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真實進步指標測算報告(2018)
- 關成華 涂勤
- 623字
- 2021-04-29 18:13:55
第2章 真實進步指標理論綜述
2.1 引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科學衡量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進步,體現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社會福利的提升成為新時代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真實進步指標(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以下簡稱GPI)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與方法。
自GPI誕生以來,國際上對其研究與應用日益廣泛,在國家/地區真實進步的變化趨勢、真實進步的國際對比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成果(Andrade & Garcia,2015;Clarke & Shaw,2008;Costanza et al.,2004;Delang,2016;Hayashi,2015;Kubiszewski et al.,2013;Kubiszewski et al.,2015)。然而,由于GPI體系中包含的指標繁多,且部分指標缺乏統一、標準的測度方式,因此不同研究結果之間難以進行橫向對比。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嘗試對中國整體或地區開展GPI測度研究(李剛等,2001;李燕、李應博,2014;Hou,2017)。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的真實進步程度,但其研究或缺乏微觀調查數據的支持,或包含的地域范圍較小,且缺乏長期堅持,無法進行省際的橫向對比,難以產生持久顯著的社會影響。
隨著GPI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為了更加準確地測度GPI,使指標設置更加統一,便于進行對比,在一部分國外學者的提倡下,GPI核算在近年來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核算原則與指標體系設置的調整,亦稱GPI 2.0(Bagstad et al.,2014;Talberth & Weisdorf,2017)。當前,國內尚缺乏對GPI 2.0體系的介紹,也鮮有基于GPI 2.0測度的實踐。
針對上述情況,本章將主要對GPI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系統梳理,并著重對比GPI 1.0與2.0指標體系之間的差異,并相應提出中國真實進步指標測算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