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謀利方法

一 賺取差價

糧商賺取差價的方法,第一,低價收購俸米、甲米,高價出售。雍正時,“每年開倉放米之時,鋪戶賈人俱紛紛買米積貯,俟價昂時糴賣,頗有礙于兵丁生計”[167]。“老米每石官價銀一兩,市價至一兩六七錢不等。粟米每石官價銀六錢,市價至一兩一二錢不等”[168]。商人可以從每石老米、粟米中賺取差價銀六七錢不等。“鋪戶所買官米,除搗碓折耗人工費用外,每石照官價量加銀一二錢,押糶發賣”[169]。如果減去粗米搗碓折耗和人工費用,鋪戶大概每石可獲得米市價比官價所高的四錢。乾隆三年“四月開倉時,每米一石價不過制錢七八百文”。開倉之后,“現今市價每米一石已值制錢一千三四百文不等,較之從前每石約貴制錢五六百文”[170]。商人可以取得差價每石約制錢五六百文。十六年二月,“京師現在米價,老米每石一兩六錢五分。稄米、倉米每石一兩五錢五分。老米尚不甚貴,且買食者少。稄米、倉米買食者多,時價稍貴。請照乾隆十三年例,酌減定價。每石老米一兩四錢,稄米、倉米一兩二錢,銀錢兼收,收錢易銀解部”[171]。老米每石差價銀二錢五分。稄米、倉米每石差價銀三錢五分。同年,提前發放秋季官兵俸米、甲米。放米后,“市價每石減四五錢不等”[172]。說明開倉之前與之后米價差約銀四五錢。三十七年五月,“據吉夢熊奏報糧價單,麥價較上月減一錢,面價減一文,而高粱則較上月增一錢,黑豆增一錢五分,所增之數,轉浮于所減,此乃奸商居奇壟斷,其居心甚為可惡”[173]。麥子每石差價銀一錢。面價每斤差價制錢一文。高粱每石差價銀一錢。黑豆每石差價銀一錢五分。四十年五月,宛平縣人于二,叫街坊小孩“陸續赴廠替買”,“每米一斗多給京錢二十文”,“三日共買得稄米三石七斗”。于二等人“將米轉賣與北藥王廟地方開米糧鋪的馮永吉,講定每斗價錢二百九十二文,共錢十千零九十四文”。于二每斗賺錢五十二文。[174]五十二年六月,“茲據五城等處,呈報實在糧價,每粗稄米一倉石,制錢一千五百四十文,今較市價酌減一百文”[175]。七月,“按所報實在中等時價,豫麥每石大制錢二千五百三十文,令酌減一百三十文。奉(天)麥每石大制錢二千三百八十文,今酌減一百八十文,交鋪戶照糶米章程,一體出糶”[176]。粗稄米差價制錢每石一百文。河南運京麥每石差價制錢一百三十文。奉天運京麥每石差價制錢一百八十文。“官兵支領俸糧,甫經出倉,或以急用需銀,或以車腳未便,立即轉賣,以至盡落行販之手,私囤暗聚,平時既藉稱豐歉,低昂價值。又復窺伺將及關米之時,故為大減其價,以賤買現關之米,一過關米,遂任意騰貴。五城內外,大小行鋪,同風相應,兼之通衢僻巷,多設碓房,既收舂斛之利,更為斂囤之區”。“附京遠近之旗民,以及外來之游食百工、官丁、諸色人等,并非買食黍粟菽米,俱系口食老米、稄米。此二色米于在京行輔市價,絕無關涉,乃伊等并無越疆隔省,水陸載運之勞,只于官兵轉行售賣之米,盤取剝利”[177]。嘉慶五年,“查京城現在糧價,每稉米一石,市價制錢一千九百文,今酌減制錢二百文,以一千七百文出糶。所有市麥價每石制錢二千八十文,今酌減制錢二百八十文,以一千八百文出糶”[178]。粳米每石差價制錢二百文。麥子每石差價制錢二百八十文。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有通州義盛號米鋪人董四買我粗米二十石。公義號米鋪人施姓,買我粗米二十石,俱每石價錢三千五百文。廣義號米鋪人張姓,買我粗米十八石,每石價錢四千二百文,給了發帖三張”[179]。“聽其賤賣于前,貴買于后,輾轉折耗,無怪生計日形窮蹙”[180]。道光四年,臺灣“米多價賤”,政府招募商人運米,“鹿耳門、鹿子港兩處米價,每石二兩六七八錢不等。淡水一處米價每石二兩四五錢不等。腳價每石俱六七錢不等”。官為收買“每石以庫平紋銀三兩六錢為率”[181]。以粳米估算,政府收購價比臺灣鹿耳門、鹿子港兩處米價每石多一兩左右,比淡水米價每石高一兩一二錢,減去運費,商人運米每石約可得五六錢左右。十一年九月,御史韓大信奏稱,北新倉退役花戶張凱,勾結該倉現任花戶劉太等人通同舞弊,“將好豆用水侵壞,任意攙合搭放。領豆者因不堪食用,令其更換”。張凱“又指赴宣武門內玉皇閣地面開通泰碓房之張三處,商酌領取。及到碓房,張三又復多方勒折,巧為扣算”。“以在倉之豆,大錢不過八百余文,欲換伊碓房好豆,總須大錢二千四百余文,統計倉豆須三石方換伊碓房好豆一石”[182]。他們每石獲利大錢約一千六百文。

其次是利用平糶倉米,賺取平糶米價與市場價之差。乾隆三年三月,有官員發現“發米日多,而市價并不稍減,轉或加增,其中必有居奇之人,糴買官米,展轉糶買,獲重利以肥身家”[183]。四月,因“有奸民圖利,串通胥役,轉相販賣,甚至運往通州,售為燒鍋之用”。發生“離廠稍遠之貧民,奔赴稍遲,即不得升斗,且有守候終日,忽然停止糶賣,貧民含怨空回”。步軍統領鄂善、侍郎讬時即時將這類商販查拿。政府將“不能督率司坊等官,親加查察,一任弊端疊出,怠玩已極”的官員“交部嚴加議處”[184]。給事中馬宏琦奏稱:“五城各廠日糶粳米僅一二石,而氣頭廒底減色之米,糶至百余石。此米舂碓折耗價,與粳米無異,而出糶較多者,緣粳米向有囤積,嚴禁各官規避處分,不許多糶。小民守候終日,不得升斗。是欲禁囤積,而奸民愈得居奇。夫平糶本為拯窮,莫若使窮民以所糶之余,零星售賣,街衢巷陌,俱食官米之利。”政府有關部門官員議論后,認為,“內外城碓房不下千余所,每日舂碓挑賣,凡民間離廠稍遠老弱婦女,每藉小販到門買食。若官米不許轉賣,則價值更昂”。所以決定“嗣后囤積至四五十石,及買作燒鍋之用,俱行嚴禁。其肩挑背負不過數石者,概免查究。蓋禁囤戶,亦必籌民食,并非私鹽四十斤之比也”[185]。“每日買米者,千百成群,甚之婦女孩童,沿街窮乞,半系鋪戶之所催覓,積升成斗,積斗成石,循環運轉,好米盡歸鋪戶。雖禁其明買,而實不能禁其暗收。且買米者私售于鋪戶,既已多增價值,至鋪戶轉賣于人,又復加倍增添。此價之所以輾轉高昂而不能下也”[186]。商人每次雇婦女孩童赴平糶廠買米,再從她們手中收購,將零集整,再抬價轉販。乾隆八年六月,前述在朝陽門外新橋地方,開雜糧米鋪的山西汾州府汾陽縣民周二說:“本月十六日,有街坊魏二、孫成蛟陸續在彌勒寺官米局買了官老米五石,賣給小的。小的共給了他們價錢十吊。小的將米零星賣出去了,每石賺大錢五十余文。”第二天,在齊化門外新橋龍王廟地方居住的大興縣民康白子,“約會街坊,同到彌勒院官米廠內,每人買了二斗老米,每斗使錢一百八十文,回家歸并了一石四斗”。也賣給周二米鋪,說好價錢“二千八百錢”。但周二說,每石二千錢。[187]盡管周二與康白子所說價格不同,但周二米鋪從各街坊人中所購老米,再出售,肯定能賺取不少錢。道光四年二月,“據京城現報糧價,粳米每石銀二兩七錢,合計制錢二千七百文。今請酌減制錢八百文,以一千九百文出糶。稄米每石銀二兩五錢,合計制錢二千五百文。今請酌減制錢一千文,以一千五百文出糶”[188]。在市場上,商人每販賣一石粳米,即可得制錢八百文;販賣一石稄米,可獲得制錢一千文。盡管平糶價格與市場差價并非全部由商人所得,但可以肯定的是,商人能夠從中賺取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獲利,這主要得益于平糶米價與市場米價的差額。

二 賺取利息

糧商賺取利息,即預先支付給貸款人銀兩,待其后期還賬,從中賺取利息。雍正五年五月,總查倉事務御史殷式訓奏稱,“通州歷來有放債之人,盤剝取利,實為漕運之蠹”。盤剝對象是旗丁,“將六、七當十,又加重利之銀,成千累百,保借入手,隨意花費,及至債主逼迫展轉推延,惟思盜賣償還”。“查京、通各倉皆有放債之人,昔年亦有盜賣還債之事”。“現在所領腳價等銀,多填此種谿壑,竟有祖父保借之債,子孫尚在受逼償還,一本數十利,猶不能清者”。放債則是“有勢力之人,或稱世宦大家本銀,盤踞近地,惟圖利己,不顧害漕”[189]。正如有人指出的,在漕米進京之前,已有漕丁預先支取鋪戶商人的銀兩,同意以漕船回空之余米抵完鋪戶墊付,與商人形成較為固定的以賒貸為形式的債權和債務關系。[190]

乾隆三年三月,有御史奏稱:“京城內外有印子錢文生理一道,多系山西人,攜帶重本,至京營運。其法以錢十千給人,日取錢四十文,至三百日而本利俱完。人因利錢不重,又可日用零那,故取之者眾。彼圖現在出放既有生息,又可興利,故業此者多。”據調查“此項生理竟有四千余家,其中本大者有錢萬串,次者亦有七八千串,再次亦不下三四千串。截長補短,每家可有錢五六千串”[191]。其三百天利率達20%,還屬于“利錢不重”。四月,陜西道御史常齡疏稱:“八旗俸餉米石逾期半月有余甫行開放。旗人不能計日支領,大半轉向鋪家,加利賒借。”[192]四十年,有陳廷鑒、山西民人李天維、大興縣民梁三,重利放債。他們先后借給鑲白旗漢軍馬甲劉興孝錢“八吊六分。行息后,又用錢十吊預買得劉興孝老米八石,按季歸還”。“又用錢十三吊,預買得該旗陳起佐領下馬甲袁宗和老米八石”。“借給正白旗漢軍馬甲孫四錢五十三吊,五分起息”。用錢七千五百文,買得鑲白旗“馬甲劉大順庫銀一分五兩,系步甲金大做保”。“借給正藍旗漢軍周大儒佐領下馬甲劉福太錢二十四吊,分季還老米十六石。又借給馬甲劉青太錢九吊,還老米六石”。七月,“借給該旗馬甲徐大有錢十五吊,預買老米十石,稄米五石”。“以五六分重利借給馬甲劉興孝等錢文,又以賤價預買旗人米石庫銀,從中漁利,輾轉盤剝”。另有李天維“借給正藍旗滿洲法憲阿佐領下護軍明金,錢五十吊,約三十六個月,按月還銀一兩,共銀三十六兩,并給米二十四石。又借給正藍旗滿洲圖米善佐領下領催五十四京錢十六吊,言明還錢十三吊,還稄米五石,庫銀六兩”。梁三借“給正藍旗漢軍佟士禮佐領下馬甲佟金錢五吊,還老米二石,稄米二石”。此外,他們“俱有零星借放重利錢文,及典買米石、庫銀等項,不可勝數”[193]。四十四年,“楊老等乘官倉發米,向旗人放賬□(取?)利,以九百作為一千,朝借暮還,重利盤剝”[194]。一天的借貸利率為11%。政府嚴行示禁,違禁予買者責處,用過鋪戶銀錢不準償還,所有參與者各治罪。[195],并且令兵丁所“用過鋪戶銀錢,不準償還”[196]

前述在嘉慶八年至十年,充當海運倉挖勺頭目的趙維屏,后來辭了夫頭,仍在倉當差。其父趙吉在世時,開設了“大恒號放賬局子,在東四牌樓”。另“一個永利錢鋪,在北新橋,共有本銀二三萬兩”。以后趙維屏繼承錢鋪和賬局。他伙同別人開慶和當鋪一座,“入本錢京錢三萬吊”。將大恒號賬局挪到慶和當鋪內,改名為永合堂賬局。后來因放賬利息比開錢鋪高,他便把永利錢鋪關了,將本錢歸并在永合堂賬局內。之前他開設過永興錢鋪一座,后關閉。永興錢鋪原有“永懷堂賬局,本錢京錢三萬吊”,因錢鋪已關,“連本帶利共京錢四萬七千吊,也并入永合堂賬局內”,歸并賬局后已經有十余年了。他放賬間有二分利息的,但印子錢居多,因印子錢利息最多。他說:“近年因倉內打天堆的人夫,并無工食,所以向關好米的人索錢,每季打天堆二十余日,人夫四五百名,每名每日只不過京錢二三百,僅谷食用,不能再少。開除之外余剩的錢每季實止京錢四五十千文,或一二十千文,是我使用。”[197]嘉慶十九年,御史王嘉棟奏稱,“近來旗人領米均交領催包辦,米鋪關領,除食米外,其余米即由鋪戶自行售賣,價值亦隨便開算,并不平照市價”。“皆因平日兵丁無錢向領催挪借,領催無錢又向米鋪轉借,方借錢時即指領兵米折錢歸款。”“近日刑部辦理領催春慶與開米碓房之宋聯玉一案,先因包與鋪家領米,是以借給京錢四百吊,寫票七百二十吊,續借三百吊,寫五百吊,三分起息,是其明證”。又揭發“內城有西人開設飯食、布貨等鋪,專放旗債,每制錢七八百文折銀一兩,甚至有對扣者,名為指買錢糧。每逢卯期借主偕本人同往支領,即以所領之銀抵款歸結。兵丁無錢,只得又借下月錢糧,克復如前,積習相沿,為累滋甚”[1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罗山县| 图们市| 东光县| 江口县| 蓬莱市| 酒泉市| 合肥市| 平定县| 泰宁县| 年辖:市辖区| 威远县| 吕梁市| 含山县| 枣阳市| 绥江县| 集贤县| 渝北区| 那曲县| 嵊泗县| 从化市| 德江县| 合阳县| 长治市| 泌阳县| 西林县| 来宾市| 景德镇市| 新泰市| 五莲县| 睢宁县| 土默特右旗| 天长市| 高淳县| 松江区| 泸水县| 永春县| 鄂温| 镇康县| 台南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