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性理論與文學他性研究
- 江馬益
- 1139字
- 2021-05-11 14:47:33
第一章 他性理論的學術考察
據考察,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4版增補本,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中,otherness這一詞條是以“新詞補編”的形式進入的(見第1976頁)。也就是說,在2002年之前(即1997年及之前的各版本),otherness尚未被納入該詞典的條目范圍。然而,在西方主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中,otherness一詞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587年,何故?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當然非常復雜,但這至少反映出1997年之前的漢語學術界對于他者問題的關注,尚未引起詞典編撰者的足夠注意。那么,這是否意味著詞典編撰者對他者問題的關注,始于1997年至2002年間?[2]在借助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作文獻調查時,上述推斷得到了證實。在文史哲類目中,筆者發現,以“他者”為檢索詞,無論是篇名檢索、關鍵詞檢索,還是全文檢索,得出的數據都顯示出,1999~2000年有關他者研究的學術論文數量都驟然增加,它們分別是3篇和8篇、5篇和15篇,以及493篇和642篇,2000年之后數量增長更加明顯。據此,筆者認為,漢語學術界的他者研究,直到進入21世紀才逐漸盛行起來。
在考察概念內涵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他者”和“他性”的翻譯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otherness的中譯詞有25種之多,包括他、他者、他性、他類、他異、她者、她體、它者、它性、另類、異己、他者化、他者性、他在性、他異性、另他性、其它性、異己者、異己性、異質性、另一性、不同性、另一世界、另一個真實、異己的特性等,其中,被普遍使用的是“他者”和“他性”。金惠敏先生曾在《孔子思想與后現代主義——以主體性和他者性而論》一文中說:“Other(法文為autre)一般譯為‘另類’或‘他者’。在后結構主義的語匯中,該詞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認識論中的客體,二是被主體所排斥和壓抑的異質。‘另類’不能表達第一層意思,故不采用;‘他者’兼有兩層意思,但用‘他者性’譯Otherness,即‘他者’作為他者的性質顯得有些生硬,故根據語境有時稱Otherness為‘他異’。”[3]無疑,金先生把握了other一詞的要義,即在認識論視野中界定主體與他者的關系,同時,在主體視域中認識他者的地位和作用,兩者兼顧。本書也完全同意將other譯為“他者”。然而,筆者并不贊成將otherness譯為“他異”。因為“他異”的語義重心落在“差異”上,這可能會導致在語義理解上忽視“差異”與他者內涵之間的邏輯聯系,從而難以充分揭示otherness背后深層的哲學內涵。實際上,otherness是other加后綴-ness所構成的復合詞,-ness本身就含有“某某屬性”的意思;故,將otherness譯為“他性”,即“他者的屬性”,一方面既能體現“他者”與“他性”之間的邏輯聯系,另一方面還能賦予它們不同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內涵。即:“他者”是名詞性的,作為一種認識對象,而“他性”則是形容詞性的,是對象的一種屬性。基于此,本書采用“他性”的譯法。
此外,本書除了將other譯為“他者”外,還將alterity和altarity也譯為“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