主不明白官家為何會考慮議和之事。
“楊將軍似乎勝券在握了?我沒記錯的話,你鎮守邊關這么些年,也就最近官家御駕親征,你才趁士氣高漲奪下了兩座城池。”王欽若陰陽怪氣道。
“你這是長他人志氣沒自己威風,”楊之主白了他一眼,“再說既然要結盟,當初又何須開戰?”
王欽若反駁道,“當然要開戰,但是開戰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兩國交好邊關和平么,如今有此契機,為何念戰?再說,自大宋開國以來,宋遼之間的戰爭何曾停止過,既然有此契機,為何錯過?”
他知道官家討厭窮兵黷武,更討厭戰火連綿,沒完沒了,而他一開始就是反對北上應戰的,這下能早日結束這場萬惡的戰爭,何樂而不為?
其余隨行的大臣見王欽若這么說,揣測官家有心議和,既然官家有心議和,他們還咋呼什么勁兒,也隨之附和,“官家,從先皇當年北征契丹到如今已經二十五個年頭了,這些年,邊患岌岌,邊疆百姓苦不堪言,如果能以甘詞厚幣締結盟約,實乃大宋百姓之福啊!”
“是啊官家,適時城下定盟,方顯天子福澤四方。”
官家點點頭,于是派心腹曹利用前去遼營商議議和之事,說是如果遼軍退兵,大宋可以每年給遼一些銀、絹。
正當議和之事如火如荼的時候,寇準突然從北營跑到大名宮,大罵一眾官員,為何慫恿官家議和,說如今宋軍取得了多次勝利,士氣正盛,為什么不一鼓作氣收復失地呢?
“遼軍向來好戰,年年侵擾邊關,這次主動透露議和之意,是敗勢已成,正是一舉拿下幽云十六州的天賜良機,這個時候,怎么能議和?我們現在茍且偷安,暫時和平,幾十年后,難保大遼不會卷土重來!前方楊延昭還在繼續帥兵深入遼境,可畢竟孤軍奮戰,又不得支援,只好作罷,不然早已斷了敵軍退路。”
官家聽后不發一語,議和的事也暫時擱置了下來。
沒多久,遼軍統領蕭撻覽卻暗中率領精騎數千軍兵來犯,直抵澶州城下,箭如雨下、飛矢貫臂,宋軍猝不及防,兵將死傷不少。鐘厚聞訊,跟隨李繼隆火速率部迎戰。遼軍統帥蕭撻覽自恃兵強,直沖宋軍陣前,鐘厚上前與其力戰幾百個回合,最終蕭達攬身亡,鐘厚也受了重傷。敵軍酋長撻賢也在這場戰爭中中箭身亡,致大遼全線潰敗,宋軍大勝。
軍中還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叫馬二水的正將,在戰斗中不幸被遼軍俘虜。
他在遼營破口大罵,“無恥遼人,竟敢踐踏我大宋河山!”
遼軍統領聽不慣他的罵聲,讓人把他綁起來,在冰天雪地里凍了一天一夜。結果他還是繼續罵,罵了整整一夜,嘴唇都已經凍裂。
看他一臉倔強,和充滿憤怒的眼睛,遼統領實在無法忍受了,幾近怒吼,高聲尖叫,“把他嘴給撕破!”
幾個遼軍上前生生把他的嘴給撕裂了,那筋劇烈顫抖著,血肉一陣緊縮,一陣劇痛襲來,幾乎要昏死過去,可他強忍著劇痛,繼續罵,罵的滿口噴血。那遼統領怒不可遏,像頭眼睛漬血的狼,抽出士兵隨身攜帶的配到,一刀把他的腦袋給削到了地上,那腦袋在地上滾了幾圈,又向著他,好像嘴巴還在蠕動。
戰爭是世上最慘烈的集體去侵犯他人的生命,無論誰勝誰輸,都伴隨著傷亡,那倒下的一個個都是宋遼的父母含辛茹苦十多年,躲卻了多少意外才拉扯大的,他們很多承載著一家所有的愛與希望,然而就在這一場大戰中,倏忽隕滅殆盡。有人說,在戰場上猶豫憐憫是大忌,所謂的戰爭,要不你死我生,要不你生我死!可戰爭的真諦,是集體的自殺。
動物去殺戮是為了生存飽腹,可它吃飽了便不會再殺,很少有的動物大批殘殺自己的同類,而人會屠殺自己的同類,不是為了生存,只是為了殺而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