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孝文帝的漢化運動與民族融合

從西晉末到劉宋初,為304年劉淵稱王起到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的時期,也就是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由黑龍江區(qū)域遷徙出去的拓跋鮮卑唱響了民族歷史的最強音。

一 由鮮卑人建立的政權

五胡十六國時期由鮮卑人建立的政權有七個,他們分別為:一是慕容皝于337年建立的前燕政權,初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又遷都薊(今北京西南),三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據(jù)有今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的一部分,370年被前秦所滅;二是慕容垂建立于384年的后燕政權,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州),據(jù)有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遼寧的一部分,407年被北燕所滅;三是慕容泓于384年建立的西燕政權,初定都長安,復遷都長子(今山西長治),據(jù)有今山西一帶,394年被后燕所滅;四是乞伏國仁于385年建立的西秦政權,都苑川(今甘肅榆中),據(jù)有今甘肅西南部,431年被夏所滅;五是禿發(fā)烏孤于397年建立的南涼政權,初都西平(今青海西寧),復遷都樂都(今青海樂都),據(jù)有今青海一部分和甘肅西部,414年被西秦所滅;六是慕容德于398年建立的南燕政權,初都滑臺(今河南滑縣),復遷都廣固(今山東青州),據(jù)有今山東、河南的一部分,410年被東晉所滅;七是拓跋猗盧于315年建立的代政權,都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376年被前秦所滅,386年拓跋珪復建北魏政權。在由鮮卑人建立的七個政權里,拓跋鮮卑存在的時間最長,其從310年拓跋猗盧同西晉并州刺史劉琨結盟,共同對抗石勒,被西晉封為大單于、代公,315年又建立代國,置百官建立代政權起到534年北魏開始分裂為東西魏止,歷時200余年。它之所以沒有像其他鮮卑政權走馬燈般的“旋興旋滅”,北魏孝文帝時的漢化運動應該為一主要原因。

二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

北魏政權建立后,孝文帝為了適應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掀起了漢化運動。漢化運動也就是通過各種措施,強制促進民族融合推行封建化。而實際上,鮮卑族眾的民族融合早在其西進南遷的途中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由于遷入草原的鮮卑人與匈奴殘部雜處婚媾產(chǎn)生胡父鮮卑母的鐵弗匈奴,在陰山以北出現(xiàn)了以高車為養(yǎng)父鮮卑為養(yǎng)子的乞伏鮮卑,與南匈奴單于之后宇文氏、慕容氏結合衍生出宇文鮮卑、慕容鮮卑等。這些,都是人口遷移引發(fā)的民族融合。

另外,由于拓跋鮮卑軍事上的勝利,勝利者經(jīng)常從中原與蒙古草原強制性地遷來大批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如《北史·魏道武帝紀》記載:“天興元年(398)正月,徙山東六州人吏及徒何(鮮卑慕容氏)高麗雜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萬口,以充京師……詔給內(nèi)徙新戶耕牛,計口授田。”《北史·魏明元帝紀》記載:“永興五年(413)七月,前軍奚斤等破越勒倍泥部落于跋那山西,徙二萬余家而旋……八月甲寅,帝臨白登山,觀降人,數(shù)軍實,置新人于大寧(今河北懷安縣東南),給農(nóng)器,計口授田。”《北史·魏明元帝紀》記載:“泰常三年(418)四月己巳,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京師。”《北史·魏太武帝紀》:“神麚二年(429)四月,車駕……蠕蠕(柔然)……絕跡西走。冬十月,振旅凱旋于京師……列置新人于漠南,東至濡源(今河北沽源縣東南灤河),西暨五原陰山,竟三千里。”經(jīng)過如此強制性遷移的一系列移民,在東起濡源,經(jīng)大寧,越代郡、陰館(今山西山陰縣西南),西至五原、陰山、稒陽塞(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東)的塞上“分土定居”。

不同民族在相同環(huán)境下雜居,給民族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因為他們之間相處得越久,維系民族聯(lián)系的“宗”的血族性質(zhì)就越弱,代之是“黨”的地域性質(zhì)越鞏固。而氏族組織向地域組織的轉(zhuǎn)變,就是游牧經(jīng)濟轉(zhuǎn)向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過程,也就是他們間相互接受的過程。正如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所說:“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進入了第二階段,是封建社會發(fā)展階段。所謂發(fā)展階段,其中一個重要標志,是民族雜居地區(qū)進入了封建社會。在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量南遷。魏孝文帝提倡‘漢化’,按其本質(zhì)來說就是封建化。”[23]

如果談到鮮卑族眾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運動是功不可沒的,它涵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習俗等各個領域。如政治上的遷都、改革官制,經(jīng)濟上的均田制、減租賦等,為其漢化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 在民間推行漢化的具體措施

孝文帝的漢化運動中真正在下層社會起作用的是那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社會習俗的變革,它廣泛又深遠地影響著北魏社會的方方面面。

1.禁鮮卑語

北魏初定中原,操著本民族語言的統(tǒng)治者號令著各族人民,為宦于各級政府的漢人仕者,或習鮮卑語或置“傳譯”以應官場之需。但鮮卑語言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表達遠遜于漢語,農(nóng)耕文化的一些詞用鮮卑語言根本無法表達,加之鮮卑人口較漢族人口少,統(tǒng)治者的強權在漢文化的強勢面前變成了劣勢。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面對鮮卑語言的尷尬境地,索性下令禁用鮮卑語與其他各族語言,以漢語為北魏社會唯一通用的“正音”強制推行。對此史載:[24]

孝文引見朝臣,詔斷北語,一從正音,禧贊成其事。于是詔:“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言不聽依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若仍舊俗,恐數(shù)世之后,伊洛之下,復成被發(fā)之人。”[25]

2.禁胡服

拓跋鮮卑起自塞外,其俗編發(fā)右衽,遷都洛陽前都把袴褶(胡服)作為朝賀大會的禮服,為此孝文帝指派專人議定衣冠,并因服制未定下詔停止了太和十五年(491)、太和十六年(492)小歲賀和元旦朝賀。太和中,制定了官吏的冠服,對大抵模仿南朝婦女的服飾也有了規(guī)定。下面是孝文帝與官員的對話,從中可見其對禁胡服的關切程度:

高祖曰:“營國之本,禮教為先。朕離京邑以來,禮教為日新以不?”澄對曰:“臣謂日新。”高祖曰:“朕昨入城,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祅者,若為如此,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猶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一言可以喪邦者,斯之謂歟?可命史官書之。”[26]

3.改鮮卑復姓

《說文》注釋:“姓,人所生也。”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系,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是母系氏族社會有相同血緣關系人群的標志。血緣組織向地緣組織的過渡、游牧經(jīng)濟向農(nóng)耕經(jīng)濟的轉(zhuǎn)化、家長奴隸制向封建社會制的進步,自然地使孝文帝這樣的政治家在漢化運動中消除鮮卑民族所存在的一切落后東西,盡快地融入漢族中去,主要辦法是把鮮卑民族多綴語的復姓改成漢字單姓。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下詔:

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于是始改跋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蘭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于氏為于氏,尉遲氏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27]

4.禁止鮮卑同姓通婚

中原社會從西周時起,便遵守著“同姓不婚”的原則。因為在上古時期同姓必同宗,出于生理和倫常兩方面考慮故實行同姓不婚。《國語·晉語》中載:“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亦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孝文帝推行的漢化運動就是向先進文化看齊,太和七年(483)詔令曰:

淳風行于上古,禮化用乎近葉。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絕同姓之娶。斯皆教隨時設,治因事改者也。皇運初基,中原未混,撥亂經(jīng)綸,日不暇給,古風遺樸,未遑釐改,后遂因循,迄茲莫變。朕屬百年之期,當后仁之政,思易質(zhì)舊,式昭惟新。自今悉禁絕之,有犯以不道論。[28]

5. 推行不同民族間的婚姻

民族融合僅有本民族間同姓不婚的原則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融合是血統(tǒng)上的融合。故而,孝文帝在禁止鮮卑民族同姓通婚的同時,不僅自己率先垂范,而且積極在上層推行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姓間的婚姻。對此史載:

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以充后宮。隴西李沖以才識見任,當朝權貴,所結姻連,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為夫人。

于時,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及清修之門,禧取任城王隸戶為之,深受高祖所責。詔曰:“夫婚姻之義,曩葉攸崇,求賢擇偶,綿緜代斯慎,故剛?cè)嶂凇兑捉?jīng)》,鵲巢載于《詩》典,所以重夫婦之道,美尸鳩之德,作配君子,流芳后昆者也……以皇子茂年,宜簡令正,前者所納,可為妾媵。將以此年為六弟娉室。長弟咸陽王禧可娉故潁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干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可娉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雍可娉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可娉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29]

正是北魏孝文帝在中原地方掀起的鮮卑族眾漢化運動,通過禁鮮卑語、禁胡服、改漢姓、禁同姓婚、推行不同民族間的婚姻等措施,鮮卑族在自身封建化的過程中,逐步縮小與其他民族的差異,逐漸消除與其他民族間的矛盾,進而達到不同民族間的融合統(tǒng)一。我們在這里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經(jīng)據(jù)典”,就是想說明黑龍江區(qū)域先民鮮卑族眾“南遷大澤”“九難八阻”,歷時近400年完成了民族遷徙,經(jīng)過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終由塞外西進南遷的鮮卑族眾歸宿何方,能否將典籍史料記載與當代學者的田野調(diào)查成果結合,并且嘗試做一文化人類學方面的考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宁安市| 南阳市| 浙江省| 鄯善县| 自治县| 阿瓦提县| 哈密市| 建始县| 呼玛县| 资兴市| 普兰店市| 乌兰浩特市| 河北区| 揭西县| 伊宁县| 呼图壁县| 昭平县| 江山市| 略阳县| 嘉兴市| 贵州省| 扬州市| 辰溪县| 达孜县| 侯马市| 洪泽县| 南充市| 兖州市| 柏乡县| 庆云县| 阳泉市| 平江县| 彝良县| 福泉市| 那曲县| 镇康县| 平昌县| 仁怀市| 黄梅县| 天门市|