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對人民生活、社會發展、政治穩定與國家繁榮的重要意義,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高度重視與普遍認可。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由193個會員國共同達成的《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地方治理構成了該議程第16個目標的重要內容。[1]為實現上述目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在過去一個時期針對地方治理和基層發展的年均投入高達5.65億美金。[2]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之所以如此重視地方治理,是因為該署已經明確意識到:對于絕大多數民眾來說,在現存各種形式的治理模式與實踐中,地方治理是他們最直接、最緊密與國家發生聯系和互動的渠道,也是他們獲得公共服務、參與公共決策、行使公民權利與履行公民義務的首要途徑(UNDP,2018)。無獨有偶,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也明確指出,提升地方治理水平是在地方層面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效率、透明度與可問責性的關鍵所在。為此,亞洲開發銀行也投入巨大資源,鼓勵亞洲各國通過改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完善地方財務審計制度、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途徑來提升地方治理水平(ADB,2018)。
地方政府的這種自主性,對地方治理的效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作用機制和實際效果,往往可能比人們想象的更為復雜。一方面,地方政府面對它們認為不切實際或者沒有道理的上級政令,通過在治理過程中發揮自主性,有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不合適政策的危害,在一定范圍內保護其轄區內民眾的利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也有可能會在治理過程中有選擇性地執行某些上級政令甚至曲解上級政令,從而損害政府聲譽與民眾利益。基于后一種觀點,甚至有學者指出,自《聯邦黨人文集》發行之日起,西方語境中就已經逐漸形成了“低層級政府更容易被利益集團影響與利用”的看法(Bardhan and Mookherjee,2000)。
不僅如此,即便在同一政策領域,不同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也可能大相徑庭。例如,有研究發現,由于同一級別地方官員在權力體系中的實際政治地位總是有所差別,即使是在那些中央政府決心最堅定的領域,公共政策的實際效果也可能在不同地區呈現巨大的差異(Yang,1996;Kung and Chen,2011)。與此同時,也有研究發現,在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在政治方面扮演著中央代理人的角色,而在經濟方面則扮演著地方利益代言人的角色(Gong,2006)。可見,即便是同一地方政府機構,在面對地方治理的不同方面時,也可能在某些領域嚴格(甚至過度)執行上級政令,而在另一些領域則消極應對(甚至刻意忽略)上級政令。
政府間關系對地方治理影響的這種復雜性,當然不是僅僅存在于當今中國的例外情況。許多西方學者已經意識到,在治理機構、組織架構與業務內容日趨復雜、多層級治理逐漸發展為世界范圍內主流治理實踐模式的今天,探索各級政府在圍繞地方治理所展開的互動中如何界定與塑造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Peters and Pierre,2001)。事實上,如何理順政府間關系、優化多層級治理效果,已經逐漸發展為政治學與公共政策研究中最具創新性的主題之一,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Liesbet and Gary,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