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
- 牛亮云
- 1080字
- 2021-04-23 18:10:47
序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矛盾仍然很多,其中人民群眾對吃得放心和吃得安全的需要與食品安全風險高發間的矛盾,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以及國家形象的重大問題。盡管隨著食品安全監管的不斷加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食品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通過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且趨勢向好,但是,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之間仍有一定的差距。食品安全風險仍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重要社會風險。
本書是從公共物品理論角度出發,基于地方政府負總責的視角,較為全面和客觀地反映我國如何監管和治理食品安全風險的學術成果,不僅為進一步認識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提供了可參考的理論框架,也為防控食品安全風險探索了現實路徑,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基于公共物品理論展開研究。國內外學者多從信息不對稱視角認識食品安全風險產生的原因,并采用可追溯、標志認證等信息工具盡可能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完善市場機制,解決食品安全風險問題,卻忽視了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屬性。從公共物品理論入手探討食品安全風險的產生和治理,為研究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第二,探討了食品安全監管的縱向體制。我國長期采用“分段監管為主、分品種監管為輔”的多部門分段監管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門間的職責劃分和統籌協調上的混亂,時常為人詬病。因此,國內外學者多從多部門分段監管體制出發,探討集中統一監管體制的優勢和改革思路,卻忽視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事權劃分的合理性等問題。探討食品安全監管的縱向體制有助于深入認識和改進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第三,探討了地方政府弱化食品安全監管的原因和中央政府的對策。國內外學者多從地方政府完全理性和政府良治的角度出發,探討地方政府應該如何完善監管制度和監管工具,卻忽視了地方政府因激勵扭曲、規制俘獲等而弱化監管的問題。將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納入分析框架中,有助于更全面和客觀地認識現實中存在的監管失靈問題,同時也可以為中央政府精準施策促使地方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應具有國際視野,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特色。本書所作研究借鑒國際食品安全監管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基于中國實際,體現中國視角,展現出“本土化”特質,為我國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嘗試了新方法,探索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