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治理實踐:結構與效能
- 陶郁 侯麟科 劉明興
- 2777字
- 2021-04-23 19:33:58
1.3 研究方法和數據
本書所介紹的研究成果,全部建立在社會科學實證分析的基礎之上。在這一基本方法論范式框架之下,我們針對具體子論題要求,有選擇性地使用了統計描述、計量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其中,統計描述是指利用典型統計指標描述地方治理的情況與結構;計量分析是指通過構建統計模型來分析地方治理的機理和因果關系;案例研究則是指通過剖析代表性的個案,展現與分析地方治理體制的作用機制和變遷過程。
本書所涉及的統計描述和計量分析,除特別說明外,數據都源于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在2000年、2004年和2007年開展的六省連續跟蹤調查。這三輪調查所使用的問卷既存在重合的部分,又各有側重,但除在某些年份由于不可抗因素而必須放棄的個別樣本外,所覆蓋的樣本完全一致,都是在第一輪調查開始以前通過分層隨機法確定的。
首先,為確保樣本具有比較好的代表性,以便我們能夠通過樣本資料比較準確地推斷出全國情況,我們從近代以來中國的治理傳統出發,以行政區劃為主,結合經濟狀況,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東部與南部六個大區,并在每個大區內隨機選取一個省份作為樣本,最終樣本包含吉林、河北、陜西、四川、江蘇和福建六個省。
其次,在每個樣本省內,我們綜合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確定了五個樣本縣。具體來說,我們首先對樣本省內所有縣(包含縣級市)按人均工業產值從高到低排序,并將由此產生的列表平均分成高、中、低三段。如果列表上縣的數量比3的整數倍多1,我們在中段多加一個縣;如果列表上縣的數量比3的整數倍多2,我們則在高段和低段分別多加一個縣。在此基礎上,我們在列表中的高、中、低三段內分別隨機抽取兩個縣,得到6個備選樣本縣。在6個備選樣本縣中,我們將人均工業產值最接近的兩個縣提取出來,隨機剔除一個,最后在每個樣本省內得到5個樣本縣,在全國范圍內得到30個樣本縣。
遵循類似的邏輯,我們又在各樣本縣內抽取了樣本鄉(鎮)。具體來說,我們首先對樣本縣內的所有鄉(鎮)按人均工業產值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然后將排序所得的列表平均分成高、低兩段。在每段列表內,我們隨機抽取一個鄉(鎮),在每個樣本縣內得到2個樣本鄉(鎮),在全國范圍內得到60個樣本鄉(鎮)。
最后,我們按照類似的方法在每個樣本鄉(鎮)內抽取了兩個樣本行政村,其中包含若干因城市化而在最近改設為居民委員會的村級行政區。具體來說,如果樣本鄉(鎮)中包含的行政村數目不超過15個,我們按人均純收入對所有村莊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形成備選樣本列表;如果樣本鄉(鎮)中包含的行政村數目多于15個,我們則隨機抽取15個村進入備選列表,并將列表上的村莊按人均純收入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經過排序的備選列表平均分為兩段,并在每段中抽取一個村作為樣本。如果被抽中的行政村是調查前新近合并的,為確保能夠獲得足夠的數據,我們會在該村所在的那段列表中重新抽取一個新近未經歷過合并的村莊作為正式樣本。這樣,我們就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120個樣本村。由于我們的調查遭遇了自然災害等人力無法抗拒的因素,2000年和2004年的兩輪調查實際覆蓋了所有樣本中的116個村莊,2007年的調查則覆蓋了119個村莊。
在每輪調查開始之前,我們都會親自走訪部分樣本村莊進行預調查,一方面對問卷草稿進行測試,另一方面則針對我們特別關心的地方治理問題進行深入訪談。在進行預調查時,我們往往也會走訪與樣本村相鄰的其他村莊,圍繞訪談中產生的問題和疑惑進行比較性訪談,以便更加全面地收集信息。以2004年預調查為例,我們先后走訪了河北東部、四川西部、江蘇南部、吉林東部的多個縣、市,并在每個縣內選取了不少于4個村莊進行訪談,完成了近10萬字的調查記錄。在2007年展開的調查中,我們則走訪了河北東部、江蘇北部和福建北部的數個縣、市,進行了數十次、上百個小時的深入訪談,訪談對象涉及鄉(鎮)干部、村干部和普通村民。這些一手資料和實地經驗為我們厘清研究思路、完善調查框架提供了重要素材,在很多情況下也為我們解釋通過統計分析找到的結構性框架提供了鮮活的案例。
我們的正式調查全部采取實地問卷訪談的形式。針對不同的調查話題與調查對象,我們準備了若干套不同問卷。例如,針對鄉(鎮)政府的問卷,除收集鄉(鎮)基本情況外,還通過專門性指標測量了鄉(鎮)與上級和下級政府的實際工作關系。在村莊層面,我們針對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比較了解村莊情況的一般干部和黨員(例如村會計、村小學校長等)設計了不同問卷,分別收集他們最為了解的那部分數據。此外,在2007年的調查中,我們還專門設計問卷,向村莊社區中的積極分子了解群眾社團以及宗族和宗教活動的情況。我們在每個樣本村莊中,還隨機抽取了一定數量的農戶和村民,不僅收集了個體層面的相關數據,也通過他們了解一些干部可能不太愿意透露的信息。
在每輪調查中,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都組建了一個包含數十名調查隊員的大型隊伍。除了帶隊的專業研究人員外,調查隊員主要是國內各高等院校的教師與學生,還有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例如,2005年參與調查的隊員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單位。在正式開展實地調查前,所有隊員都接受了專門設計的相關培訓。在調查過程中,圍繞實際發生的問題,調查組定期開會討論,充分保證了調查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考慮到三輪調查在省、縣、鄉(鎮)、村四個層級上的樣本完全一致,針對這些樣本單位的數據,無論是通過針對干部的問卷直接收集的,還是在針對村民的個人問卷基礎上匯總的,在三輪調查中都予以收集,它們都能夠構成村級以上單元的面板數據。本書中的大量實證分析,都是基于這些村級以上單元的面板數據做出的。總體來說,這些數據涉及鄉(鎮)和村莊的基本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縣鄉(鎮)關系、鄉(鎮)村關系、村兩委關系、農民負擔、公共產品供給、村級財務狀況、民間社團和宗族/宗教活動等多個方面的信息,為我們界定和分析當代中國地方治理中的政府間關系提供了實證基礎。此外,為增強調研的可操作性,我們在每輪調查中都重新抽取了樣本農戶與村民,因此所有農戶層面的指標都不能構成面板數據,而這些指標在本書中也較少被使用。
本書中案例研究所涉及的定性數據,除了來自我們在預調查過程中進行的深入訪談,其中有一部分也來自我們針對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區所進行的專項調研。在這些調研中,我們一般通過非結構化的開放式深度訪談收集證據,訪談對象主要是直接接觸地方治理實踐的干部和群眾。一般而言,針對地方治理結構的某個具體方面,我們會首先通過理論分析和描述性統計推導出計量分析所需驗證的命題,然后利用大樣本數據檢驗這些命題,并在必要的時候通過案例研究進一步對相關機制和過程進行直觀說明;在分析地方治理體制的變遷時,我們則主要圍繞典型案例展開,以期揭示相對復雜的作用機制。
- 歷史中的公民概念(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書系)
- 軌跡與思想:20世紀歐美學者社會主義批判的批判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研究
- 社會主義思想:從烏托邦到科學的飛躍(1516-1848)
- 事實即顛覆:無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寫作
- 弘揚長征精神 爭當時代先鋒
- 現代公共關系理論與實踐探索
- 圖典中國:帝鑒圖說(漢英對照)
- 美德與國家——西方傳統政治思想專題研究(政治文化與政治文化書系)
- 施米特論戰爭與政治(“經典與解釋”第52輯)
- 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聽外國人講“中國故事”
- 政府論(下)
- 中東問題研究(2016年第2期/總第4期)
- 圖解中國“十三五規劃”《建議》
- 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全球氣候治理:一種治理嵌構的理論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