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地流轉中的村集體職能: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 江淑斌
- 517字
- 2021-05-07 18:01:2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本章首先對文中的核心概念“農地流轉”“村集體職能”進行界定,明確其內涵和外延;其次,從農地流轉的動力、障礙、效應和村集體在農地流轉中的行為四個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評述;最后,介紹了理論分析借鑒的基礎理論——農戶模型、市場模型和合約理論。
[1] 國家統計局對耕地和園地界定如下。耕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閑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含蔬菜)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證收獲一季的已墾灘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固定的溝、渠、路和地坎(?。?;臨時種植藥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臨時改變用途的耕地。園地,指種植以采集果、葉、根、莖、汁等為主的集約經營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蓋度大于50%和每畝株數大于合理株數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http://www.stats.gov.cn。
[2] 參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6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3] 參見《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4]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