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養(yǎng)在生活的細節(jié)里:隔代不隔愛
- 蔡穎卿
- 1226字
- 2021-04-22 15:32:49
你當然可以哭,但是……
我猜想,有一些孩子上課前并不知道父母幫他報了名。也一定有些小朋友以為參加小住校類似于“觀光度假”,過來之后才知道自己要過的是“比家更家”的每一天:一日不做,一日沒得吃用。第一次來的孩子們,多半不是在第一天就愛上小住校的生活。我相信他們對這樣作息穩(wěn)定、每天要為自己效力的生活,是一天天增加愛意的。
我是一個嚴格的長輩,我的嚴大半自覺是因為“必要”。如果不嚴格,我就完成不了對孩子可愛的保護,因為“可愛”是“可以愛”的縮略語。如果我們對孩子的不上進感到灰心、對他們的玩鬧感到厭煩,那么,再多的愛也支撐不出一個好臉色或一段真正溫和的語氣,所以,我總是選擇一條更簡單的路走:不羞辱孩子,但實事求是地堅持他們應達的標準。
有個初報到的黃昏,孩子們都完成了行李物件的歸位,分配好衛(wèi)浴空間、制訂每日大致的計劃之后,我要孩子們拿出各自帶來的樂器,分頭練習。在我的認知中,社會從孩子入學已經創(chuàng)造了培養(yǎng)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的可能,小學畢業(yè)時,無論城鄉(xiāng),也無論家庭豐儉,每個孩子都可以認得簡單的五線譜、數字譜,而現在這一代孩子會彈唱吹奏一種樂器,更是理所當然。
我布置完音樂習作之后,有的孩子帶著小提琴上樓,彈鋼琴的孩子也戴上耳機練琴,我卻在樓下看見一個男孩抱著一把尤克里里低聲啜泣,眼淚如斷線的珍珠般滾滾而下。
我驚訝地問:“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孩子難過地說:“我……不……會。”那樣斷續(xù)著出聲,久久才把三個字說完,我不禁懷疑他身體必然有某處不舒服。沒想到越要問個仔細,孩子越是哭得激動,待我完全弄清楚,真的只是因為不會而不想彈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該怎么處理這件事了。而當時,他已如孟姜女哭長城那樣地心力交瘁,躺臥在書房的地毯上。
我告訴他,不會我來教。但孩子卻肝腸寸斷,一字配一聲地哭說:“不……要。”
我又說:“你只要坐起來,把琴拿起來撥四條空弦,就能彈出四個音。”
他又哭著說:“我……不……要,我……不……會。”
我耐下心來再說服:“每個人不會的事多得是,學了就會,趕快坐起來!”而他始終不肯。
我覺得不能再勸慰了,因為再說下去于事無補,只是在幫孩子誤判情況,拖延時間,也許明天我們師生倆還得重新把這場戲碼、這番對白再說一次,那真是時間與心力的大浪費。更何況,其他本來好好在練習的孩子們都已分心棄務地圍觀起來。
我改口說:“好,你可以哭,但哭完了還是要學。不過不能在這里哭,因為你已經嚴重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練習。我們樓上樓下總共有五間廁所、五間淋浴室,隨便找一間進去好好大哭一場。哭完之后,趕快找我,我馬上教你。”話說完,孩子從地上起來,沒有上樓,轉身去了一樓的洗手間。我聽到擤鼻涕沖馬桶的聲音,幾分鐘之后,我見到整理好自己的孩子走到我的身邊。
我什么話也沒多說,因為,正如我之前所說,只要拿起琴,動一動手指頭,所有由La、Mi、Sol、Do組合而成的歌就能傳入自己的耳中。
畢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聽完我的話之后,他懂得了我的決心,也在哭與彈之間,做了一個對自己更有益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