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論壇(2019年第1輯/總第9輯)
- 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編輯委員會
- 5159字
- 2021-04-29 18:42:12
《四庫全書總目》補正三則
張立[1]
摘要:《四庫全書總目》關于《貞觀公私畫史》《履齋遺集》《鐵庵集》的提要存在一些訛誤,本文結合相關史料對這三條提要進行考辨補正。筆者認為《貞觀公私畫史》的書名應為《貞觀公私畫錄》,《履齋遺集》中《和呂居仁侍郎東萊先生韻》確為吳潛所作,《鐵庵集》中王邁應作王逸。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 《貞觀公私畫史》 《履齋遺集》 《鐵庵集》 補正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領導小組2014年課題“魏晉文獻輯佚研究——以《獻帝春秋》為例”(項目編號:16NDJC315YBM)
《四庫全書總目》中關于《貞觀公私畫史》《履齋遺集》《鐵庵集》的提要有不確之處,本文試就這三條提要進行補正,辨析訛誤,厘清史實。
一 《貞觀公私畫史》一卷
《四庫全書總目·貞觀公私畫史》:“案《唐書·藝文志》有裴孝源《畫品錄》一卷,注曰‘中書舍人’,與此序合……考張彥遠《名畫錄》引孝源《畫錄》最多,皆此書所無,蓋孝源別有一書……又序稱止于貞觀十三年,而此本所列皆隋代收藏官本,其畫壁亦終于楊契丹,均不可解。”[2]
按:四庫本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以下簡稱“裴書”)自序云:“起于髙貴鄉公,終于大唐貞觀十三年(639),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其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目為《貞觀公私畫錄》。”[3]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七》“畫錄類”先后列“《畫品錄》一卷,唐裴孝源撰”“《貞觀公私畫錄》一卷,裴孝源撰”[4],實為二書甚明。蓋四庫館臣未檢《通志》,偶然失考。且《通志》著錄作“《貞觀公私畫錄》”,不云“畫史”,不僅與裴氏自序一致,也與《遂初堂書目》[5]、《宋史·藝文志》[6]著錄以及《圖畫見聞志》[7]、《益州名畫錄》[8]、《攻媿集》[9]所征引相吻合,足糾《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書名之失。裴書約從明代起作“《貞觀公私畫史》”(如《國史經籍志》[10]《澹生堂藏書目》[11]),謝巍先生推斷四庫底本為明《王氏書畫苑》本[12],甚是。
裴書云:“右二卷蘧師珍畫,梁朝官本。”“右七卷袁蒨畫并是梁朝官本,有太清年月號。”“右三卷史文敬畫,梁朝官本。”并非如館臣所言“所列皆隋代收藏官本”。且館臣不悟裴書既題為“公私畫錄”,序內又明言書畫來源于“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其中必包括私家藏畫無疑,例如:“右三卷陳公恩畫,一卷是隋朝官本。”此三卷之中,隋官本僅占其一,其余兩卷蓋即私家所藏。
館臣稱有“不可解”之處,大概認為序中既云“終于大唐貞觀十三年”,何以書內不涉唐時畫作而僅止于隋代畫家楊契丹?其實裴序所言貞觀十三年非謂畫作創作時間,而指其搜集、訪見名畫時間止于是歲。又裴書云:“右十一卷皆甚精奇,隋朝以來私家搜訪所得。”推及全書,所謂“隋朝以來”的時間斷限,正是貞觀十三年(639)。此外,裴書不涉及初唐畫家,也與取舍標準有關。裴序明言,書中所錄為“魏晉以來前賢遺跡所存”,重在古畫。而唐以前古畫精品大都流入隋朝內府,《隋書·經籍志》:“又聚魏已來古跡名畫,于殿后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寶跡臺,藏古畫。”[13]這批書畫在隋亡后損失巨大,“其所存者,十不一二”[14],之后大都由唐宮遞藏,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云:“國初內庫只有三百卷,并隋朝以前相承、御府所寶。”[15]裴孝源時任中書舍人,得窺秘府,故書中所錄畫作大半為隋朝官本。
王世襄先生認為“裴孝源之《貞觀公私畫史》,次序凌亂,盡失舊觀”[16],李裕民先生亦“疑今傳本內容已有脫誤”[17],皆為有識之見。今再續補一證。裴書列舉四十七所寺廟壁畫,其中有“隋敬愛寺:孫尚子畫,在洛陽。隋天女寺:展子虔畫,在洛陽”。此二寺《唐會要》云:“天女寺:敦業坊[18]。貞觀九年置為景福寺,武太后改為天女寺。敬愛寺:懷仁坊[19]。顯慶二年(657),孝敬在春宮,為高宗、武太后立之,以敬愛寺為名。制度與西明寺同。天授二年(691)改為佛授記寺,其后又改為敬愛寺。”[20]眾所周知,《唐會要》對于隋唐之際的寺廟沿革記述甚詳,如:“慈恩寺:晉昌坊。隋無漏廢寺。貞觀二十二年(648)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宮,為文德皇后立為寺,故以慈恩為名。青龍寺:新昌坊。本隋廢靈感寺。龍朔二年(662),新城公主奏立為觀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21]由《唐會要》不言“天女寺”“敬愛寺”本為隋朝舊寺可知,此二寺實乃唐代新立。寺廟壁畫托名于前代名家,所在多有,姑置勿論。惟裴序末署:“時貞觀十三年八月望日序中書舍人裴孝源。”此時天女寺尚名景福寺,且建成僅四年,而敬愛寺則待十九年后方建立,裴氏作書時焉能預知此二寺名?此處顯然經過后人增改。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東都寺觀畫壁》:“天女寺:裴云有展畫,今不見。”“敬愛寺:據裴孝源《畫錄》云有孫尚子畫。彥遠按:敬愛寺是中宗皇帝為髙宗、武后置,孫尚子是隋朝畫手,裴君所記為謬矣。”[22]則中唐所見之本已然如此。要之,今本《貞觀公私畫錄》不失為唐人書畫藝術類作品中難得舊籍,但流傳既久,存在脫訛、刪改之處。故征引此書時,內容宜先經考辨,不可遽然信從。
二 《履齋遺集》四卷
《四庫提要·履齋遺集》:“宋吳潛撰……是集為明末宣城梅鼎祚所編。凡詩一卷、詩余一卷、雜文二卷。蓋裒輯而成,非其原本。如詩余中有《和呂居仁侍郎》一首,居仁即呂本中字,呂好問之子也,為江西派中舊人,在南北宋之間。寶佑四年,潛論鄂渚被兵事稱年將七十,則其生當在孝宗之末,何由見本中而和之?則捃拾殘剩,不免濫入他人之作。”[23]
按: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一二《履齋遺集跋》云:“明梅鼎祚始輯為此集……集中有《和呂居仁侍郞東萊先生韻》一首,又有《京口鳳皇池和張蘆川春水連天韻》一首,皆和古人之作,如東坡和陶之類。不然,居仁、蘆川皆北宋人,履齋安得而與為倡和耶?”[24]陸氏此辨即為《四庫提要》而發,然其所駁恐不能服館臣之心。館臣寧不知“和陶體”?況陸氏舉證本有罅漏,呂居仁(1084—1145)、張蘆川(1091—1161)俱生活于兩宋之交,館臣稱呂居仁“在南北宋之間”,所言得當,陸氏以不誤為誤。館臣由詞題發疑,并無不妥。然以為梅鼎祚誤收“他人之作”,所謂“他人”,究系何人?陸心源稱“《和呂居仁侍郞東萊先生韻》”為“和陶體”,則呂氏原詞,究系何詞?雙方均未深考。后人輯本誤收他人篇什,并不鮮見,館臣雖能就此發疑,而不檢詞作出處,其疏略固不能為之諱。
其實《滿江紅·和呂居仁侍郎東萊先生韻》確為吳潛所作,該詞在現存文獻中始見于宋刊本《開慶四明志》卷一一,但不標詞題。該詞前一首為吳潛《滿江紅·己未賡李制參直翁俾壽之詞》,后一首為吳潛《滿江紅·和劉右司長翁俾壽之詞》,前后不僅同詞牌,而且同為和詞,不難推知,該詞亦當為和韻性質。盡管《開慶四明志》于此闋《滿江紅》不標詞題,但《履齋遺集》中《和呂居仁侍郞東萊先生韻》之題不宜輕易否定。經對比可知,吳潛此詞韻腳全步呂本中《滿江紅》(東里先生)一闋[25],故《履齋遺集》所標詞題當有所本。陸心源“和陶體”之說于此可獲確證。
《開慶四明志》一書對吳潛研究甚為重要,《四庫提要》卷六八已有詳言:“其自序稱續志之作,所以志大使丞相履齋先生吳公三年治鄞之政績……故所述多吳潛在官事實……是因一人而別修一郡之志。名為輿圖,實則家傳,于著作之體殊乖……至潛所著文集世久無傳,后人掇拾叢殘,編為遺稿,亦殊傷闕略。此志載潛吟稿二卷,共古今體詩二百九首。詩余二卷,共詞一百三十首,皆世所未睹,雖其詞不必盡工,而名臣著作藉以獲存,固亦足資援據。”文內所言“后人掇拾叢殘,編為遺稿”指的正是明梅鼎祚輯本《履齋遺集》。由此可見,《四庫提要》雜出眾手,撰者之間又各有分工,罕通聲氣,雖經紀昀潤色,但前后有失照應處仍不少,此正官修目錄書之一弊。
三 《鐵庵集》三十七卷
《四庫提要·鐵庵集》:“《宋季三朝政要》載理宗端平三年大琮為右正言,上疏極論濟王之冤。侍御史蔣峴劾其鼓扇異端,與王逸、劉克莊同日去國。蓋亦謇諤敢言之士,故其奏疏多能疏通暢達,切中時弊,經義亦頗有可觀。”[26]
按:《宋季三朝政要》載與方大琮同遭劾者有王逸、劉克莊。此處人名有誤,“王逸”當作“王邁”。《宋史·潘牥傳》:“會殿中侍御史蔣峴劾方大琮、劉克莊、王邁前倡異論……”[27]《宋史·徐鹿卿傳》:“會右史方大琮、編修劉克莊、正字王邁以言事黜,鹿卿贈以詩,言者并劾之,太學諸生作《四賢詩》。”[28]《四部叢刊》影舊鈔本劉克莊《后村集》卷一三三《答洪帥侍郎》:“嘉熙丁酉,臺官蔣峴劾方大琮、劉某、王邁、潘昉四人在端平初妄論紀,乞坐以無將不道之刑。先皇圣度如天悉從末減大琮罷右史,某奪袁州,邁失漳倅,昉免官而已。”可為其證。王邁有《臞軒集》十六卷,系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四庫全書》已著錄。《四庫提要》敘王邁生平甚詳,并云:“其于濟王竑事,反復規勸,更見拳拳忠愛之心。”《鐵庵集》與《臞軒集》同收于《總目》卷一六三,而殿本《提要》亦未訂正“王逸”人名之誤,足見館臣之疏失。
余嘉錫先生《四庫提要辨證》:“案今《學津討源》本、《守山閣》本《宋季三朝政要》……其端平三年條下,并無大琮為右正言上疏論濟王冤事,徧考前后,亦無及此者。……豈據《福建通志》及《政要》融會言之,未及分晰耶?……《提要》蓋未見克莊所撰墓志,故僅據《三朝政要》言之耳。《齊東野語》卷十四《巴陵本末篇》節錄大琮為右正言時所上疏,凡六百余字,較墓志所載為尤詳,文繁不備引。”
余嘉錫先生認為《齊東野語》“節錄大琮為右正言時所上疏,凡六百余字,較墓志所載為尤詳”,但就史源而言,恐有未安。余先生所見《鐵庵集》蓋四庫本,此本僅三十七卷,并非足本。今存明正德刊《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公鐵庵方公文集》,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一云:“此刻乃四十五卷,較《提要》多八卷,尤堪珍貴。”對比正德本與四庫本,僅卷一《諫院奏議》四庫本便失載達五篇之多,故應以前者為準。《齊東野語》所錄“丙申歲,正言方大琮奏疏”,實乃節錄自《鐵庵集》卷一《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一札》,原文四千多字,端平三年正值丙申,干支亦相合。故《提要》所云“端平三年大琮為右正言,上疏極論濟王之冤”,館臣雖誤記為出自《宋季三朝政要》,然確有所本。余嘉錫先生僅據劉克莊《鐵庵方閣學墓志銘》與《齊東野語·巴陵本末》中節錄之文,而未一檢《鐵庵集》足本中全文,特偶然失考耳。
Three Corrections on Siku Quanshu Zongmu
Zhang Li
Abstract: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the summary of Zhenguan Gongsi Huashi,Lvzhai Yiji and Tie’an Ji in Siku Quanshu Zongmu. This article combines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examine and correct these three summaries. Such as Zhenguan Gongsi Huashi should be Zhenguan Gongsi Hualu;Lvzhai Yiji is indeed made by Wu Qian,Wang Mai in Tie’an Ji should be Wang Yi,and so on.
Keywords:Siku Quanshu Zongmu;Zhenguan Gongsi Huashi;Lvzhai Yiji;Tie’an Ji;Corrections
About the Author:Zhang Li(1981- ),Ph.D.,Lecturer in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terests and specialties: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Magnum opuses:The Research on the Document of Yangzhou,etc. Email:379978183@qq.com.
[1] 張立(1981— ),博士,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獻與古代文化,代表作有《揚州文獻考論》。電子郵箱:379978183@qq.com。
[2]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第953頁。
[3]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商務印書館,1986,第19—20頁。
[4] (宋)鄭樵:《通志·藝文略七》,中華書局,1987,志809中。
[5]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5,第23頁。
[6] (元)脫脫:《宋史·藝文志六》卷二百五,中華書局,1977,第5289頁。
[7]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載《畫史叢書》冊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第1頁。
[8]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卷上,載《畫史叢書》冊四,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第10頁。
[9] (宋)樓鑰:《攻媿集》卷七十五,載《四部叢刊》續編,上海書店,1989。
[10]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9,第231頁。
[11] (明)祁承熯:《澹生堂藏書目》,載《續修四庫全書》第91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684頁。
[12] 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第52頁。
[13] (唐)魏征等:《隋書·經籍志》,中華書局,1973,第908頁。
[14] (唐)魏征等:《隋書·經籍志》,第908頁。
[15]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載《畫史叢書》冊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第4頁。
[16]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第114頁。
[17]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中華書局,2005,第204頁。
[18] 參見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305、241頁。
[19] 參見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第449—450頁。
[20] (宋)王溥:《唐會要》卷四八《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93頁。
[21] (宋)王溥:《唐會要》卷四八《寺》,第990頁。
[22]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載《畫史叢書》冊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第50頁。
[23]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三,第1398頁。
[24] (唐)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一二,載《續修四庫全書》第93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44頁。
[25] 唐圭璋:《全宋詞》,中華書局,1988,第 938頁。
[26]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三,第1397頁。
[27]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第12671頁。
[28] (元)脫脫:《宋史》,第126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