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產業模塊化理論

(一)概念及相關理論

1.概念

“模塊”源自“模塊化”——一個把復雜的系統分解為不同的能夠相互溝通的部分的動態整合過程。從工業設計和產品生產角度進行分割,是狹義的概念,而從系統的視角對流程進行模塊分解與集中是廣義的模塊化。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最早對模塊化展開研究[19],當時模塊化主要運用于工業設計領域,后來被應用到產業組織研究中。按照青木昌彥等的觀點,使產業實現模塊化的構想就是將產業像企業一樣進行層次劃分和分工[20]

2003年,陸國慶以及朱瑞博[21]等國內學者分別撰文對模塊化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為產業模塊化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2.相關理論

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對產業模塊化進行了研究。

(1)模塊化的分解與模塊化操作

模塊化起源于標準化方法,卻與一般的生產過程要求的標準化不一樣。模塊化是用虛擬的方式進行標準化,這就是“看得見的設計規則”。

標準、界面和結構三個方面構成了“看得見的設計規則”。標準,說明的是對各個單獨模塊特點進行檢測的依據,它能夠使子模塊和整體系統具有兼容性;界面,說明的是模塊化系統內部是怎樣溝通的,這是把煩瑣的事物變成模塊化系統的重要之處,它表示的是各個子模塊關聯度的問題;結構,說明的是模塊化系統的特征和數量等。

在符合“看得見的設計規則”的前提下,每個獨立的模塊不必與其他的模塊進行溝通。模塊化表示的就是從整合型系統向模塊化系統發展的動態過程。這其中蘊含著利用“模塊化操作”對系統進行分解重組,最終變成迥異的系統狀態。

模塊化表示的是整合型系統向模塊化系統發展的動態過程,可通過圖2-1展示其步驟和原理:①尋求各個獨立系統間的聯系;②把煩瑣的系統分解成各個小模塊;③構建系統集成與檢測模塊,使獨立的系統與整體保持兼容性。

在圖2-1中,由于遵循了“看得見的設計規則”,“系統集成與檢測”模塊相對于其他獨立的4個模塊而言沒有區別,因此一些“隱性的設計規則”便自主地在模塊里生成。

圖2-1 雙層結構模塊化設計

資料來源:青木昌彥、安藤晴彥:《模塊時代:新產業結構的本質》,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

(2)模塊化的結構特征

李春田是國內較早研究模塊化理論的學者,他認為模塊化是創新的有效方式,并概括了模塊化的6個特點[22]

①模塊化是解決系統復雜性問題的有效途徑,并且其各個獨立的子模塊也是一個復雜系統。

②模塊化的出現和發展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分不開。

③“看得見的設計規則”是模塊化系統產生的基礎、核心和關鍵。整個系統內部都遵循“看得見的設計規則”,才能實現自主創新。“看得見的設計規則”可以保證各個子模塊很好地實現整體效能。

④整體系統的創新與各個子模塊的發展創新密不可分。各個子模塊會伴隨著外界刺激做出應激反應,這使得模塊化系統的界面與標準會不斷進化和發展。

⑤模塊化系統是產生選擇價值的系統。利用模塊化系統可生產形態各異的產品,從而為顧客提供多種產品選擇。

⑥模塊化的結構是開放式的,決策是分散的。

(3)模塊化的主要優勢

西蒙、馬歇爾、鮑德溫和克拉克等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模塊化的優勢[23]。歸納來說,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①優化系統結構。閆星宇、呂春成指出模塊化系統是信息時代出現的新型模式[24]。張治棟、韓康認為模塊化是能夠使系統獲得最好價值和最快創新效率的網絡結構[25]

②產生替代經濟。模塊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允許具有新技術或能夠創新的模塊進入系統替代原有模塊,從而使得產業體系具備良好的可升級性。當系統無法繼續實現模塊升級時,才需要對這個產業體系實施再設計和變革。這就是替代經濟產生的原因,因為系統的創新成本遠比模塊化的創新成本高。

③提升價值創新。馮海華、張為付認為模塊邊界動態化、價值報酬遞增化、價值體系網絡化是模塊化價值創新的內涵[26]。胡曉鵬認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是模塊化系統創新效率提升的關鍵[27]

④創造選擇價值。模塊化具備可分解和再組合的特性,個性化的客戶需求可以利用模塊自由混搭的特性得到滿足,這就是選擇價值。

(4)模塊化的成本與風險

模塊的分解、組合與檢測是模塊化系統成本的主要來源。徐宏玲、李雙海認為模塊化在技術、協調、界面和創新4個方面存在缺陷[28]。國內學者閆星宇、高覺民從4個角度分析了模塊化系統的不足之處,其中系統僵化的特性是模塊化系統的風險來源[29]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1)必要性研究

西蒙提出了模塊化在復雜系統管理領域的重要性[30]。Starr認為模塊化在滿足消費者不同體驗需求方面具備優越性[31]。Sanchez和Mahoney指出企業組織設計的模塊化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32]。Baldwin和Clark[33]指出模塊化在構筑復雜產品系統方面的重要性。

(2)創新性及創新途徑研究

Henderson和Clark指出架構創新和模塊內部創新是模塊化創新的兩個途徑[34]。Baldwin和Clark借助期權理論驗證了模塊化創新的有效性[35]。在研究硅谷模式時,青木昌彥等認為模塊化對其發展具有創新性[36]

(3)競爭優勢研究

Langlois指出傳統的產業組織形態由于信息技術的推動向模塊化市場形態不斷演變[37]。Sturgeon認為模塊化借助市場協調功能,特別是穩定的界面標準和設計規則,使得企業可以通過價值鏈外包的集聚戰略獲取競爭優勢。[38]Helfat和Eisenhardt認為企業可以通過組織模塊化獲得跨期的范圍經濟從而使得收益多元化。[39]

(4)批判性研究

Baldwin 和Clark指出模塊化的設計重點是嚴格控制組織模塊化的規模[40]。Ernst指出由于模塊化自身存在缺陷,其不可能是企業組織發展的最后模式[41]。Fagerberg指出過度關心分工協作,模塊化組織的管理難度會增加,創新性會喪失[42]。Ethiraj、Levinthal和Roy認為模塊化組織結構在某些情況下不如一體化組織結構更有利于企業創新[43]。Chesbrough也認為不隨外界情況變化而做出相應變化的模塊化系統聯系規則可能會嚴重阻礙企業發展和創新[44]

2.國內研究現狀

(1)必要性研究

胡曉鵬認為產業模塊化能夠減弱利益分配中技術標準的影響[45]。閆星宇、李曉慧認為模塊化能夠提升產業的競爭力[46]

(2)模塊化的技術管理應用

作為一種新的方法論,模塊化在分解、組合和接口方面具有獨立、系統和順暢的優勢。所以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企業組織演進和產業集群等領域,模塊化的思想和技術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

①產品設計和生產角度

莊尚文認為在模塊化網絡經濟條件下,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能夠促進生產分工[47]。朱文藻認為模塊化設計技術在大規模定制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48]。劉會芬認為模塊化生產適合為需求多樣化的顧客提供更多選擇[49]

②企業組織演進角度

i.企業邊界的模糊化

實施模塊化必將導致企業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史修松、徐康寧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讓處于網絡模塊化中的企業進入沒有邊界的年代[50]。侯若石、李金珊認為企業邊界變化的原因是模塊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協同非專業性”替代了“協同專用性”[51]。郝斌認為模塊化下的企業邊界是依賴于關系網絡建立的“關聯邊界”[52]

ii.組織的網絡化與價值鏈形態的演變

余東華、芮明杰認為利用基于模塊化搭建無形的網絡平臺,可以使企業價值鏈獲得全新的競爭優勢[53]。徐慶東指出模塊化的企業網絡是“有邊界的市場”和“無邊界的企業”的混合體[54]。朱瑞博認為網絡價值創新的主要來源是模塊化產生的協同效應[55]

③產業集群角度

在經濟全球化和技術快速更新迭代的當下,模塊化及其帶來的優勢逐漸被產業集群內的各個企業所認同。朱瑞博證明了模塊化能夠有效化解產業集群的內生性風險[56]。倪慧君、王興元、郭金喜指出集群企業在進行模塊化選擇時,可以使用動態博弈的方法尋求最優的策略[57]。李恒認為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協同管理以及組織架構都跟模塊化的激勵有關[58]。賴磊、王濟干認為模塊化產業集群對發揮創新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顺县| 岢岚县| 黑河市| 平定县| 常宁市| 涿州市| 蒙阴县| 大兴区| 漯河市| 舟曲县| 芦山县| 宜良县| 建瓯市| 汉源县| 观塘区| 新闻| 肥乡县| 芜湖市| 德清县| 遂昌县| 泗阳县| 保定市| 丰台区| 左贡县| 峨眉山市| 甘德县| 天台县| 阜城县| 南涧| 台中市| 油尖旺区| 永德县| 垫江县| 奉新县| 临江市| 阿鲁科尔沁旗| 柘荣县| 石楼县| 林周县| 潢川县|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