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生意思維而非股價思維
一、把整個公司都買下來
我在思考投資時會這樣想:“如果把整個公司都買下來,目前的價格是否合適?”投機者會用股價K線圖走勢評估是否買賣。投資者可不應該用這個錯誤的標準。我們應該用股價乘上總股本計算出整個公司的市值,然后再和其內在價值比較。當優質公司的股票市值大大低于內在價值的時候,就是斑馬群出現在草原上的絕佳投資機會,想想草原雄獅看到這種場景流口水的樣子吧!
我們買進并持有的不是一張被炒來炒去的紙片而是生意股權的一部分,即使那些股票十年之內不能交易,甚至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只要是能持續獲得豐厚利潤的生意,誰都很愿意擁有這些生意的股票。
二、要利潤不要市盈率
在過去幾年中,很多博弈高市盈率成長股的投資者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們都是非常出色的投資人,具備相對專業的投資能力。他們非常看重商業模式品質,在買入股票前和持有股票期間會做非常周詳的市場調研。他們可能在50倍甚至更高的靜態市盈率買進成長股,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化解高估值的可能風險。我當然不會認為“高市盈率=高估值”,但我確實沒見過沃倫·巴菲特重倉買進50倍以上靜態市盈率的股票。
我并不是機械地理解投資,只是覺得肉眼能夠看見的靜態市盈率越高,就意味著對投資者的專業水準要求越高。比如說,辨認現金流充裕的麥當勞加盟店面是否值得購買是很容易的,靜態市盈率越低對買家越有利,一家一年可以賺100萬元的麥當勞加盟店面如果整體售價只有300萬到400萬元,那真是誰都可以算得出來的好生意。但如果一個年增長25%的生意售價超過50倍市盈率,那就不好判斷了。如果這家公司未來可以保持20年的25%復合增長,50倍靜態市盈率的價格就應該是非常好的買點。但如果這家公司也只是前三年保持25%的復合增長,后面的復合增速下降到5%,其十年間的凈利潤復合增長速度就下降到10.64%。按照“估值的標尺”,其內在價值對應的靜態市盈率不應該超過19倍。
會有幾個用50倍以上靜態市盈率買入成長股的投資者發了大財,他們不光具備了常人沒有的識別商業模式前瞻性的超高能力,有時候也確實有運氣的成分。我常常聽到有人會說:“某某股票從來沒有便宜過。”我知道這些人不過是在給自己的投資冒險找一個說得出口的理由。
還會有人這么說:“這家公司現在的市盈率是50倍,如果十年后市盈率依然是50倍,我們可就賺大錢了。”我不禁要問了:“你怎么就肯定這家公司十年后的市盈率是50倍而不是15倍呢?”十年后市盈率是50倍還是15倍不僅取決于第10年以后的稅后凈利潤,還取決于當時的市場情緒。
如果一家好公司遇到大牛市,還是很有可能獲得高估值的。但我不愿意將命運依托于別人的情緒,我更喜歡自己能把控投資的風險。如果按股價漲跌計算,十年以前用42.43倍市盈率買進片仔癀股票要遠遠好過用18.16倍市盈率買進格力電器股票。考慮稅前分紅因素,片仔癀的投資者在過去十年獲得了28.66%的復合收益,而格力電器的投資者獲得了23.89%的復合收益。但如果要我在“用55.03億元購買未來十年為我們賺59.94億元的生意”還是“用529.01億元購買未來十年可以為我們賺1431.73億元的生意”之間做選擇,我肯定會選擇后者(見表2-4)。因為在我心中,投資就是生意,我們要的是利潤而不是市盈率。
表2-4 片仔癀和格力電器數據比較

(續)

數據來源:巨潮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