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原隆村卷:閩寧協作扶貧鋪就的康莊大道
- 李文慶 李霞 吳月
- 3609字
- 2021-04-23 19:20:40
第一節 反貧困理論
一 關于貧困問題的定義
對于貧困的定義我國學術界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學者們的看法經歷了一個層面逐步擴展和內涵不斷深化的過程,即從傳統的經濟貧困發展到更深層次的人文貧困,因為經濟問題只是貧困的表面現象,而貧困深層的原因在于人的基本能力的缺乏。據此,可將貧困的定義總結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經濟層面的定義
著眼于物質生活、收入狀況、消費水平等經濟因素。如有學者認為,貧困就是低收入水平和低生活水平;有學者認為,貧困就是個人或家庭靠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有學者認為,貧困指在特定環境下人們處于長時期不能合法獲得足夠的勞動收入來維護生理上的要求,不能達到社會上可以接受的基本生活標準的狀態。
(二)社會層面的定義
著眼于從社會生活的相關性上來定義貧困。如有學者認為,貧困是經濟、社會和文化落后的總稱,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質、基本服務相對缺乏以及發展機會缺少的一種狀況。有學者認為,貧困是一種生活狀況,指的是人口長期不能獲得基本的物質生活和社會活動機會,以致不能維持生理、社會、文化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有學者認為,貧困指的是在健康長壽、獲取知識和利用資源方面得不到滿足,從而限制了人的選擇。
(三)核心層面的定義
著眼于貧困人口的精神思想、價值觀念和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如有學者認為,21世紀的貧困是知識貧困,它不僅僅指教育水平低,還指在獲取、吸收和交流知識能力或途徑上的缺乏。也有學者指出,貧困就是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還有學者指出,貧困應該定義為精神貧困,指的是思想觀念不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二 貧困類型
(一)資源約束型貧困和能力約束型貧困
前者指的是資金、土地和基礎設施等原因導致的貧困,又可細分為邊際土地型貧困和資源結構不合理型貧困。后者指的是貧困人口或貧困家庭勞動力缺乏正常智力、體力和必要的勞動能力導致的貧困,又可細分為喪失勞動能力型貧困和缺乏專業技能型貧困。這是從成因劃分的。
(二)物質型貧困和文化型貧困
前者指的是由于物質生活資料不能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的一種狀況,又可細分為食物、住房、生活用品等的貧困;后者指的是文化生活資料缺乏以及社會生活地位低下。
(三)群體貧困和個體貧困
前者指的是某些種族、民族、階層、群體有較高的貧困發生率;后者指的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家庭的貧困。這是從分布形態劃分的。
(四)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前者指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狀態;后者指的是衣、食、住行之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生活狀態。這是從程度來劃分的。
(五)區域性貧困和非區域性貧困
前者指的是廣泛而又集中地發生在某一特定區域之中的貧困,又可細分為農村貧困和城市貧困;后者指的是分散地發生在某些成員之中的貧困。這是從發生的空間來劃分的。
(六)生存貧困、生活貧困和發展貧困
生存貧困指缺乏基本的生活條件或資料;生活貧困指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缺乏較高層次的生活資料;發展貧困指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雖然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文化生活相對落后,綜合素質受到制約。這是從綜合內容來劃分的。
三 精準扶貧
(一)精準扶貧的內涵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準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也就是說,誰貧困就扶持誰。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精準扶貧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四個方面的內容。
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首要環節和重要基礎,它是指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程序和標準,將貧困地區、貧困縣和貧困戶準確地識別出來,避免扶貧政策的實施出現“大水漫灌”的現象。精準識別還強調,對貧困對象的識別程序要民主、科學和透明,識別結果要公平、公正和公開,最終將最貧困、最需要幫扶的對象識別出來。
精準幫扶是精準識別的下一個環節,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所謂精準幫扶,就是在貧困居民精準識別后,針對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確定幫扶人并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精準幫扶不同于以往“一刀切”的幫扶方式,“精準扶貧下的幫扶將充分考慮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實際致貧原因,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和手段”。
精準管理是精準扶貧的保證。精準管理首先是指利用信息系統,對每個扶貧對象實時監測,了解他們的動態情況,以便及時將已脫貧對象退出和將新貧困對象納入系統。同時,精準管理還意味著陽光操作管理,即嚴格管理扶貧資金,保證扶貧專項資金在陽光下進行。另外,精準管理也是扶貧事權管理,要求明確各部門權責,各級按照自身事權開展扶貧工作,共同推進精準扶貧。
精準考核是對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工作實際效果的檢驗。根據制定的量化指標,定期進行考核,精細、準確地評價各級部門的工作成效,避免以往形式化的扶貧做法。精準考核的建立,一方面,強化了扶貧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通過考核指標全局掌控扶貧工作,確保扶貧資金、扶貧項目真正落到實處。
(二)精準脫貧的概念
精準脫貧即精準擺脫貧困,精準扶貧是為了精準脫貧。要設定時間表,實現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要留出緩沖期,在一定時間內實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實行嚴格評估,按照摘帽標準驗收。要實行逐戶銷號,做到脫貧到人,脫貧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賬,要群眾認賬,防止平均主義掩蓋大多數。
(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形成
黨的十八大召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工作時指出:“幫助困難鄉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不要用‘手榴彈炸跳蚤’”。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調研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明確提出扶貧工作“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抓住重點,不斷提高精準性、有效性和持續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調研結束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國務院扶貧辦等機構出臺《關于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對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和工作機制等都做了詳盡規制,推動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全面展開。
2014年3月兩會期間,在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強調,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絕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這進一步闡釋了精準扶貧理念。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與云南毗鄰的貴州省,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并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并就如何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做出解釋,提出了“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和“四個一批”。“精準扶貧”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詞。2015年10月底,在由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2015年11月舉行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又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32次提到“精準”。確定5年實現7000萬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并提出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解決5000萬人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2000多萬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制度覆蓋范圍,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2016年7月18~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寧夏視察,在寧夏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西吉縣將臺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志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習近平總書記說,長征永遠在路上。這次專程來這里,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如今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期間,深入農村、企業、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就落實“十三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進行調研考察。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說:“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銀川市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必須認清形勢、聚焦精準、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切實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