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隔代不隔愛
- 蔡穎卿
- 1531字
- 2021-04-22 15:32:49
不要去睡那張床
在設計高雄工作室的空間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孩子。想一個孩子的生活“應該”如何,又絕“不該”如何?
在我的理想中,孩子應該有基本夠好的生活衛生條件和能身處于質樸的美。所以,我花費最多的心力在空間的分隔與設備選擇上。
我在一樓設置了一個他們勞動與學習需要的大廚房,擺放了一張用餐和讀書兩用的大桌子,還有一個讀書和游戲兼用的書房。至于臥室,除了床墊夠舒服,床單、被套很清潔之外,我沒有以幾人一房去設想隔間。
我知道照顧孩子不容易,所以連自己的房間都沒有筑起墻壁,而是跟孩子們連通敞門地彼此照應。雖然,起居坐臥的一切都很基本,但畢加索口中那一個個天生的藝術家(兒童),要持續地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行動美感。

因為我是大長輩,所以孩子跟我一起生活就沿用我們家的生活習慣:
吃飯無論餐食簡單或豐富,都要好好布置餐桌。
不挑三揀四,懷著感謝的心享受每一餐。
每餐后要收拾,工作要合理地分工以達成更好的合作。一天最重要的晚餐過后要徹底清潔廚房、檢查垃圾桶、泡洗抹布。
睡覺醒來要鋪床。
鋪床,對孩子們來說,似乎是一件既有趣又困難的事。尤其是第二次來到高雄小住校的孩子們,對鋪我那張床就更有不同的見解了。有的躍躍欲試,爭著幫忙;有的敬而遠之,唯恐自己不能做好。
所有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童言童語中的“要”與“不要”,并不代表真正的“喜歡”或“不喜歡”。孩子是有判斷力的,只是他們的判斷力受制于有限的經驗,所以往往心直口快地說出對一件事情的評價或選擇;他們也會根據行為被懲罰或獎勵的經驗來決定類似事件下一次的選擇。
我很喜歡揣摩孩子的言外之意。我常在問話中發現他們會以一種暫時最有利的方式來回答,如果我問誰記得哪一首詩或哪一段曾教過的知識,一定會有很多孩子急急地先說:“好像不記得了!”而后才在我的鼓勵下慢慢地想。
不記得、不會、不想是孩子們的心理“安全地帶”,大概是因為日常要應付的考試太多,所以對“被提問”與“應試”產生了一種恐懼,先退到后方,心里輕松一些。
而這些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幫助他們對陌生的技巧抱持樂趣,對挑戰常懷興致。我認為,一個人在被問到“你記得……”時的自然反應大概是“我想想看……”有時答案可以手到擒來,有時適當的回應需要在腦中翻箱倒柜才能找出,但無論如何,這是學習過程中應有的盡力而為,也是快樂的人常有的回應習慣。事無大小,但我不想放過孩子們躲躲閃閃的態度。
跟面對知識的態度一樣,有些小朋友也會躲避自覺能力不如人的生活習作。我不能任憑孩子的“自覺”阻礙任何能力的學成。生活中有很多基本能力的認知與培養,有了基本,才能發展出更多令人贊嘆的藝術。孩子們如果“過分自覺”,在很多事上還未開始,就已停頓,這就太可惜了!
我并不是不相信天分,但更相信只要在“正確的指導”“足夠的時間”“專心的狀態”與“適當的練習”之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學會所有事的中等程度,這種程度正是一個現代社會以普及教育想達到的國民素質。
雖然只是鋪床,但鋪床卻也讓孩子跟我興味十足地找到日常的趣味。雖然床單和被單都很舊了,甚至麻布上繡的花樣,現在都未必還買得到,但舊物里存在的是維護生活的新鮮心情。讓資淺的孩子們,看到長輩不喜新厭舊,那物品的舊,可以用來教導孩子們養成愛護生活的心情。
當我自以為很慷慨地說“誰想睡這張床”時,有些孩子急忙以經驗老到的善意告訴另一些孩子:“別去睡那張床,那張床很難鋪。”我在心中忍住笑,鼓勵他們:“試試看吧!沒有那么難的。”
有些早上,當我看到小朋友們似乎帶著跟我自己童年相同的幻想,拉起被角,掀起床罩,進前細看,又退后整觀,用全心的美感與趣味懷想、試了又試怎么把一張床鋪好的時候,我沉醉于那如浪翻飛的被單環繞在孩子吱喳的討論中,不禁覺得:生活是如此的真實,隔代相處是這樣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