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朱崗村卷:皖北農村脫貧攻堅的路徑選擇
- 刁鵬飛 孫文中
- 16字
- 2021-04-23 19:26:30
第一章 皖北農村脫貧攻堅的路徑選擇
第一節 研究緣起
一 研究目的
本書是對安徽省潁上縣八里河鎮朱崗村的實地調研報告。筆者從社會學視角,通過實地調研,收集整理分析當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具體措施、政策落實情況及效果,分別就產業扶貧(含旅游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家庭生計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反貧困舉措加以梳理,以朱崗村個案為基礎,總結對皖北農村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現狀、問題與趨勢的思考,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反貧困的中國經驗
貧困與發展在人類的生活中交織在一起。貧困是一種欠發展的狀態,但是單純的經濟發展不是貧困家庭長期、穩定脫貧的長效藥方。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反貧困行動證明,傳統發展主義片面強調以經濟增長為核心,沒有實現社會、文化、生態環境、貧困主體生計能力的同步發展,不可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中國的反貧困行動經歷了從補助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的轉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立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縣鄉的管理扶貧開發事業的專門機構。從八七扶貧開發計劃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中國多年的扶貧開發,成功消除國內的絕對貧困現象,為發展中國家的反貧困工作提供了中國范本。擺脫貧困不僅需要發展經濟,同時需要加強社會建設,在貧困治理過程中需要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強黨的領導,吸引多方主體參與,激發內生動力,優化資源環境;需要因地制宜,找準窮根,精準施策,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產業精準、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成效精準。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探究朱崗村的致貧原因和幫扶措施,對皖北其他地區的精準扶貧路徑有一定啟發。朱崗村是皖北地區典型的國定貧困村,本書在對朱崗村精準扶貧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梳理精準扶貧實踐與突出問題,以此探索扶貧開發治理機制和模式,提高扶貧資源配置效率,豐富安徽北部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綠色發展、社會和諧發展經驗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治理機制和理論體系。本書從新發展主義角度出發,避免傳統發展主義的窠臼,主張從貧困主體的內生性發展、綜合性發展和整體性發展入手,把扶貧的重點放在貧困人群自身能力建設上,從而優化扶貧舉措。
2.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從實踐來看,研究朱崗村精準扶貧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基于新發展主義視角探索從緩解貧困轉變為增強生計的能力的扶貧模式,幫助村民脫貧,這對于地方經濟發展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意義深遠。通過提升治理主客體現代化水平,促進扶貧資源有效配置,提高扶貧治理能力和效果,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治理機制,對于“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農村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研究問題
1.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與實踐
貧困與發展息息相關,扶貧也是中國農村發展的應有之義。從全球工業化進程來看,隨著工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村貧困人口將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所以最終實現消除貧困的途徑是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有效消除農村貧困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反貧困戰略中觀層面的三個相關因素在操作層面上也有既定的排列次序:首先是經濟增長,其次是勞動分配,最后是社會保障。[1]經濟增長勢頭再好,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分配,反貧困的目標也不能實現。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工作,雖然中國已經解決了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是傳統的經濟增長并沒有給窮人帶來改善生活的機會。近40年的經濟發展表明,貧富差距加大了。而且當前貧困問題由普遍貧困向區域貧困轉變,從以絕對貧困為主向相對貧困過渡,長期性貧困與暫時性貧困并存。致貧原因由原先物質困乏、生態環境惡劣、交通不便、人力資本不足等外部性因素向生計不穩定、個體依賴性等內生性因素,以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轉變。市場化過程中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市場參與能力弱化,其生計特征從缺穿少吃轉變為高度脆弱。顯然這種形勢下,應反思我國傳統的開發式扶貧模式,揭示傳統扶貧模式的不足以有效應對當前貧困多樣化的特點。當前農村精準扶貧具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傳統的農村反貧困模式是整體性的扶貧開發模式,其扶貧精準性差,無法使深度貧困家庭和農戶脫貧致富,因而必須轉向以“靶向治療”為特征的精準扶貧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角度對新時期的中國貧困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切合中國實際的精準扶貧戰略。因此,從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追蹤皖北農村地區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新發展主義視角下,皖北農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未來趨勢非常迫切而必要。
2.研究問題與分析思路
反思和研究皖北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問題及其路徑創新模式既是理論問題,又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書主要聚焦于貧困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梳理新發展主義與精準扶貧的契合點。
發展能夠消除貧困。進入工業革命時代,雖然生產力得到空前的提升,社會財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但是,貧困問題變得更加顯眼。經過40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獲得了高速發展,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12年的9899萬人。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分布在革命老區、邊疆地區、連片貧困區、少數民族地區,呈現點(14.8萬個貧困村)、片(貧困連片區)、線(生態脆弱貧困帶)并存的特征。許多剛脫貧農戶經濟狀況極其脆弱,氣候、市場、家庭任何一個方面的變故,都能使他們返回貧困。同時,當前我國的相對貧困問題也較為突出,尤其是農村地區。就潁上縣而言,農村公共服務發展滯后、社會保障建設的低水平、貧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下和健康維護能力不高,使貧困人口在開發式扶貧的過程中不斷被邊緣化,仍面臨發展能力建設不足、可持續性人力資本開發不足、權利貧困問題難以解決等問題。這樣,當前農村地區的精準扶貧需要深入剖析貧困問題的復雜性,從新發展主義視角,反思當前精準扶貧戰略如何促進當地貧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建設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關鍵問題。要思考如何識別當地的貧困對象,找準致貧原因,以促進貧困主體可行能力為著眼點制定針對性幫扶措施,實現穩定脫貧?;诖耍緯乃悸啡缦拢菏紫龋ㄟ^描述潁上縣朱崗村的貧困現狀及其致貧原因,分析致貧風險及其危害;其次,在此基礎上,以新發展主義為理念,梳理當地現有的精準扶貧政策及措施,探討朱崗村扶貧的特色及其經驗;最后,揭示朱崗村扶貧存在的問題,探討和總結新發展主義與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在農村扶貧實踐的契合點。
三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本書運用量化和個案研究方法,以社區研究和個案研究為主,結合問卷調查,收集實地資料,分析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方法
1.社區研究法
社區研究法屬于個案研究,正如費孝通的“解剖麻雀”的方式,是對村莊精準扶貧進行剖析與研究。作為社會的“實質的基礎”,社區是個功能相系的整體,因而社區研究是一種綜合的實地研究方式。[2]所謂綜合性研究,指通過“典型的、深入的、直接觀察”,并運用“定性在前、定量為后”的調查方法。費孝通對農村社區的研究是以社會整體論為基礎的,因此要從整體上對農村社區進行綜合考察。如果從社會整體論的視角看待貧困的話,農村貧困是由發展滯后造成的,“經濟不發達,長期停滯在很低的水平上面,這是有點象身體虛弱,發育不正常,那是要調養不是搶救?!?a id="w3">[3]農村脫貧的路徑在于通過發展鄉村工業,提高生產力,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這些思想凝結在費孝通的《江村經濟》和《祿村農田》中。以社區研究法分析農村精準扶貧的優勢在于,一個處于當代社會場景中“小地方”的發展是嵌入在“大社會”的發展之中的,[4]透過一個農村社區的扶貧現狀與歷史,能夠看出在精準扶貧背景下我國中部農村地區現代國家權力不斷向農村滲透的過程,以此管窺整個國家的轉型與發展。
2.個案拓展法
在通過典型性個案研究實現“小地方”承接“大社會”的過程中,個案拓展法的引入使這種努力更加可行。所謂個案拓展法,就是一種通過參與觀察,將日常生活置于其他地方和歷史情境中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它是通過四步層層遞進拓展的。個案拓展法能夠很好地落實反思性科學的基本原則,使干預、過程、結構化和理論重構成為可能。[5]采用個案拓展法,即通過對從縣、鎮、村的步步深入,考察朱崗村精準扶貧現狀,優點在于走出朱崗村個案范圍,在精準扶貧的宏觀背景下闡釋扶貧對象和扶貧主體如何相互建構他們的關系,進而反觀我國農村貧困治理的政策實踐。
(二)資料來源
本書的資料來源于對皖北潁上縣八里河鎮朱崗村的實地調研。課題組多次赴實地調查,通過走訪貧困戶,參與觀察村莊的扶貧概況,與村民、村干部座談,收集有關村莊扶貧的整體資料;同時在村莊選擇30戶貧困戶和30戶非貧困戶,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有關課題的結構性資料。同時與縣委、縣政府、扶貧辦、農委、衛計委、教育局、旅游局等職能部門和八里河鎮鎮政府及扶貧辦進行座談,了解縣、鄉鎮一級的總體情況。
(三)調查地點的選擇
朱崗村系原朱崗村、曹溝村和萬橋村三村合并的行政村,位于皖北地區地少人密的潁河邊上,經濟社會發展相對周邊地區較為落后,貧困問題突出,扶貧任務繁重。黃淮地區不僅是政府扶貧工作重點地區,也是學界了解基層貧困狀況、總結扶貧模式和經驗的重要考察地域。潁上縣扶貧實踐具有較強的典型性。潁上縣位處皖北黃淮平原,資源稟賦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廣大的周邊縣市相差不大,在貧困率、致貧因素等方面具有較高相似性,選取潁上縣作為調研對象具有較強的樣本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