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論壇(2019年第1輯/總第9輯)
- 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編輯委員會
- 7503字
- 2021-04-29 18:42:13
21世紀以來的《十五貫》研究綜述
喻小晶[1]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學界對《十五貫》的解讀視角更廣闊,研究內容更深入。重要問題得到回歸,通融與創新頻現,關注熱點問題的同時又有所堅守。據統計,從2000年至2017年,有關《十五貫》研究的各類論文有70余篇,在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上都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大致可分為宏觀理論及評論、文本研究、改編研究等三方面,其中以文本研究為主。但相關研究的內容承襲較多,富有開創性的研究仍略顯不足。未來《十五貫》的研究在文體和文獻等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關鍵詞:十五貫 研究綜述
明末清初,蘇州派劇作家朱素臣將宋元話本《錯斬崔寧》(馮夢龍將其收入《醒世恒言》后更名為《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改編為傳奇《雙熊夢》(又名《十五貫》),自此,《十五貫》開始登上戲曲舞臺。此后,這一題材歷經多次改編,衍生出秦腔、京劇、大鼓、寶卷等多種藝術形態。進入20世紀初期,《十五貫》的演出還未家喻戶曉。直到1956年,經浙江國風昆蘇劇團改編的《十五貫》在北京上演,以“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美譽綻放出新的生機[2],至今依然活躍在舞臺上。20世紀以來,相關研究的成果豐碩,出現“諸家爭說《十五貫》”的盛況。[3]以往學界對《十五貫》進行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對《十五貫》系列文本(話本和傳奇)的解讀;其二,對戲曲《十五貫》的相關研究。[4]進入21世紀以來(截至2017年),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學界對《十五貫》的解讀視角更廣闊,研究更深入。尤其是藝術價值的討論,方興未艾。重要問題得到回歸,通融與創新頻現,關注熱點問題的同時,又有所堅守。通過梳理21世紀以來《十五貫》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對《十五貫》各藝術形態的理解,以及推進相關戲曲文學的研究。為綜評的方便,根據本人對相關研究的關注點和理解,對相關研究分類敘述。限于學識和聞見,難免棄璧遺珠,望專家批評。
一 《十五貫》宏觀理論及評論研究
據統計,從2000年至2017年,關于《十五貫》研究的各類論文有70余篇,在研究方向與研究方法上都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其中不乏立足于各自領域,對相關問題進行較為深入討論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十五貫》的研究也逐漸呈現出體系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解玉峰《90年來昆曲研究述評》一文,從宏觀上對20世紀以來的昆曲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歸納,并對21世紀昆曲研究提出了思考與追問,對近年來的戲曲研究具有指向性意義。尤其是對《十五貫》研究中的昆曲研究具有重要參考意義。[5]而直接對《十五貫》提出問題和思考的則是洛地的《〈十五貫〉回顧和思考》一文,其圍繞“民族戲劇”“文化遺產”“推陳出新”等主題概念,針對從《十五貫》的改編到昆曲成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五十年間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如今,這些問題的呈現與思考,都已成為21世紀昆曲研究,尤其是《十五貫》研究所不能回避的問題。
在進入21世紀以來,《十五貫》評論研究最為典型的代表是《十五貫》論述“三部曲”,即傅謹的《昆曲〈十五貫〉新論》、徐宏圖的《昆曲〈十五貫〉補論》、柯凡的《再論昆曲〈十五貫〉》這三篇重要文章。《昆曲〈十五貫〉新論》一文指出,通過對現存三個《十五貫》早期劇本的對比可看到通行本《十五貫》的改編得失;《十五貫》改編的深遠意義,也需要從超越劇目甚至昆曲這個劇種的立場解讀,《十五貫》的成功為大量以“清官”為正面主人公的傳統劇目贏得了重登舞臺的機會,為傳統劇戲曲在當代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7]《昆曲〈十五貫〉補論》一文則從“緣起與結果”“劇團與劇種”“推陳與出新”的關系出發,指出《十五貫》改編演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所救并非僅是劇團而是劇種、“出新”并非只是思想內容而是全方位的,“經典劇目”也有推陳出新的空間等問題。[8]而《再論昆曲〈十五貫〉》一文較為詳細地敘述了20世紀50年代浙江國風昆蘇劇團改編、演出《十五貫》以及劇團發展等活動的經過,認為《十五貫》成功的外因在于“傳”字輩昆曲演員對《十五貫》的數度改編,為新編本《十五貫》的誕生和成功奠定了基礎,以及政府領導對昆曲的個人感情、對《十五貫》社會價值的認可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巧妙運作之于《十五貫》改編的影響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啟示。[9]
2016年是改編《十五貫》六十周年,故而在此時期,開始出現了一批對《十五貫》的意識形態進行定位的評論,這些評論主要集中在主流意識形態下的期刊報紙上,如鄭曉林的《〈十五貫〉的跨時代意義》[10]、仲呈祥的《昆曲〈十五貫〉的啟示意義》[11]、薛若琳的《繼承和弘揚〈十五貫〉精神》[12]等文,均是發表于主流媒體的報刊上,都是從時代意義、精神價值等方面對《十五貫》進行高度點評,號召人們認識到《十五貫》所帶來的啟示性的跨時代意義,并繼承和發揚《十五貫》所象征的時代精神。
另外,還有對《十五貫》與時代發展的睿思。如俞為民在《昆曲的現代性發展之可能性研究》[13]一文中就以《十五貫》為例,認為昆曲的現代性發展不僅要在內容上加強劇目建設,還要在形式上確保昆曲特色的同時豐富昆曲的表演方式,實現多元創新發展,以符合時代審美要求趣味。而高琦華、盧敦基《十五貫、小百花與浙江戲曲事業的發展》[14]一文則是從《十五貫》之于浙江戲曲事業發展的角度著手,對《十五貫》的現代意義進行反思,指出浙江人文歷史與戲曲事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強調其對浙江戲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二 《十五貫》文本研究
盡管在20世紀初,《十五貫》的文本研究已有較多成果,但限于資料不足及研究方法的單一,相關研究仍有推進的空間。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利用新材料,立足不同視角,在方法論上的創新,對《十五貫》文本研究的通融度和有效性都有新的提升。其中,既有整體研究,也有針對重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對《十五貫》文本內容的整體研究,如張紅霞博士學位論文《朱素臣傳奇研究》中有“《十五貫》本事考論”一節,指出“熊友蕙冤案”為朱素臣對李漁《無聲戲》話本第二回《美男子避禍反生疑》中蔣瑜、何氏一案的借鑒,同時也對取材進行了精心的刪削改動。而“熊友蘭冤案”,在基本敘事模式不變的情況下,朱素臣對此前故事進行了量體裁衣式的剪裁和改編,使它更為適合傳奇“雙生雙旦”式的雙線結構,進而能與熊友蕙一線的相配完美無瑕。朱素臣拈出明代執政江南的兩位清官——周忱和況鐘,把《美男子避嫌反生疑》和《錯斬崔寧》話本中的兩段公案故事以“十五貫”為扭結點組合在一起,并根據傳奇表達的主題創造性地改變了前人話本中的相關素材,編撰了《十五貫》這部享譽一時,且后世廣泛流傳的劇作。[15]又如叢海霞的碩士學位論文《〈十五貫〉研究》,認為以往對《十五貫》的研究多集中在各改編本,對原著本身的文學價值研究還值得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其指出熊友蕙、侯三姑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后漢書·李敬傳》;熊友蘭和蘇戍娟的故事則是根據明代擬話本《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改編;況鐘、周忱和熊氏兄弟四人都是取材于歷史真實人物;而婁阿鼠敗露等問題是在傳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的結果。其認為朱素臣既擅長“雙線結構”,制造“矛盾”和“巧合”,又兼顧融合復雜的社會背景,在政治與命運的交錯中推進故事發展,達到“以情動人”“扣人心弦”的目的。也指出《十五貫》的藝術特色具體體現在賓白內容、科介動作、曲詞風格及宮調牌的選擇與運用上,達到通俗機趣的效果。[16]此類文章多立足于前人研究,從整體上對《十五貫》進行文本分析,研究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等問題。除進行整體研究外,也有學者對不同歷史階段的《十五貫》文本進行對比研究。如袁卓《〈十五貫〉與〈錯斬崔寧〉》[17]一文,即對比分析介紹具有差異文本的內容和特色。又,2004年臺灣中山大學林憶玲的碩士學位論文《〈錯斬崔寧〉〈雙熊夢〉〈破曉時分〉之比較研究》,即將1968年臺灣地區據《十五貫》所改編拍攝的電影《破曉時分》納入《十五貫》文本系統中進行對比研究,為《十五貫》戲曲文本研究增加了新題材的對比分析。另外,張建偉的《從宋元話本到現代小說——“十五貫”冤案的文學藝術呈現》一文,也以文學藝術的呈現方式作為研究角度切入,對《十五貫》中的冤案進行深入探討,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各階段體裁在敘事時所采用的不同藝術手法。[18]
《十五貫》具體內容研究成為21世紀以來的研究熱點,多篇論文從《十五貫》的主題、人物、情節等方面進行分析與闡釋。《十五貫》的主題研究,歷來為學界研究的焦點。呂茹在《敘事主題的轉換性:古代白話短篇小說與戲曲的雙向互動》一文中即以《十五貫》為例,探討從《十五貫》到《雙熊夢》的過程中敘事主題所發生的轉換關系。[19]另外,有關《十五貫》“公案”題材的討論尤使人注意,如張紅霞《朱素臣傳奇中的公案敘事研究》和李佃云的《蘇州派戲曲中的公案因素研究:以〈十五貫〉為中心的考察》都是對《十五貫》的公案因素進行考察,分析公案敘事題材的特殊性。[20]改編后的昆曲《十五貫》,由于其精妙的結構和客觀公正的案件處理方式,也成為政法界的經典案例,從傳統法制史、社會治理角度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如潘志勇《昆曲〈十五貫〉的中國司法傳統解讀——以當代刑事司法改革為視角》,李偉、姬杰輝的《戲曲作品中的傳統證據文化探析——以昆曲〈十五貫〉為例》,殷曉東的《由〈十五貫〉看中國傳統司法文化》等文章,都是從司法角度對《十五貫》進行重新解讀。[21]對戲曲研究中跨學科、不同視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對《十五貫》人物的討論是傳統研究的重點,近年來相關研究有回歸趨勢。其中,如叢海霞、李占鵬《朱素臣〈十五貫〉人物形象探析》一文,對《十五貫》中的大小人物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疏解,從整體上把握《十五貫》中的人物的形象。[22]于金輝的《淺析〈十五貫〉中的官吏形象》一文,對劇中的三類官員,即剛愎自用的過于執、客觀公正的況鐘和自私自利的周忱的人物形象都進行了分析。[23]這些研究前人已有較深入的討論,新意較少。
《十五貫》的情節研究也是傳統研究的重點,近年來相關研究有下降趨勢。比較重要的是賈學清在《巧合:獨具匠心的情節建構》一文中以《十五貫》為例,分析巧合之于故事情節建構的重要意義;代樹芳的《論“十五貫”故事情節的變異——從〈錯斬崔寧〉、〈雙熊夢〉到浙昆劇〈十五貫〉》則是從《十五貫》的三重變奏來分析其故事情節上的差異。[24]主要都是延續前人的討論,沒有更大的創新。
三 《十五貫》改編研究
《十五貫》的改編研究,一般指對20世紀中葉浙江國風昆蘇劇團《十五貫》改編本的研究。近年來也成為研究的熱潮。如張舟子《從傳奇故事到政治寓言——〈十五貫〉的改編與接受》一文,從政治意義的角度對《十五貫》的改編進行分析,認為其在改編與接受的過程中,受到了當時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并認為在評價《十五貫》時應加入這一因素,才能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并真正總結傳統戲曲改編的經驗與教訓。[25]又如劉遺倫《從昆曲〈十五貫〉的改編看新中國初年的戲劇改革》一文則是從戲曲改革的角度對《十五貫》的改編也進行研究,其文中對具體的改編內容進行分析的同時,對《十五貫》的改編也進行了高度點評,認為其能體現新中國的戲曲政策與戲劇要求的合理結合。[26]與之相類似的還有徐銳的《政治話語下的典型——論昆曲〈十五貫〉中況鐘的形象重塑》一文,對歷來各家研究中對況鐘形象的研究做出進一步解釋,突出政治因素在改編況鐘形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認為之前對于況鐘形象的改編與解讀是出于政治目的,在重新解讀況鐘形象的同時,試圖厘清整個改戲闡釋系統對人物所代表的政治話語含義,探察戲曲改編者對于傳統戲曲走向人間所做的努力,并詮釋其在政治意圖上取得的成果。[27]周濤《〈十五貫〉與“十七年”戲曲劇目的改編機制》一文則是從“戲曲改革”的角度對《十五貫》進行討論,認為其在改編的過程中既順應了當時的“人民性”觀念(即可資借用的戲曲的民間文化要素,及其作為民間文藝形式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價值功能),又符合了“民間性”的文化內容所提供的審美資源和力量,因此才能成為戲曲改革時期的重要范本。[28]而汪詩珮的《傳統與創新:〈十五貫〉的改編》一文則另出機杼,認為《十五貫》的改編不僅基于原有的傳奇劇本,還兼采了傳統文獻《雙熊夢》及歷代藝人的經驗積累,在文獻改編基礎之上,還采納了社會演員因素的影響,對于21世紀的戲曲文學改編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29]至于2004年臺灣“中央”大學黃思超的碩士學位論文《浙昆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則是以浙昆的改編戲為研究角度,對《十五貫》的改編情節加以分析,名義上為改編戲研究,實則是對情節的改編加以描述,并無太多新意。
四 研究不足與展望
以上介紹了2000—2017年以來,有關《十五貫》研究的基本情況。主要可以分為宏觀理論及評論、文本研究、改編研究等三方面。其中以文本分析解讀為主。研究多集中于《十五貫》人物形象的解讀、結構框架的分析、再創作的背景揭示,以及對昆曲演出的現實意義、《十五貫》與法制的關系等問題。
盡管相關成果承襲較多,富有開創性的研究仍略顯不足,但未來的《十五貫》研究,在文體和文獻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延展空間。所謂《十五貫》的文體研究,即對《十五貫》各時期不同文體形態的批評探討,在現有研究中已露端倪,但尚未形成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所謂《十五貫》的文獻研究,主要指對《十五貫》版本源流的研究。目前,相關研究比較薄弱,對《十五貫》版本問題的認識水平較多依賴20世紀的研究成果。[30]《十五貫》的版本研究必不可少,通過分析各版本間互相演變和影響的關系,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十五貫》傳播史和接受史的認識。現今,大數據及學術資訊的信息化,便利我們對戲曲文獻的整理和研讀,較容易獲取相關版本的文本內容、存佚情況、現藏地點等信息,獲得第一手文獻材料。立足現有的《十五貫》研究成果,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更具有時代意義價值的問題意識,掌握更豐富的研究材料,以更加新穎別致的研究角度對《十五貫》進行更為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讓已經耳熟能詳的研究對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Fifteen Strings of Coin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Yu Xiaojing
Abstract: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a broader and deeper stud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ifteen Strings of Coins. The important issues have been discussed again with frequent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holding the traditional ideas while focusing on hot issu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from 2000 to 2017,there are more than 70 papers on the research of Fifteen Strings of Coins,which have shown a more diversified trend in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It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macro theories and reviews,textual research,adaptation studies,etc. But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inherited more,and the pioneering research is slightly insufficient. The study of Fifteen Strings of Coins in the future still has much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tyle and literature.
Keywords:Fifteen Strings of Coins;Research overview
About the Author:Yu Xiaojing (1992- ),Ph.D. Candidate 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specialties: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Chinese classical philology. E-mail:787012783@qq.com.
[1] 喻小晶(1992— ),湖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電子郵箱:787012783@qq.com。
[2] 《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人民日報》1956年5月18日。
[3] 關于《十五貫》研究的前世今生,參見沈鴻鑫《〈十五貫〉的前世與今生》,《上海戲劇》2008年第9期;周育德《話說〈十五貫〉現象》,《文化藝術研究》2010年第1期。
[4] 有關昆曲《十五貫》的相關人物的梳理,參見楊紅軍《田漢與昆曲〈十五貫〉》,《北京檔案》2013年第11期;潘偉民《黃源與昆曲〈十五貫〉》,載《黃源紀念集》,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6;沈祖安《水到渠始成——〈十五貫〉編演前后的回憶片段》,《文化藝術研究》2012年第1期。有關周傳瑛參與《十五貫》編演及傳承的討論,見洛地《周傳瑛在〈十五貫〉轟動京城后的昆劇思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周立波《周傳瑛與昆劇〈十五貫〉研究述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5] 解玉峰:《90年來昆曲研究述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6] 洛地:《〈十五貫〉回顧和思考》,《戲劇藝術》2007年第1期。
[7] 傅謹:《昆曲〈十五貫〉新論》,《戲劇》2006年第2期;傅謹:《昆曲〈十五貫〉新論》,《文化遺產》2008年第4期。
[8] 徐宏圖:《昆曲〈十五貫〉補論》,《文藝研究》2012年第4期。
[9] 柯凡:《再論昆曲〈十五貫〉》,《戲友》2016年第1期。
[10] 鄭曉林:《〈十五貫〉的跨時代意義》,《中國藝術報》2016年4月6日。
[11] 仲呈祥:《昆曲〈十五貫〉的啟示意義》,《文藝報》2016年5月20日。
[12] 薛若琳:《繼承和弘揚〈十五貫〉精神》,《中國文化報》2016年5月10日。
[13] 俞為民:《昆曲的現代性發展之可能性研究》,《藝術百家》2009年第1期。
[14] 高琦華、盧敦基:《十五貫、小百花與浙江戲曲事業的發展》,《文化藝術研究》2010年第5期。
[15] 張紅霞:《朱素臣傳奇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中文系,2012。
[16] 叢海霞:《〈十五貫〉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海南師范大學,2016。
[17] 袁卓:《〈十五貫〉與〈錯斬崔寧〉》,《藝術百家》2006年第4期。
[18] 張建偉:《從宋元話本到現代小說——“十五貫”冤案的文學藝術呈現》,《中國法律評論》2015年第1期。
[19] 呂茹:《敘事主題的轉換性:古代白話短篇小說與戲曲的雙向互動》,《咸寧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
[20] 張紅霞:《朱素臣傳奇中的公案敘事研究》,《南都學壇》2011年第3期;李佃云:《蘇州派戲曲中的公案因素研究:以〈十五貫〉為中心的考察》,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12。
[21] 潘志勇:《昆曲〈十五貫〉的中國司法傳統解讀——以當代刑事司法改革為視角》,《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4年第2期;李偉、姬杰輝:《戲曲作品中的傳統證據文化探析——以昆曲〈十五貫〉為例》,《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第8期;殷曉東:《由〈十五貫〉看中國傳統司法文化》,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中文系,2013。
[22] 叢海霞、李占鵬:《朱素臣〈十五貫〉人物形象探析》,《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23] 于金輝:《淺析〈十五貫〉中的官吏形象》,《劍南文學》2013年第9期;張笑:《況鐘:清風兩袖的“糊涂官”》,《政府法制》2015年第32期;江曾培:《冤案不僅因有過于執》,《群言》2005年第6期。
[24] 賈學清:《巧合:獨具匠心的情節建構》,《戲劇文學》2007年第5期;代樹芳:《論“十五貫”故事情節的變異——從〈錯斬崔寧〉、〈雙熊夢〉到浙昆劇〈十五貫〉》,《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25] 張舟子:《從傳奇故事到政治寓言——〈十五貫〉的改編與接受》,《電影文學》2007年第23期。
[26] 劉遺倫:《從昆曲〈十五貫〉的改編看新中國初年的戲劇改革》,《四川戲劇》2009年第3期。
[27] 徐銳:《政治話語詮釋下的典型——論昆曲〈十五貫〉中況鐘的形象重塑》,《藝術百家》2004年第4期。
[28] 周濤:《〈十五貫〉與“十七年”戲曲劇目的改編機制》,《文藝爭鳴》2011年第17期。
[29] 汪詩佩:《傳統與創新:〈十五貫〉的改編》,《文化遺產》2009年第2期。
[30] 如《十五貫戲曲資料匯編》一書中,對《十五貫》各版本情況做了較為簡略的介紹,但是對于這些版本的源流演變,以及演變的內在原因缺少更進一步的分析。見路工、傅惜華《十五貫戲曲資料匯編》,作家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