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糧行經紀

在京各行皆有經紀,也稱牙行,在糧食交易中起到中介作用的經紀,稱糧行。不同種類的糧食有不同的糧行,例如:米行(或稱為斗行)、雜糧行、白米行等,主要分布在五城,在內城米行經紀比較多。[199]雜糧行等經紀,主要為外來糧商與本地糧商說和糧價。在京城“客商販運米豆,皆須投托牙行”[200]。乾隆時,京城糧行分別上中下三則,“順天府督糧通判冊開”,“經紀共一千七十二名,共征牙行稅銀一千八百兩五錢,解交直隸布政司”。大興兩縣牙行上中戶“共征行稅銀二千二百兩有零”。宛平縣牙行上中戶“共征行稅銀二千三百兩有零”。“牙行經紀給發行帖,鈐蓋印信,有名可考,有冊可稽,有數可查,有額可征。此之謂行稅”[201]。如果按直隸糧行1072名,征銀1800.5兩,估計大興縣糧行一千三百余人,宛平縣一千三百七十余人。盡管大興、宛平的經紀不一定都在京城內外,但是內外城糧食交易量大,需要的經紀人應當很多。據戶部左侍郎署步軍統領英廉調查:在正陽門和東直門外,京城最大的牙行和鋪戶等大商人,“每月于附近廟中會議一次”,商量給糧食定價。[202]糧商販運糧食,先在通州聚集,這里已經成為京城外圍的主要糧食市場,具有集散、批發和零售于一體的功能,有大糧食堆房,糧商或自己運糧到京城,或等待京城大糧鋪前來批發,所以通州的糧行也應當不少。

政府設立牙行,并向其收稅。“向例在京各項經紀一牙一帖”,“復定為五年編審一次,將各牙實在情形,查明報部”[203]。“直隸米行經紀,謂之斗行,擇誠實鄉民報充,官給印斗,評價過斛,市集人多,不能違眾把持,民情稱便”[204]。乾隆“三十年議準,凡在京各牙行領帖開張,五年編審一次,通融抵補,給帖輸稅”[205]

糧食交易沒有經紀不行,但經紀存在也有一些弊病。經紀與官員勾結偷盜、貪污倉米。前述康熙時通州中南倉長于德瑞盜米案中,盜出白米,經馮二賣給宣武門外的米鋪。“馮二系賣米經紀人”,將盜出白米的樣本交米鋪查看。[206]雍正時,倉場總督李瑛貴勾結通州經紀宛君甫等五人。李瑛貴令宛君甫等十個經紀頭目,在大通橋設局,“立柜收錢。除每船要倉買錢兩吊八百文外,又要錢一千二百余文”。同時,“每船看米多寡要錢,四千、三千、二千不等”。因當年米石進倉比往年遲至兩月,他要求經紀“每船多要錢八千余文”,命大通橋立柜“每船要倉費二千八百文,并經紀盤費雇人錢一千二百文”。將八十千錢送到他家。[207]設在燈市口大街鑲白旗的米局,“聽憑米局五品官馮驍,任意賒與鋪家米石值銀一千余兩,內二百七十余兩有票帖,九百余兩無票帖,只信經紀”。[208]

乾隆時,在直隸歉收地方,有糧食正常流通,但“各處奸牙,聞此風聲,并非水次,曾無外販,亦復故昂其價,而附京附省為尤甚”。“此等奸牙囤戶,風聞鄰省需米,借端昂價,冀以居奇牟利,實屬可惡”[209]。也有御史奏稱,京城百姓食糧,藉俸、甲賣出流通,“于是市胥牙儈賤買貴賣,既得居奇”。每有狡黠鋪戶,“勾串領催及在倉斗級人等,非以米色低潮,即以車腳昂貴,多方哄誘,務令賤值售與,或密行囤積,或四出獲利,奸商內外把持”,致京城米貴。[210]政府下令對“奸商牙販囤積居奇,抬價病民者,自應嚴加查察隨時懲治”[211]。嘉慶時,在京城廣渠門和東便門內糧店陸續買米,憑經紀趙五、鄧四,評價販賣,包送出城,至河西務等處。[212]

小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當時京城內外從事糧食買賣活動的商人主要是山東、山西省人,嘉道以后,有部分河北省商人,特別是本地宛平、大興的商人參與其中。他們主要建立碓房、米局、米鋪,經營以稻米類為主,還有麥子及各類雜糧。糧商利用旗人出售俸米、甲米,和政府平糶倉米的方式,收購倉谷,同時也向官兵放債或預付款項,然后兌換成米糧。“本朝輕薄徭稅,休養生息百有余年,故海內殷富,素封之家,比戶相望,實有勝于前代。京師如米賈祝氏……”[213]其實米賈祝氏并非因清朝稅輕而成,相反祝氏在明代就是巨富了,清代沒有出其右者。[214]可見,清代前期政府對糧商囤積糧食數量的限制,使他們無法成為明代那樣的巨富糧商。正如李明珠指出的,“在糧食貿易上皇帝絕對不會允許頗具影響力和財力的大糧商出現”[215]。但是,清代京城雖未出現巨富大糧商,卻有眾多小商人參與,商籍范圍擴大了,也是明代不能比擬的。

糧食交易中的經紀人,在帶給購糧人方便之時,也是違法的主要參與者,可見糧食交易中的經紀人,在市場上的作用是利弊兩方面的。


[1] (清)昭梿:《嘯亭續錄》卷二,“本朝富民之多”,中華書局,1980,第434頁(作者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卒于道光九年)。

[2] 震鈞:《天咫偶聞》卷六,“外城東”,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153頁(《宸垣志略》謂在先農壇西;《藤陰雜記》謂在安定門西,皆非也。)(作者咸豐七年生,民國九年卒)。

[3] 王惠恩:《介紹幾件六必居文書》,《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第2期。

[4] 郭松義:《清代北京的山西商人——根據136宗個人樣本所作的分析》,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1期。

[5] “雍正元年十月初五日總理事務王大臣允禩等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2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69~70頁。

[6] “鑲紅旗漢軍副都統革職留任尚崇坦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32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218~219頁。

[7] “無時間,步軍統領隆科多奏折”,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第1636頁。

[8] 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三十六,“市糶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5187~5188條。

[9] 李洵、趙德貴、周毓方、薛虹主校點《欽定八旗通志》卷七七,土田志十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第1318頁。

[10] 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三六,“市糶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5187~5188條。官米即漕米。

[11] 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三七,“市糶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5197~5198條。

[12] 所引房契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檔案,此檔案號為17卷2號、16卷1號。

[13]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第290、313~319頁。

[14] “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御史韓大信奏折”,載《歷史檔案》1994年第3期。

[15] 郭松義:《清代北京的山西商人——根據136宗個人樣本所作的分析》,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1期。

[16] “刑法部檔案·刑罰類”第00927號,轉引自郭松義《清代北京的山西商人——根據136宗個人樣本所作的分析》,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1期。

[17]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大學士管理刑部事務董浩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5-012。

[18] 廣興,嘉慶十一年曾任崇文門稅官。后被派往山東辦案,因貪腐受賄被拿問,抄家產。所涉史實見于《清仁宗實錄》卷二〇四,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壬寅、乙巳,中華書局,198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11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第622~623頁。

[19] 《內務府奏案》,見“嘉慶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總管內務府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5-0540-084。據民國地圖所示:“大溝巷,內三區,東四。南通豬市大街,北通隆福寺街。”

[20] 《王貝勒貝子售賣俸票情形清單》,載《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

[21] 《清代房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藏。

[22] “道光十六年九月一日巡視西城察院奏折”,見中研院史語所藏明清史料,序號:147399-001。

[23] 《內務府奏案》,見“道光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管理官房租庫事務敬征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5-0699-016。

[24] (清)松筠(穆齊賢)記,趙令志等譯《閑窗錄夢譯編》上、下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25] (清)李光庭:《鄉言解頤》卷五,《物部下·開門七事》,中華書局,1982,第107頁。

[26] 吳廷燮等編纂《北京市志稿·貨殖志》,燕山出版社,1998,第474頁。

[27] 〔美〕李明珠:《華北的饑荒——國家、市場與環境退化(1690—1949)》,石濤、李軍、馬國英譯,人民出版社,2016,第213頁。

[28] 郭松義:《清代北京的山西商人——根據136宗個人樣本所作的分析》,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9] 劉鳳云:《清代北京的鋪戶及其商人》,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30] “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十四日胤祉等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第343頁。

[31] 《清世宗實錄》卷七,雍正元年五月丙戌,中華書局,1985,第143頁。

[32] “乾隆八年六月十八日舒赫德奏折”,見張偉仁編《明清檔案》,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編號:A123~64,B69257~69258。

[33] 《正陽門外糧食市火神廟碑記》記載,當時“都城人稠戶密”,其“北至天豐糧店”。《正陽門外糧食市火神廟碑記》為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刻,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清073,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第83頁。

[34]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巡視中城給事中富盛、何珮奏折”,見張偉仁編《明清檔案》,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編號:A236~55,B132883~132884。

[35]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四日定親王綿恩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65-018。

[36] 《清代檔案》,“嘉慶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羅興琬等賣房契”,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23卷5號。

[37]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六年八月二十六日步軍統領明安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31-036。

[38]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巡視北城御史濟蘭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350-030。

[39] 〔日〕仁井田陞輯「北京工商ギルド資料集」,(二),『東洋文獻センタ-叢刊』,第25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刊行委員,1976年,第157~161;200~202頁。

[40]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年六月初五日步軍統領祿康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39-003。

[41]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正月十一日巡視南城禮科給事中明舒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2-002。

[42]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二月初九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善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194-011。

[43]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刑部尚書長麟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2-028。

[44]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大學士管理刑部事務董浩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5-012。

[45] 《內務府奏案》,見“嘉慶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總管內務府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5-0540-083,05-0540-084。

[46] “嘉慶十四年六月初一日步軍統領祿康奏折”,載《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

[47]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巡視西城禮科給事中慶明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143-022。

[48] 《申禁城內米石不許出城城外米石不許出境》,見(清)多羅定郡主等纂《金吾事例·章程》,卷一,咸豐年間刻本,第62頁。

[49] 《新建宛平縣城隍行宮山門碑記》嘉慶十七年九月一日,碑在北京西城區西黃城根,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清078,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第105頁。

[50]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八年五月初十日步軍統領吉綸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848-040。

[51]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九年閏二月十三日步軍統領英和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849-002。

[52]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九年三月二十日步軍統領英和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230-011。

[53]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二十年七月二十六日步軍統領英和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77-075。

[54] “道光二年閏三月巡視南城察院奏折”,見中研院史語所藏明清史料,序號:128550-001。

[55] 《朱批奏折》,見“道光四年三月十一日巡視西城御史祥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4-01-01-0665-018。

[56]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道光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巡視西城御史琦琛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4043-068。

[57] 《軍機處錄副奏折》,“道光十一年十月初六日步軍統領耆英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3762-008。

[58] 〔韓〕金景善:《燕轅直指》卷之五,收入〔韓〕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第72卷,〔韓〕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第70頁。

[59] 該碑在北京西城區華嘉胡同,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清080,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第47頁。

[60] 《清宣宗實錄》卷二七〇,道光十五年八月乙卯,中華書局,1986,第157頁。

[61] 《清宣宗實錄》卷二八一,道光十六年四月己未,中華書局,1986,第330頁。

[62]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道光十七年六月初七日給事中蔡賡飏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3783-034。

[63] 〔日〕仁井田陞輯「北京工商ギルド資料集」,(二),『東洋文獻センタ-叢刊』,第25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刊行委員,1976年,第157~161;200~202頁。

[64] (清)楊靜亭《都門紀略》,《都門雜記》古跡,第十八頁,見《中國風土志叢刊》14,廣陵書社,2003,第45頁。

[65] 王惠恩:《介紹幾件六必居文書》,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第2期(資料來源:山西臨汾市堯莊鄉杜村收購。該地是六必居鋪主趙氏家鄉)。

[66] 〔日〕仁井田陞輯「北京工商ギルド資料集」,(二),『東洋文獻センタ-叢刊』,第25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刊行委員,1976年,第157~161頁。

[67] 《宛平縣城隍廟碑》嘉慶十七年八月,碑在北京西城區西黃城根北街保安寺,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清078,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第103頁。

[68] 劉永成:《“六必居”的材料證明了什么?》,載《中國古代史論叢》1981年第2輯。

[69]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刑部尚書長麟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2-028。

[70] 《清高宗實錄》卷八七,乾隆四年二月甲辰,中華書局,1985,第355頁。

[71]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掌京畿道監察御史屏治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55-035。

[72] 《清高宗實錄》卷八二七,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丁未,中華書局,1986,第21頁。

[73] 《議奏倉場兩議俸米折》,嘉慶五年十月二十八日,載(清)祁韻士《己庚編》卷下,見《叢書集成續編》第五〇冊,社會科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第598~599頁。

[74]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六年八月二十六日步軍統領明安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31-036。

[75]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巡視南城禮科給事中明舒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842-066。

[76]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刑部尚書長麟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2-028。

[77]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步軍統領祿康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600-026。

[78]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大學士管理刑部事務董浩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5-012。

[79] 《近倉米局全得挪移》,見(清)多羅定郡主等纂《金吾事例·章程》,卷一,咸豐年間刻本,第62頁。

[80]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四年正月初六日內務府大臣英和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790-003。

[81] 《王貝勒貝子售賣俸票情形清單》,載《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

[82] 《高添鳳及張連芳等七人供單》,載《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

[83] “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御史韓大信奏折”,載《歷史檔案》1994年第3期。

[84] “道光十一年八月三十日大學士盧蔭溥奏折”,載《歷史檔案》1994年第3期。

[85] (清)松筠(穆齊賢)記,趙令志等譯《閑窗錄夢譯編》下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第167、164、204頁。

[86] 該碑在北京西城區華嘉胡同,見《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清080,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第47頁。

[87] 《申禁城內米石不許出城城外米石不許出境》,(清)多羅定郡主等纂《金吾事例·章程》卷一,咸豐年間刻本,第64頁。

[88] “臣等遣人往京城內米鋪訪問糧價,東西四牌樓、南城糧價大約相同,皇城內糧價稍貴”,“康熙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胤祉等奏報京城糧價并陰雨情形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第686頁。

[89]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刑部尚書長麟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2-028。

[90]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大學士管理刑部事務董浩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45-012。

[91] (清)松筠(穆齊賢)記,趙令志等譯《閑窗錄夢譯編》上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第13、64頁。

[92] 劉鳳云:《俸米商業化與旗人身份的錯位——兼論商人與京城旗人的經濟關系》,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93]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巡視中城給事中富盛、何珮奏折”,見張偉仁編《明清檔案》,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編號:A236~55,B132883~132884。

[94] 《清圣祖實錄》二四一,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庚寅,中華書局,1985,第397頁。

[95] 李洵、趙德貴、周毓方、薛虹主校點《欽定八旗通志》第一冊,“勅諭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第185頁。

[96] 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三七,“市糶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5197~5198條。

[97] 《清高宗實錄》卷四〇九,乾隆十七年二月戊申,中華書局,1986,第361~362頁。

[98] (清)楊錫紱撰《漕運則例纂》卷二十,《京通糧儲·支放糧米》,第27頁,見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壹輯,貳拾叁冊,北京出版社,2000。

[99] (清)祁韻士:《議奏倉場兩議俸米折》,嘉慶五年十月二十八日,見祁韻士《己庚編》卷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五〇冊,社會科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第598頁。

[100] (清)允祿等編《世宗憲皇帝上諭旗務議覆》卷六,詔令奏議類,見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史部·詔令奏議類》,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第406頁。

[101] 《清高宗實錄》卷四〇八,乾隆十七年二月辛丑,中華書局,1986,第536頁。

[102] 《清仁宗實錄》卷一一四,嘉慶八年六月壬申,中華書局,1986,第517頁。

[103] 《清仁宗實錄》卷二九一,嘉慶十九年五月丙午,中華書局,1986,第974頁。

[104] 《清圣祖實錄》卷二四一,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庚寅,中華書局,1985,第397頁。

[105] 李洵、趙德貴、周毓方、薛虹主校點《欽定八旗通志》卷七七,“土田志十六”,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第1318頁。

[106] 《清高宗實錄》卷四〇八,乾隆十七年二月辛丑,中華書局,1986,第356頁。

[107] (清)允祿等編《世宗憲皇帝諭行旗務奏議》卷六,(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史部·詔令奏議類》,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406頁。

[108]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八日鑲藍旗滿洲都統永瑯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65-024。

[109] 《清仁宗實錄》卷一〇〇,嘉慶七年七月癸未,中華書局,1986,第345頁。

[110] “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步軍統領隆科多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第1142頁。

[111] (清)允祿等編《世宗憲皇帝諭行旗務奏議》卷七,(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史部·詔令奏議類》,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531頁。

[112]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五七,《戶部·倉庾》,嘉慶朝,見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六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第7030頁。

[113] “謝君美米局入官各色米一千二百余石。”(清)潘世恩等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六五,《京通糧儲·發糶倉糧》,見故宮博物院編《欽定戶部漕運全書》故宮珍本叢刊第321冊,海南出版社,2000,第32頁。

[114] 《清高宗實錄》卷一四〇〇,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庚子,中華書局,1986,第793~794頁。

[115] 《清高宗實錄》卷一四〇〇,乾隆五十七年四月乙巳,中華書局,1986,第799~800頁。

[116] (清)載齡等修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六三,《京通糧儲·支放糧米》,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三七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50頁。

[117] (清)載齡等修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六四,《京通糧儲·支放糧米》,第20頁,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三七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63頁。

[118] 《清仁宗實錄》卷三三一,嘉慶二十二年六月甲戌,中華書局,1986,第361頁。

[119]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七年八月二十九日浙江道監察御史泰維岳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841-033。

[120] 呂小鮮:《嘉慶十四年通州糧倉吏胥舞弊案》,《歷史檔案》1990年第1期。

[121] 呂小鮮:《嘉慶十四年通州糧倉吏胥舞弊案》,《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

[122] 呂小鮮:《嘉慶十四年通州糧倉吏胥舞弊案》,《歷史檔案》1990年第2期。

[123] (清)昆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八六,《戶部·倉庾》,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〇一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13頁。

[124] 載齡等修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六一,《京通糧儲·俸甲米豆》,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三七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30頁。

[125] (清)松筠(穆齊賢)記,趙令志等譯《閑窗錄夢譯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第64、187、23、97、142、144頁。

[126] (清)震鈞《天咫偶聞》卷三,“東城”,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68頁。

[127] “雍正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副都統覺羅佛倫奏請禁止放債違例牟利等事折”,《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黃山出版社,1998,第739~740頁。

[128] (清)鄂爾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第二冊,卷七十,《藝文志·奏議》,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第1352頁。印子錢,也稱印子銀,是清代民間借貸款的一種形式。放債人發放貸款時,先將本金打折后付給借款人,即扣除利息。然后,與借貸人約定,按日歸還本金,到期還完。因為每次歸還都要在折子上蓋一印記,所以人們就把它叫做印子錢,多屬小商小販的主要借貸方式。

[129] (清)允祿等編《清雍正上諭內閣》第三函,內務府藏雍正九年刻本(康熙六十一年到雍正七年上諭)。

[130] 《清世宗實錄》卷八五,雍正七年八月甲辰,中華書局,1985,第130~131頁。

[131] (清)允祿等編《世宗憲皇帝諭行旗務奏議》卷十二,(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史部·詔令奏議類》,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第589~590頁。

[132] “鑲紅旗漢軍副都統革職留任尚崇坦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32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218~219頁。

[133] 李洵、趙德貴、周毓方、薛虹主校點《欽定八旗通志》第一冊,卷首十一,“勅諭五”,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第230~231頁。

[134]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三年三月十六日御史李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68-013。

[135] 《清高宗實錄》卷六六,乾隆三年四月丁亥,中華書局,1985,第68~69頁。

[136] (清)載齡等修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六一,《京通糧儲·俸甲米豆》,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三七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21頁。

[137] (清)昆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〇三八,《都察院·五城·囤積》,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一二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16頁。

[138] 《清仁宗實錄》卷二五〇,嘉慶十六年十一月丁酉,中華書局,1986,第384頁。

[139]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監察御史王嘉棟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721-059。

[140]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掌京畿道監察御史屏治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55-035。

[141]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四十年閏十月十七日福隆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526-046。

[142]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五年三月二十日巡視西城御史達靈阿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180-016。

[143]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九年六月初五日步軍統領英和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233-005。

[144]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監察御史王嘉棟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721-059。

[145] 《清宣宗實錄》卷二四九,道光十四年二月甲子,中華書局,1986,第765頁。

[146] 《清宣宗實錄》卷一九六,道光十一年九月丙辰,中華書局,1986,第1090頁。

[147]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道光十一年九月初六日禮科掌印給事中王去錦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3119-042。

[148] 《清宣宗實錄》卷二八四,道光十六年六月壬申,中華書局,1986,第389~390頁。

[149] 張瑞威:《十八世紀江南與華北之間的長程大米貿易》,載《新史學》第21卷第1期,2010年3月。

[150] 《清世宗實錄》卷四〇,雍正四年正月癸亥,中華書局,1985,第601頁。

[151]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六〇,《戶部·積儲》,嘉慶朝,見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六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第7194頁。

[152]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日工部尚書福隆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58-016。

[153] “乾隆四十年五月巡視北城御史張三賓、監糶御史王麟、李殿圖奏折”,見《明清檔案》,中研院史語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編號:A224~51,B125969。

[154] 《清仁宗實錄》卷一五九,嘉慶十一年三月乙亥,中華書局,1986,第46頁。

[155] “嘉慶十一年五月十八日刑部奏折”,見中研院史語所藏明清史料,序號:181279-001。

[156] 《清宣宗實錄》卷六五,中華書局,1986,道光四年二月乙巳,第22~23頁。

[157] 雍正《漕運全書》卷十八,《京通糧儲·歷年成案》,見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055,《史部·政書類》,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第430頁。

[158] “乾隆十八年,改征小麥,運京倉”。《清史稿》卷一二二,《食貨志》,中華書局,1977,第955頁。

[159] 《清圣祖實錄》卷二四〇,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庚寅,中華書局,1985,第393頁。

[160] 《清圣祖實錄》卷二六八,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壬申,中華書局,1985,第634頁;《清圣祖實錄》卷二六九,康熙五十五年六月丁巳,中華書局,1985,第637頁。

[161] 《清高宗實錄》卷一〇五四,乾隆四十三年四月癸巳,中華書局,1985,第81頁。

[162] 《查辦堆房堆貯客麥疏》,乾隆四十三年刑部尚書胡季堂、戶部侍郎金簡奏折,見乾隆《通州志》卷之十,《藝文·疏議》,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第23~27頁。

[163]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三十二年閏七月二十二日舒赫德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865-074。

[164] “嘉慶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步軍統領明安等奏折”,見中研院史語所藏明清史料,序號:159166-001。亦見《軍機處錄副奏折》嘉慶六年,無名人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31-056。

[165] 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三十六,“市糶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5187~5188條。

[166] 燕歸來簃主人輯《燕市負販瑣記》,張江裁編,李淑貞等編輯《叢書集成三編》第83冊,《史地類·都會》,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第509頁。

[167] (清)允祿等編《世宗憲皇帝諭行旗務奏議》卷一,(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3冊,《史部·詔令奏議類》,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第483頁。

[168] “雍正無年月日巡視中城掌浙江道監察御史臣楊士鑒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33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354頁。

[169] “雍正無年月日巡視中城掌浙江道監察御史臣楊士鑒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33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354頁。

[170]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三年七月十三日鴻臚寺少卿查斯海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35-025。

[171] 《清高宗實錄》卷三八三,乾隆十六年二月癸未,中華書局,1986,第30頁。

[172] “乾隆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和碩履親王允祹等奏折”,見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1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第229頁。

[173] 《清高宗實錄》卷九〇九,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己未,中華書局,1986,第174頁。

[174]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日工部尚書福隆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58-016。

[175] 《清高宗實錄》卷一二八二,乾隆五十二年六月辛亥,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第187頁。

[176]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留京王大臣永瑯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65-036。

[177] 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三十七,“市糶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5197~5198。

[178] (清)祁韻士:《奏平糶米麥折》,嘉慶五年閏四月初四日,見《己庚編》卷下,“振綺堂叢書”,載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叢書集成續編》第五〇冊,《社會科學類·財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第592頁。

[179]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六年八月二十六日步軍統領明安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431-036。

[180] 《清仁宗實錄》卷二五〇,嘉慶十六年十一月丁酉,中華書局,1986,第384頁。

[181] (清)載齡等修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七四,《采買搭運·采運米石》,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三七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546頁。

[182] “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御史韓大信奏折”,載《歷史檔案》1994年第3期。

[183] 王先謙:《東華全錄》乾隆三年三月乙卯,見《清東華錄全編》第六冊,學苑出版社,2000,第93頁。

[184] 《清高宗實錄》卷四一,乾隆二年四月丁丑,中華書局,1985,第733頁。

[185] (清)王慶云:《石渠余紀》卷四,紀五城米局(八旗米局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第189頁。

[186] “雍正無年月日巡視中城掌浙江道監察御史臣楊士鑒奏折”,見《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33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354頁。

[187] “乾隆八年六月十八日舒赫德奏折”,見《明清檔案》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編號:A123~64,B69257~69258。

[188]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道光四年二月初四日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英和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3362-012。

[189] “雍正五年五月二十五日總查倉事務御史殷式訓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9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846頁。

[190] 劉鳳云:《俸米商業化與旗人身份的錯位——兼論商人與京城旗人的經濟關系》,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191]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三年三月十六日御史李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68-013。

[192] 《清高宗實錄》卷六六,乾隆三年四月丁亥,中華書局,1985,第68~69頁。

[193]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四十年閏十月十七日福隆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526-046。

[194] (清)載齡等修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六一,《京通糧儲·俸甲米豆》,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三七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21頁。

[195] (清)載齡等修纂《欽定戶部漕運全書》卷六三,《京通糧儲·支放糧米》,見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第八三七冊,《史部·政書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51頁。

[196]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五六,《戶部·倉庾》嘉慶朝,見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六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第6979頁。

[197]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九年六月十四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2233-023;03-2233-024。

[198]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監察御史王嘉棟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721-059。

[199] “乾隆十六年七月二十日順天府府尹顏汝修奏折”,見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宮中檔乾隆朝奏折》第1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第192頁。

[200] 《清高宗實錄》卷一六六,乾隆七年五月壬戌,中華書局,1985,第97頁。

[201]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六年二月十三日戶科掌印給事中邵錦濤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628-008。

[202] 《清高宗實錄》卷八四三,乾隆三十四年九月是月,中華書局,1986,第267頁。

[203] 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卷三十二,“市糴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考5151條。

[204] 《清高宗實錄》卷六八六,乾隆二十八年五月辛未,中華書局,1986,第689頁。

[205]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九七,《戶部·雜賦》,嘉慶朝,見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六輯,臺北,文海出版社,第9127~9128頁。

[206] “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步軍統領隆科多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第1142頁。

[207] “雍正元年八月初一日多羅貝勒阿布蘭等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745~747頁。

[208] “雍正九年二月十六日鑲白旗漢軍副都統補熙奏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19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第1027頁。

[209] 《清高宗實錄》卷七六八,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丁丑,中華書局,1986,第431頁。

[210]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左副都御史劉權之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65-020。

[211]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八日鑲藍旗滿洲都統永瑯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0765-024。

[212] 《軍機處錄副奏折》,見“嘉慶十八年五月初十日步軍統領吉綸等奏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號:03-1848-040。

[213] (清)昭梿:《嘯亭續錄》卷二,中華書局,1980,第434頁(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卒于道光九年)。

[214] (清)震鈞:《天咫偶聞》卷六,外城東,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153頁。《宸垣志略》謂在先農壇西;《藤陰雜記》謂在安定門西,皆非也。作者咸豐七年生,民國九年卒。

[215] 〔美〕李明珠:《華北的饑荒——國家、市場與環境退化》,石濤、李軍、馬國英譯,人民出版社,2016,第21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崇明县| 深水埗区| 交口县| 疏附县| 永丰县| 呈贡县| 天祝| 塔河县| 芒康县| 桓仁| 迁安市| 上栗县| 泸溪县| 自贡市| 南郑县| 湘潭市| 正安县| 乐都县| 冀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敦煌市| 梧州市| 开平市| 临武县| 桐柏县| 新乡市| 漳平市| 民县| 东明县| 苗栗市| 上栗县| 交口县| 同心县| 青海省| 大方县| 江阴市| 黑水县| 五莲县| 永登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